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历程
——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
2010-02-09宋斌
宋 斌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杭州310015)
新时期我国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伴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起步和发展而进行的,经过近30年的实践,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已基本搭建了体系框架: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三种变量因素构成了彼此衔接、相互影响的结构。但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历史较短,校园文化的基础相对薄弱,校园文化建设的两大主体——学生队伍和教师队伍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养成难度较大,部分民办高校尚将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上,没有把它纳入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致使部分民办高校尚未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当前民办高校已进入内涵发展时期,校园文化的建设对民办高校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民办教育发展的程度指标,也是民办高校的走向和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更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探索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历程,有助于更好地推进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文化及特色
大学文化从一般意义上讲,正如李双辰先生所说的,是“学校办学历程中积淀下来的反映办学渊源、固有传统、地域特色及风情,并与时代特色相结合的文明成果和特征的总和。它是校训、校徽、校旗、校歌、校风、校史、办学思想、育人理念、学校使命、办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1]也有学者从文化主体出发,提出: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大学具体环境中长期生成、凝炼所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文化,它包括师生的道德品位、价值指向、行为模式、人际关系等文化现象。总之不论对大学文化做何表述,其实质是不变的,即大学文化在存在方式上,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既是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和制度安排,又物化为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和校园景观环境。大学文化在于以文化人,《易经·贲卦》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观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是文化的真正意义与目的:文化者,用人文精神去化成天下。“人文”是育人的核心内容,“化”是育人的基本方法。
特色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体现在校园文化上,特色就是在学校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价值取向、办学理念、教育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并通过大学所特有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透射出来。浙江树人大学是我国首批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承认学历的民办高校,自办学以来,学校牢记“树人为本”的宗旨,以“树人”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的办学理念,特别是近十年来,以“崇德重智、树人为本”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不断得以丰富与深化,校园文化的特色日益凸现,育人功能日益显现,逐渐形成了学校一定的文化力,成为培育人的宝贵财富与重要力量,也初步成为学校办学二十五年来的一个特色。
二、浙江树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历程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初始阶段(1984年至1999年)
学校从1984年成立到2000年四校合并前的这个时期,是从创办之初无资金、无校舍、无教师,数次租用场地办学的学校,发展到成为一所有固定办学场所,有专职教职员工,有全日制专科学生的民办高校。在这一历史时期,学校逐渐形成了“树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核心理念,并组织了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但由于当时整体规模较小,学校办学的硬件建设任务较重,尚未形成校园文化体系。
1.从校名的变迁看办学理念的选择。回顾学校办学的历史,1984年 9月11日,当时筹备组起草了《求是大学建校方案》,后经研究,改名为“武林大学”,1985年2月26日,经浙江省政府同意,“武林大学”更名为“浙江社会大学”。1985年12月10日,浙江省政协浙协厅〔1985〕60号文同意学校首届二次董事会的建议,将“浙江社会大学”改名为“浙江树人大学”,并报浙江省政府。1985年12月27日,经浙江省副省长李德葆批示,学校正式更名为“浙江树人大学”。学校缘何由“武林大学”、“浙江社会大学”改名为“浙江树人大学”,就是因为学校办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树人”,在于把育人放在首位,这是学校举办者对学校办学理念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所在。
2.开始确立“树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宗旨、本质、功能、使命等大学办学中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价值判断和理想追求,是在大学精神指导下形成的大学办学总原则,规定着大学办学的性质、任务和特色。“树人”一词源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1994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为学校十周年校庆题词:“树人为兴国之本”,兴国最重要的依托是人才,而办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这一题词坚定了学校“树人”这一根本宗旨。学校的办学过程就是“树人实践”的过程,在这一历程中,学校围绕着“为什么要树人,树什么样的人,文化如何树人”等根本性的问题来开展,在坚持学校民办性的同时,始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初步形成了以“树人为本”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体系,并始终贯穿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
3.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校园文化标识。学校自1984年成立后,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没有专门的校标。1993年12月,学校开始就校标的设计面向全校招标,从多种方案中经过反复比较,最后确定采用的图案,并于1994年12月正式启用。校标的正式启用,标志着校园文化体系中的标识系统开始启动。但从这一历史时期来看,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还处于一个零散的建设状态。
(二)校园文化体系的初步形成阶段(2000年至2003年)
2000年,学校与周边四所学校合并,成立了新树大,从合并走向融合的任务艰巨,学校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的要求被摆上了议事日程。此时,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第二个时期,即初步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全校师生员工增强了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确立了清晰的学校理念文化。
1.把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2000年7月学校召开了四校合并后的第一次暑期中层干部研讨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加快学校升本工作,并提出了要着力做好的八个方面的工作,其中之一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渗透上下功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创业教育,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勤奋、求实、文明、创新的校风。同年10月,学校在讨论制定新一轮四年发展计划和十年发展规划时,对于规划发展的内容,其中之一便是:深入持久地开展树优良学风、建文明校园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把加快形成校园文化做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
2.确立了清晰的理念文化。2002年校董事会和学校中层干部会议分别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在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等问题上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初步形成了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办学理念体系,这些理念成果主要有:以“树人”为办学宗旨;以“树人为本,重德重智,务实创新,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办学理念;以“艰苦创业、务实创新、敬业奉献”为树大精神;以“崇德重智,树人为本”为校训;以“上层次,上水平,创特色,争一流”为办学目标,并提出要以“质量取胜、信誉取胜、环境取胜”;明确了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即“勤奋、求实、文明、创新”的校风,“敬业爱岗、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守纪、勤奋、友爱、活泼”的学风等。
新的浙江树人大学成立后,学校对整个校区进行了功能的布局和调整,提出了新一轮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在校园布置上,重视人文环境建设,把“树人”为象征的校标设置在校园的各个方位,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2008年8月)
2003年学校正式升格为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新跨越。如何加快将学校建设成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成为摆在全校师生面前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学校组织了本科教育论坛,全校师生开展了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大讨论,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合格本科院校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成为师生的共识。
1.对校园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朱玉校长2003年3月24日在学校中层干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有清晰、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要有一个合格本科的建设规划,最主要要有本科专业和学科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等”,[2]明确提出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合格本科院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专科升格到本科是一种质的变化,合格本科院校的建设是要实现学校在硬件、软件方面的质的提升。2004年学校在对办学二十年来的经验进行回顾与总结时提出:校园建设中现代化的设施和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吸引人才、实施优质教育与教学的重要载体。在2005年的新年献词中,学校提出在新一年要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其目的就是创建一个良好的树人环境。2006年1月,学校提出: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合格本科院校建设的十大任务之一。
2.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保障不断完善。2006年4月,学校召开了第二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会议紧密围绕合格本科院校建设和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就如何做好育人工作进行了探讨。会议通过的浙江树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规划(2006—2010)提出的八项任务之一就是校园文化建设,要求以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为载体,着力打造多彩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吸引力强的学术、科技、教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为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还明确提出:在2007年前成立校园文化指导委员会,具体领导协调全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继续组织开展每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和科技创业节、校运会等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3.形成了一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校长朱玉结合浙江树人大学的发展实践,出版了《树人实践》《树人为本》《树人探究》三本力作,这三本著作详细记录了学校近十年来办学的历程,深刻剖析了学校的办学经验;经过五年的努力,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以成才规划、明德计划等为载体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生思想教育模式;形成了初具特色的“快乐人文、精品艺术、阳光城建、先锋信息、绿色生环、真诚经贸、精彩语言、自信成教”等学院育人理念和文化实践;形成了树人为本论坛、树人讲坛、树人有约、树人骄傲、树人考研等“树人”系列校园行为文化品牌活动;形成了以“忠诚于学校,服务于师生”为核心理念的后勤文化成果;调整并形成了校徽、校标等完整的学校理念识别系统;建成了树人广场、树人礼堂、查济民大楼、强华楼、树人园、致和园、清乐园、崇德路、重智路、致勤楼、校内雕塑、树人为兴国之本题字石刻等校园环境文化,构成了学校文化的物质基础。这些校园文化成果从理念层面、活动方面和环境养成等不同的方面组成了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系,以“崇德重智,树人为本”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特色日益彰显,并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一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文明校园、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党建工作为龙头的先锋校园、以教风学风为重点的勤奋校园、以校园稳定和师生安全为前提的平安校园、以提高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为基础的顺畅校园、以解决师生困难为准则的温馨校园、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的多彩校园、以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和谐校园正在形成。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阶段(2008年9月至今)
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民办高校已步入内涵发展的道路,重质量、创特色成为学校新一轮发展的主旋律。浙江树人大学在2008年下半年着手制订了新一轮发展规划,提出今后五年的十个方面的主要发展指标,校园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规划要求:紧紧围绕“树人”办学宗旨,深化对“崇德重智、树人为本”校训和“艰苦创业、务实创新、敬业奉献”办学精神的理解与实践,深入持久地开展“树优良学风、建文明校园”等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探索并努力建设和培育“树人”文化,做大做强“树人讲坛”等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树人文化品牌,加强校本研究,凝练树人办学模式,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按照规划的要求,学校将朝着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办学目标奋进,力争把学校建设为国内一流的民办高校,提出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创新的主要着力点,要加快使校园文化建设上升为学校的文化力。
1.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创新的着力点之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江泽民同志总结20世纪世界各国政党,特别是共产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对学校而言,学校的生命力源于不断的创新,学校的产生、发展、壮大与不断创新是分不开的。浙江树人大学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创新点,其中之一就是校园文化的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创新。校园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其中最主要的应该是学校精神,因为当人们一进入学校,首先感觉到的就是学校的精神面貌。如何使‘崇德重智、树人为本’的校训深化、内化,成为树大人的行为准则;如何使校园真正形成一个奋发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环境优美的良好氛围,都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校园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也值得去创新,这是办好办强树人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机制。”[3]237
2.把文化力做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是所有大学追求的重要目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在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最具优势、最具特色、最具冲击力的竞争力。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等于“优势学科 +一流学者 +大学文化”,即以优势学科为标志,以一流学者为支撑,以大学文化为灵魂,是三位一体的。文化力即文化所具有的力量,这一概念是由日本学者名和太郎在《经济与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已为当代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同。它是一股比物质力量更强大、更深厚的力量,是学校竞争力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力作用于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灵魂,影响学生的成长水平和发展方向,对大学师生的影响程度之深、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都是难以估量的。”[4]抓好大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不断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一般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性和深化的过程。朱玉校长在《树人探究》一书后记中写道:“学校的办学实力十分重要的方面,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力。也就是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与思想,办学模式,催人奋进的办学精神,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成功的办学经验的积聚、沉淀,优良的办学传统、风格、习惯等等。重视校本研究,是推进学校文化力建设,增强学校文化力的重要手段。”[3]239
由于新时期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历史不长,办学积淀不深,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且不平衡。但随着各民办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的逐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正在快速推进。以浙江树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代表的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在发展中表现出几个显著特征:加强领导,快速推动,注重统领性;明确理念,围绕核心,注重科学性;各方参与,师生互动,注重全员性;活动丰富,寓教于乐,注重多样性;精心施工,环境育人,注重渗透性;立足实际,大胆创新,注重民办性。
校园文化需要在培育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积累,在积累中提升,在提升中创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学校最核心的本质属性中去寻找特色、着力培育和确认优势,明确今后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把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结合起来,把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贯穿始终,由认识到落实,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建设和形成各民办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体系,进而形成学校强大的文化力。浙江树人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探索既为学校今后的发展积蓄了力量,也将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一条新路。
[1]李双辰.管理创新视域中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9(5):33-36.
[2]朱玉.树人为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86.
[3]朱玉.树人探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4]杨毅仁,刘树道.文化力是一流大学竞争的软实力[J].教育探索,2009(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