肠易激综合征与体质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010-02-09葛国艳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级研究生南京210029
葛国艳 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级研究生 南京210029
周晓虹 江苏省中医院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1]。IBS是世界性的常见病,人群患病率在 5% ~25% 之间[2,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耗费大量医疗资源,但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首先胃肠动力异常与IBS发病密切相关。近年来文献报道有些IBS患者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下降,收缩频率增加,胃排空速度减慢等改变。高峰等[4]通过电生理活动研究发现,IBS患者存在明显的胃运动障碍,所以胃-食管反流或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存在在所难免。研究发现,采用乳果糖氢呼气试验测定口-盲肠传递时间结果提示IBS患者不仅存在上消化道动力异常,且存在小肠运动功能紊乱,表现为口-盲肠传递时间延长或缩短[5]。其次,IBS可能还与精神心理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食物因素、药物因素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在发病的IBS患者中多有焦虑、抑郁等情志改变,属于一种肝郁气滞(或夹脾虚湿盛,或夹阴血亏虚)的体质。
体质是人体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和机能代谢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殊性[6]。疾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而正气的强弱和个体体质状况密切相关,体质就其生理基础及表现特征和功能活动而言,是正气盛衰偏颇的反映[7]。体质性疾病是指因体质结构的不合理而随年龄的增长必然会或很容易发生的疾病。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起病,没有外在诱发因素;接受相同的外因刺激,特定的人发病;相同疾病群在体质上有共同点,这种共同点与疾病的证候一致[8]。因此,有人提出,肠易激综合征也可能一种体质性疾病。近年来肠易激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IBS与体质的相关性研究,综述如下。
1 IBS的发病与体质
IBS的发病与遗传、性别等非外界因素有关。这类人群中有发病的集中趋向,属于IBS发病的高危人群,他们中的部分人甚至无明显的外界诱发因素亦能发病。
1.1 遗 传 有研究表明,IBS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同卵双生双胞胎中同时患IBS的患病率高于异卵双生双胞胎[9]。Locke 等[10]对美国明尼苏达州的643位居民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直系亲属及配偶中同时具有IBS症状的相对危险度与其他亚群相比明显增高,这可能与相似的暴露环境有关。由此推测IBS发病可能与基因遗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果父母有IBS病史,对于子女来说是发展为IBS的一个危险因素[11]。
1.2 性 别 IBS多见于女性,男女性别比约在1∶1~1∶2之间(唯印度有报告男性多见)。研究显示,女性是IBS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尤其是以便秘为主型的IBS患者[12]。有一种假说认为,激素水平升高在IBS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患有IBS的妇女常在月经周期时症状加重。接受激素替代疗法的女性比未接受该方法治疗的女性更易于出现IBS症状[13]。另研究结果提示,雄性激素对IBS有保护意义,其中一项研究发现男性IBS病人体内的睾酮及促黄体生成素水平较正常男性要低[14]。在IBS患者中,女性远远高于男性的主要原因是女性自身的体质因素。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天”,肝的生理功能(即肝主藏血,肝主疏泄)对女性的体质特征具有重要的作用,极易造成女性多忧愁善感,情志不遂可导致肝失疏泄,肝气郁滞;忧思过度,又可伤及肝脾[15],最终导致肝脾不调,而患发病。
1.3 精神心理因素 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多数研究认为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广泛存在于IBS患者中,这些心理异常对胃肠道运动有明显影响。刘谦民等[16]研究显示,IBS患者与正常人的性格有着明显差异,性格可能在IBS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IBS患者内、外向性格评分值均明显低于正常人,神经质、焦虑、抑郁和负性生活事件评分值显著高于正常人[17],进一步说明内向和神经质个性、焦虑、抑郁及负性生活事件与IBS密切相关。SugayaN等观察了206例IBS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BS患者组抑郁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8]。41.6%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存在情绪障碍,明显高于器质性疾病者,女性高于男性,且与疾病的程度呈正相关[19]。有明显抑郁倾向IBS患者,在性别、生活质量、个性心理特征、社会压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见,抑郁素质也是IBS发病的高危因素。如《内经》云,“思则气结”,“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杂病源流犀浊·诸郁源流》亦云:“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长期抑郁不舒可导致气机郁滞,故肠易激综合征又有“肠郁”之称。
1.4 饮 食 IBS患者常因进食生冷食物而诱发,或有发病前多次患过痢疾等病史。某食物(如面类、谷类、奶制品、果糖)可成为症状的促发或加重因素,可能是由于患者对其过敏或耐受性差,或肠道菌群失调,食物残渣的肠内代谢受影响所致。高蛋白饮食可导致腹泻,进食纤维过少或过多,可引起肠功能紊乱,某些患者可能还对纤维素的刺激有过敏反应[20,21]。研究发现某些药物可引起结肠高度过敏,已知抗酸药、抗生素、β-受体阻滞剂等可诱发IBS[22]。以上研究表明,IBS患者属于一种肠道过敏体质。
2 IBS证型与体质
体质偏性,决定病性。证候类型与体质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感受相同的致病因素,因个体体质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类型。如《医宗金鉴》所说:“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这里的“形藏”即指体质因素而言。②病因不同而体质因素相同时,也可表现为相同或相似的证候类型。因而体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23]。IBS的证型与体质亦密切相关。腹泻型(脾虚夹湿型)多见于腻滞质(体形肥胖,中脘痞满,口甜黏,身重如裹,大便不实,口干不饮,脉濡或滑,舌苔腻)和迟冷质(面色不华,形寒怕冷,唇淡口和,四肢冷,肌冷自汗,大便稀溏,喜热饮,脉沉无力,舌淡胖嫩,边齿印)。便秘型(热盛气阴两亏)多见于燥红质(体弱消瘦,口燥咽干,内热便秘,尿黄短少,饮不解渴,少眠心焦,五心烦热,喜凉饮,脉细弦数,舌红少苔或无苔)。同样的肝郁素质的人患IBS,气滞甚者为腹痛,“痛责之于肝”。若兼脾虚夹湿的,往往发展为腹泻型(泄责之于脾)。而气滞兼气阴两虚者为便秘型(气不行不足以运,津不润不足以行)[24]。
3 IBS防治与体质
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上许多的疾病,尤其是体质性疾病,从体质上进行改变,治病求本,可以达到防治的目的。对于有IBS危险因素的人群,可积极改善体质,如应用疏肝解郁安神之品、心理开导疗法和反馈疗法等,改善抑郁素质、肝郁脾虚体质,改善其焦虑状态;通过益气养阴清热,改善燥红质;通过健脾温中化湿,改善其腻滞质和迟冷质,从而达到缓解病情,防治复发的目的。对于一些与遗传有关的疾病,现代医学也提出基因治疗,实际上,与中医体质学说从改变体质的角度治疗是不谋而合[25]。
临床上通过疏肝健脾法治疗IBS已取得显著疗效。宋明林[26]以痛泻要方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总有效率为92.2%。王国耀[27]以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总有效率93.4%。陈维强等[28]以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抑郁型加郁金、丹参;焦虑型加远志、酸枣仁、丹参。总有效率95.1%。严付红[29]方用调肝扶脾益肾汤治疗IBS,总有效率92.1%。
如果从体质性疾病这一角度去认识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功能性疾病,那么,无论是对本病认识的提高,还是在治疗和预防方面的改进,都有积极意义。体质学说的理论特色在于注重调节人体整体机能,重视个体间体质差异性以及与疾病的关系。体质决定了人体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亦影响着疾病的传变与转归[30]。因此,把体质引入IBS的研究,从体质角度来认识、研究、防治IBS,将会成为IBS研究的一个新开辟的领域[24]。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38.
[2] Saito YA,Schoenfeld P,Locke GR 3rd.The epidemiolog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North America:a systematic review[J].Am JGastroentero,2002,97(8):1910.
[3] Xiong LS,Chen MH,Chen HX,et al.A population-based epi-demiologic stud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South China:strati-fied randomized study by cluster sampling[J].AlimentPharmacol Ther,2004,19(11):1217.
[4] 高峰,王景杰,黄裕新,等.肠易激综合症16例胃肠运动功能临床探讨[J].陕西医学杂志,2007,8(8):1903-1905.
[5] 陶琳,柯美云,王智凤.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13(2):122-123.
[6] 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山东中医院学报,1994,18(2):30.
[7]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8] 鲁明源.体制学说—中医预防医学研究的切入点[J].山东中医,2003,(3):54.
[9] BengtsonMB,RnningT,VatnMH,etal.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twins:genes and environment[J].Gut,2006,55(12):1754-1759.
[10]Locke GR 3rd,ZinsmeisterAR,Talley NJ,et al.Familial associa-tion in adults with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J].Mayo Chin Proc,2000,75(9):907-912.
[11]Kanazawa M,Endo Y,Whitehead WE,et al.Patients and noncon-sulters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reporting a parental history of bowel problemshave more impaired psychological distress[J].Dig Dis Sci,2004,49(6):1046-1053.
[12]Chang FY,Lu CL.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the 21st century:Per-spectives from Asia or South-eastAsia[J].Gastroenterol Hepato,2007,22:4-12.
[13]Ruigomez A,Rodriguez LA,Johansson S,et al.Is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Maturitas,2003,44(2):133-140.
[14]Houghton LA,Jackson NA,Whorwhell PJ,et al.Domale sex hor-mones protect from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Am JGastroenter-ology,2000,95(9):2296-2300.
[15]董少萍.论七情致病的内在因素[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6):333.
[16]刘谦民,齐欣,郭全平,等.肠易激综合征与性格关系的探讨[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9):602-604.
[17]张志雄,熊汉华,侯晓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心理评价[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4,13(4):396-399.
[18]Sugaya N,Nomura S.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appraisals of symptoms and negativemood for subtype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BioPsychoSocialMedicine,2008,2:9-15.
[19]吴正祥,解丽,张开光,等.功能性消化不良者心理因素与食管动力的关系[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7,10(5):456-458.
[20]杨永红.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探讨[J].医学综述,2004,10(1):61-63.
[21]陆敏,沈洪.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2005,33(4):21-23.
[22]白浩,杨毅军.肠易激综合征和心理疾患[J].胃肠病学杂志,2000,9(2):134-137.
[23]刘长灵.中医体质学现代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33):138-139.
[24]周福生.肠易激综合征与体质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8(23):1359-1361.
[25]王玉珍.谈中医体质学在临床的应用[J].中国航天医药杂志,2002,4(6):79.
[26]宋明林.痛泻要方合甘麦大枣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203 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7,29(8):721-722.
[27]王国耀.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76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2):68.
[28]陈维强,杨海泉.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1 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3,35(8):37.
[29]严付红.调肝扶脾益肾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8例[J].河南中医,2006,26(1):59-60.
[30]袁雪晶,汪受传.论体质学说在中医儿科临床的应用[J].中医儿科杂志,2009,5(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