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尽百年沧桑 感悟大学精神——中国矿业大学校史馆的建设理念与特色
2010-02-09刘长友
崔 岚,刘长友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江苏徐州 221116)
阅尽百年沧桑 感悟大学精神
——中国矿业大学校史馆的建设理念与特色
崔 岚,刘长友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江苏徐州 221116)
校史馆作为激发广大师生“知校、爱校、荣校”的重要文化设施,是一部活教科书。本文通过对矿大百年办学历程所积淀的大学精神进行梳理,提出了矿大校史馆建设的理念:记录矿大百年求索的历史轨迹,展示矿大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风采,记述前辈学人孜孜求索不懈奋斗的史实,宣传学校建设发展的辉煌成就。结合对学校百年历史的解读,就校史馆展区结构和表现主题进行了合理划分,揭示了矿大校史馆的陈列特色。
校史馆;理念;特色;中国矿业大学
2009年是中国矿业大学建校100周年。作为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100年来,广大师生秉承“爱国爱校,学煤兴煤”的传统,积淀形成了“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办学理念,“开拓创新,严谨治学”的校训,“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和“勤奋、求实、进取、奉献”的校风。这些精神元素与学校融为一体,成为百年学府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在时刻彰显着引领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独特气质与风范[1]。作为校史馆,如何通过记载学校历史、传承办学精神、展现办学成果,很好地具备其形象生动的校史教科书的功能,如何通过充分展现百年矿大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品质,使其充分发挥缅怀先人、垂范后学、弘扬校风,激发师生“知校、爱校、荣校”的作用[2],便成为校史馆建设中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结合对矿大百年办学历程和办学精神的梳理,就矿大校史馆的建设理念、表现形式与陈列特色等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如何通过大学校史馆建设充分展示和深入理解大学精神提供具体的个案。
一、百年矿大的精神传承与校史馆的建设理念
中国矿业大学是与近现代民族工业发展紧密相连、伴随着近现代中国坎坷的命运走过了百年旅程的矿业高等学府。1909年,中国矿大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发轫于太行之阳、河水之东,开创了我国近代煤炭高等教育的先河。解放前,国家多难,教育维艰,无论是风雨飘摇的晚清,还是战乱频仍的民国,学校几乎成为国家民族苦难的缩影,多少次存续抉择,停办后再恢复,衰弱了再崛起;多少次辗转迁徙,马背车轮脚板上即是学校,破庙荒宅露天中可为课堂。100年中,学校先后14次搬迁,12次易名,办学足迹遍布祖国东西南北,多次白手起家,从头再来,办学之艰难曲折为全国高校所仅见。在此情况下,学校之所以信念不改、旗帜不倒、人心不散、队伍不垮,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已融入矿大文化的血脉,由此所激发的力量支撑着学校冲过一道道险阻难关,也铸就了矿大师生谦虚务实,不尚空谈,肯吃苦,不畏难,韧劲足的意志品质。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矿大紧密围绕着国家发展大局,以“开发矿业、开采光明、建设祖国、造福人类”为光荣使命,以服务国家煤炭能源事业为己任,坚持特色办校,培育英才,学校发展建设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矿大坚定“培养矿业人才、发展矿业科技”的信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立足行业,特色鲜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打造出当今中国煤炭行业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赢得了海内外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矿大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高。矿大汇集了以六位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知名教授和矿业专家,孕育出一大批站在学科发展最前沿的科技领军人才,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扎根矿大,辛勤耕耘,培养出了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开创性、影响深远的科技硕果。
中国矿业大学的历史是一部历经磨难、自强不息的历史。1938年,在陕西宝鸡地区崇山峻岭的蜿蜒小道上,140多人领着一支长长的驮马队,带着160多吨的仪器设备与图书文献,正星夜赶路。他们日夜兼程,从陕西西安向甘肃天水行进,为的是要将近代中国最早的矿业学府仅剩的血脉保存下来。这组历史镜头是矿大精神的一个缩影。中国矿大之所以历经百年而不衰,历经艰难困苦仍矢志不渝,就是有“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矿大精神,这是矿大人进一步开创新事业、铸就新辉煌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
所以,中国矿大校史馆的建设必然以其百年积淀的深厚文化和精神为基础,并由此确立校史馆建设的理念为:以学校百年发展历史为主线,以时间为节点,以重要历史事件为基础,记录矿大百年求索、弦歌不辍、铸就辉煌的历史轨迹;展示矿大人坚韧不拔、积极有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采;记述矿大先辈为学校的续存和发展而孜孜求索、不懈奋斗的史实;宣传展示矿大建校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多层次再现矿大百年与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百年的生动历史。以上述建设理念为指导,方可实现通过大学校史馆建设以保存学校历史、传承大学精神、弘扬优良传统、展现办学成就的目标。
二、校史馆展区结构划分与表现主题
根据学校的发展历史,准确把握学校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合理划分校史馆的展示区及展示主题,是校史馆建设成功的前提和关键。纵观矿大的百年发展历史,可以把学校的发展史分为四个主题鲜明的时期[3]。第一个时期是从创建初始的1909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的40年——风雨沧桑,矢志不渝,学校作为国内唯一的私立工学院的独特风貌;第二个时期为从1949的建国初期到1979改革开放初华蓥山办学的30年——难忘岁月,成就斐然,学校成为新中国煤炭科教人才的摇篮[1];第三个时期是从1979年的徐州建校到跨入新世纪前的20年——励精图治,走向中兴,学校成为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龙头;第四个时期是从跨入新世纪的2000年到建校百年的 10年,世纪跨越,盛世华章——学校各项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4]。
(1)第一个时期,40年风雨沧桑,矢志不渝(1909—1949)
中国矿业大学前身是由英国福公司于1909年投资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从 1909年创办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从晚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从焦作路矿学堂、福中矿务学校、福中矿务专门学校、福中矿务大学、西北工学院到私立焦作工学院,40年间,学校伴随着中国近代工业同步发展,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有屈辱、有抗争,更有矢志不渝的追求。
40年风雨沧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形成了“以工见长、注重实践、学以致用”的教育教学观;形成了“健全人格、健康体魄、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观[5];形成了“以学术为本,重研究、重基础、重实践”的学术研究观[6];形成了“好学力行、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为建立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第二个时期,30年难忘岁月,成就斐然(1949—1979)
新中国成立后,焦作工学院由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接管,并将华北煤矿专科学校并入焦作工学院,通过思想改造运动、制定教学大纲及推进教学改革,学校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与新社会相适应的轨道。在此基础上,燃料工业部决定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筹建中国矿业学院,并将学校迁到天津。迁到天津发展的矿业学院肩负着新时代、新国家、新使命的新型大学屹立在海河之滨,成为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经过高校院系调整,作为新的办学主体的中国矿业学院以新的办学定位、新的培养目标、新的精神风貌,形成了新的办学格局,为新中国培养了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包括教师、厂矿干部专修班、煤矿技术人员等,形成了本科、专科、研究生、留学生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
1953年9月,学校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10月,京津合校。一所新型的、初具规模的煤炭高等学校,伴随着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大规模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在首都北京掀开了自己历史上崭新的一页。从此,北京矿业学院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北京矿业学院作为首都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学校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科研成果丰硕,对外学术交流得到了加强,聘请苏联专家指导教学和科研工作,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尤其是体育运动成绩斐然,荣获“全国体育运动红旗院”称号,贺龙元帅亲自授予学校锦旗。1960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1970年,学校被迫从北京搬迁四川华蓥山下。学校在华蓥山上边建校、边办班、边招生、边搞政治运动、边进行教学和科研,历经8个年头。1978年,学校第二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并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中央同意学校搬迁江苏徐州。
(3)第三个时期,20年励精图治,走向中兴(1979—1999)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提升科研水平和总体竞争力,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多领域、宽层次合作,学校各项工作得到全方位发展。1979年,徐州校本部破土动工,1984年12月学校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礼,1988年学校改名为中国矿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校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学校积极适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对教学、科研、学科、研究生教育和后勤管理等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成为新时期我国煤炭高等教育战线上的改革先锋。1994年11月,中国矿业大学成为国家高等教育“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首批高校之一。1999年10月,学校隆重庆祝建校90周年并制定了新世纪规划。这一时期,徐州建校、管理体制改革和“211工程”建设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前20个年头学校发展壮大并走向中兴的“三部曲”[1]。
(4)第四个时期,世纪跨越,盛世华章(2000—2009)
跨入新世纪,学校以新的姿态、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事业发展的快车道。2000年2月,学校由煤炭部划转教育部直属,2006年学校被列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首批试点的5所高校之一,2007年南湖校区主体工程建成,2008年,学校成立了校企战略联盟指导委员会,并筹建成立了“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9年6月,温家宝总理亲笔题词“同学们:基层艰苦地方需要你们,那里大有可为,希望同学们努力奋斗!”勉励我校部分志愿赴西部及煤炭生产一线的毕业生。进入新世纪后,我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国际交流及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学校坚持办学定位不动摇,将保持特色、发挥优势、继续高擎矿业大旗、立足煤炭工业主阵地作为学校跨入新世纪的重要战略选择,并在此基础上,面向未来,积极向新能源领域拓展,已成为新时期我国能源科技领域的一面旗帜[1]。
根据对校史馆展示主题和展区的划分,结合校史馆的建筑结构和布展空间特点,把校史馆划分为:序厅、风雨沧桑、难忘岁月、励精图治、盛世华章和尾厅六个展厅。
三、校史馆的陈列表现形式与特色
通过深入解读学校百年历史,在合理确定展示主题和展区的前提下,如何针对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展示主题,依据照片、史料、实物和完善的陈列脚本等,采用恰当、有效的表现方式展示主题,是校史馆建设中的又一关键工作。为此,在校史馆陈列的表现形式上遵循了如下原则:
第一,总体设计风格上,充分表现中国矿业大学100年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和矿大人自强不息、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体现矿大百年积淀的厚重文化和矿大精神,给人以震撼、鼓舞之感。
第二,形式设计要突出重点和亮点。根据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主题,结合重要历史事件、经典文物,进行重点和亮点设计,使观众能感受到时代的特点和精神。
第三,表现手段上,根据不同展项的内容要求,可采用音视频多媒体、互动模型、场景复原、雕塑等多种表现手段,通过艺术包装把历史推介给受众,独具艺术特色的陈列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启发和引导观众欣赏内容。
第四,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不仅要使观众了解历史、感受文化、震撼心灵,而且还要为观众提供环保的绿色环境和适宜的参观环境。
校史馆的陈列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互动方式突出和感受矿大艰难曲折的办学历程。矿大14次搬迁,12次易名在我国高校办学历史上是罕见的,这也是矿大人百折不挠、薪火相传和孜孜追求的精神体现。因此,在序厅采用矿大迁移路线多媒体感应地图的方式向观众展示矿大14次迁移的历程。矿大迁移路线多媒体感应地图由墙面上的大型多媒体感应地图和地台触发式历史沿革图组成,并记录了矿大从创办以来的12次易名名称、相应年份和校址。参观者通过触摸地台上学校不同时期的校名和地址,在大型地图上就可显示学校搬迁的动态过程,使参观者在了解学校搬迁历程的同时,也感受到学校艰难曲折的经历。
(2)通过立体场景再现学校初创情景,展示矿大百年的历史开篇。进入第一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古老的焦作路矿学堂校门、门前古老挺拔、枝叶繁茂的榆树和神色凝重胸怀报国之志的学生组成的立体场景,把观众一下带回那段艰难的历史岁月,使观众融入历史,感受历史,为后续内容的参观做了很好的铺垫。
(3)采用多媒体视频的方式展示矿大不同时期的成就,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北京矿业学院时期是矿大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鼎盛时期,学校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全面发展,取得了优异成绩,尤其是学校的体育活动成绩斐然。在北京矿院时期,“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成为全校同学身体力行的口号,体育活动蔚然成风,取得了骄人的体育运动成绩。学校获得了“全国体育运动红旗院”的称号。在北京市举办的八届环城赛跑中,学校长跑队蝉联六届冠军,北京矿院对体育运动的重视成为学校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并一直延续至今。为了展现当年这段难忘的历史,我们编辑制作了多媒体视频,通过北京矿业学院参加历届北京元旦长跑活动的历史画面、当事人的讲述以及学校参加各类体育活动的剪影等方式,向观众展现了当年如火如荼的激情岁月。1999年学校举行的90周年校庆,是学校继往开来跨入新世纪的动员令和号角,为了重温这段令人振奋和具有标志性的时刻,在该展厅的最后设置了矿大90周年校庆多媒体视频,使人仿佛又置身于当时那欢庆的现场。
(4)通过半造景方式烘托主题,引人深思。四川矿业学院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矿大的艰难岁月。华蓥山下,师生自己动手建校舍,“干打垒”成为当年标志性的建筑,艰苦的生活环境和艰难的办学条件,磨炼了意志,锻炼了队伍。年复一年、月复一月,矿大人怀着对煤炭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抗争着、坚持着、奉献着,精神不垮,队伍不散。为了展现这段历史,我们设置了“四川矿业学院”半造景:远处连绵起伏的华蓥山,三汇坝上错落有致的“干打垒”校舍、进出学校的拱桥、崎岖不平的道路,横穿学校的成渝铁路,当年的学校场景真实再现。半造景一侧的一组当年的老照片仿佛在向人们诉说当年的经历。让人驻足沉思,感慨万千。
(5)通过写意的方式,展现矿大建设的新篇章。改革开放后,徐州建校揭开了矿大建设的新的一页。这个时期矿大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励精图治,走向中兴,绘就了一幅最新最美的图画。所以,在第三展厅设计了大型卷轴场景,好似一幅展开的“画卷”,新的篇章在这里展开,新的蓝图在这里绘制。在画卷上,设计具有水墨画特色的构图元素贯穿整幅画卷,用“圈”突出板块说明,用“点”分隔板块内容,使整幅“画卷”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线条明快,层次清晰,别有一番韵味。
(6)共享空间——体验百年阶梯。设计中在“难忘岁月”展厅和“励精图治”展厅之间设置了共享空间,增加了百年阶梯主题。百年阶梯以“阶梯”的形式表达了矿大历经百年,继往开来,一步一个台阶不断发展的寓意,结合展出的矿大在发展历程中感动瞬间的照片,可让参观者重温历史、前瞻未来,并起到调整思绪,放松心情的作用。
(7)合理运用色彩变化,表现矿大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旋律。如第一展厅主要运用深灰色,黑白照片,表现解放前矿大沧桑的历史;在第二展厅的天津时期和北京时期,采用浅灰色、绿色墙裙,表现新中国成立初期矿大的生机和活力;四川矿业学院时期则采用土黄色、老照片的方式,表现当时的动荡岁月,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在第三展厅,采用彩色调、彩色照片表现矿大沐浴改革春风后欣欣向荣,走向中兴的主题;第四展厅采用暖色调、中黄色和亮光线,突出表现矿大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灿烂的未来。
(8)以互动电子沙盘的形式展示南湖新校区的规划布局和建设成就。以南湖新校区的航拍规划图为基础,通过电子沙盘展示了新校区20个重点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状况,包括“图书馆”、“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体育场”、“学生宿舍”、“教学区”、“办公区”等。参观者按下按钮,电子沙盘上即以高亮显示相应区域。同时,在电子沙盘上方,结合宽敞的建筑空间和玻璃幕墙,设计悬挂了一幅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基础设施风光照片,增强了该展区的立体感和表现力,不仅能使参观者感受到矿大独具现代风格的建筑设施,而且还能了解矿大宏伟的蓝图。
(9)历史的天空,繁星闪烁,寓意矿大人才辈出。在尾厅,展区顶部设计成苍穹风格,一侧展示了矿大培养的杰出校友,他们是矿大培养的17万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另一侧,“矿大百年记”的碑记向人们描述了矿大自1909年创办以来的历史沧桑和不朽业绩。前后呼应,昭示未来。
校史馆陈列的上述特色,不仅是重点、亮点和表现方式与手段的体现,而且还突出了审美的效果。不仅调动了观众的参观兴趣,还给观众带来心、智、美的精神享受,留下深刻的印记。
四、结语
大学校史馆肩负着记载历史、弘扬精神、展示成就和激发师生“知校、爱校、荣校”的重任,因此,中国矿业大学校史馆的建设理念和陈列形式紧紧围绕上述宗旨进行,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表现手段,形成了鲜明特色。自校庆开馆以来,校史馆已累计接待观众逾万人。参观者有上级领导、校内师生、校友、校董事会单位和校企合作单位、兄弟院校领导、国际团体及友人、校外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参观者对校史馆全新的展示理念、先进的展陈技术、丰富的展品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校史馆因此成为学校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校园文化的重要设施、人才培育的重要阵地。
[1] 罗承选.摇篮龙头旗帜—中国矿业大学暨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100年[M].中国煤炭报,2009-09-28.
[2] 朱惠珏,何达多.论高校校史馆的个性陈列[J].浙江档案,2005(2)35-36.
[3] 邹放鸣.中国矿业大学史(1909-2009)[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4] 邹放鸣.百年矿大记忆[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5] 杨玉东.中国矿业大学早期教育观念初探(1909-1949)[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6] 阎国华 中国矿业大学早期学术研究论述(1909-1949)[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Museum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 in ing&Technology
CU ILan,L IU Chang-you
(China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 useum,CUM T,Xuzhou 221116,China)
University’s histo rical museum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facility and a living textbook for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understand,love and glo rify the university”.The Histo rical M useum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 ining and Technology(CUM T)is established on such a concep t that by review ing 100 years’histo ry of CUM T,the spirit of self-imp rovement and perseverance is encouraged.The m useum exhibits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diligent struggle of CUM T founders,demonstrates th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rough the years.To better interp rete the university’s history,we divide exhibitions into different parts according to the themes,p roviding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 ry and the spirit of CUM T.
university’s historical museum;concep t;characteristics;China Univerdity of M ining &Technology
G265
A
1009-105X(2010)01-0125-05
2009-12-28
崔岚(1964-),女,高级工程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副馆长;
刘长友(1965-),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