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
2010-02-09章清冯伟
章 清 冯 伟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杭州310015)
学校作为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文化传承活动的场所,文化是各项活动组织开展的桥梁与纽带,是学校存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不断积淀和培育中形成的校园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一般来说,校园文化是“以学生和老师为主体,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1]既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也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不仅仅只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推陈出新,更是学校精神品质的凝炼升华。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孕育着学校的品牌和形象,也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但民办高校由于办学历史短、历史文化积淀少,办学基础比较薄弱,师资专兼结合流动性较大,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导致社会认同感不强,因此更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校品位的提升注入强劲的动力。
在浙江树人大学25年办学的历程中,学校坚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初步形成了以“树人”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品牌,为学校新一轮的发展,实现“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办学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总结浙江树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将有助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也可以对其它民办高校提供一些借鉴。
一、彰显树人理念,引领文化建设
2002年,学校提出了“崇德重智、树人为本”的校训,这充分体现了学校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所谓校训,学界见仁见智。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较早为校训作了如下释义:“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而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准则。”袁贵仁同志在《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中指出:“所谓校训,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韩启德同志在《首届中国教育家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校训是一个学校精神的凝炼,代表着学校的教育理论和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长期以来共同创造、共同追求和共同分享的价值观。”《辞海》将校训解释为:“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得目制成匾额,悬于学校公见之地,是为校训。”笔者认为,校训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办学特色、培养目标的概括和抽象,它应该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的一面精神旗帜,引领、规范着师生的行为。
浙江树人大学的校训“崇德重智、树人为本”,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又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同时也蕴含了校园文化的灵魂,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和现实价值。
1.以德育为先导。《大学》开篇就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浙江树人大学的校训以德为先,充分反映了办学者在学校办学理念上的选择,即以德治校,以德育人,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也反映了教育的本源和核心要义。
“崇德”理念内涵丰富,包括育生德、扬师德、树校德。所谓“生德”就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养,即让广大学生确立自信、自强、勤奋、文明的品格,以奠定成长成才的基础。所谓“师德”就是教师严谨治学、忠于职守的精神,全体教职员工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方面做出新的业绩,以奠定安身立业的基础。所谓“校德”就是学校对社会和全体师生的责任,即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实现自身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和师生的发展。25年来,学校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有效的机制,力争使学校的每一项工作,师生的每一个言行都能体现出这一宗旨。
2.以质量为根本。“重智”,承接崇德,在词语构成上与崇德是并列关系,体现了一所高等院校“德、智”并重的理念。所谓的智,在软件上主要体现在学风、教风、校风,而在硬件上就是要强化学生、教师及专业三个层面的选择性。近年来,学校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和浙江经济发展的需要,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人格健全,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通过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课程体系改革等举措,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校致力于构建一个能让学生确定与自身相适应的智育发展的空间,致力于让教师明确适合自己的岗位,致力于使专业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和学生的需要。
3.以创业创新为动力。25年的办学实践,学校把总结创业之艰作为一种精神。“是非经过不知难”,浙江树人大学的办学史就是一部创业史,也是一部创新史。认真总结多年的办学经验,既是把创业创新精神一以贯之,更是学校实现新发展的精神动力。学校将创新之实作为一种作风,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上。创新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作风,创新必须落实到实实在在的工作中去。学校将敬业之诚作为一种支撑。这里讲的不仅是诚信,还有管理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学校努力构建有效的机制,使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不断提高了认识,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4.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管子·权修》中指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浙江树人大学的校训,以“树人为本”作为对应的下半句,正体现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应有的历史使命和巨大的责任。
树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终极目的。25年来,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围绕“德”和“智”展开,每个系统和环节都以师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从而达到了“树人为本”的目标。
二、打造树人品牌,形成文化核心
所谓品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是校园文化组织活动的良好形象、优质服务、优秀组织文化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突出表现。优秀品牌文化代表了大学的特点,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品牌化建设是校园文化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要繁荣,必须走特色、走品牌发展的道路。[2]浙江树人大学在25年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已逐渐形成了“树人文化”这一品牌,并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1.“树人”品牌的形成。“树人”一词中,“树”是指培植、培养,意指培养人才的艰辛。回顾学校办学的历史,学校的校名从武林大学、浙江社会大学直至改为“浙江树人大学”,就是因为学校办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树人”,它既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所在。25年来,学校以“树人”为宗旨,开展了一系列树人实践活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紧紧围绕“树人”这一核心理念,努力探索为什么要树人,树什么样的人,如何树人和谁来树人等深刻的命题。校长朱玉教授率先垂范,其所著的《树人实践》《树人为本》《树人探究》三部著作均围绕“树人”这一理念而展开。“树人为本论坛”、“树人讲坛”、“树人有约”、“树人骄傲”等以“树人”命名的校园文化,“树人礼堂”、“树人广场”、“树人之家”、“树人路”、“树人园”等学校硬件环境中也能见到“树人”的名称,软硬件两方面相得益彰,逐渐形成了彼此关联、相互促进的品牌链、品牌群,基本实现了校园活动的“树人”品牌化,并成为校园文化的最大特色。
2.“树人”品牌的创新。民办高校品牌战略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从其根本要求看,就是要树立和塑造民办高校的公众形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从学校发展的角度看,今后还要着力建设更多的品牌,具体来讲:一是形象品牌,从社会外部来看,即可表现为以浙江树人大学为范例;从学校内部而言,则表现为独具一格的品牌。二是教师品牌,在教学、科研、管理上都要有代表性的杰出人物。三是学科品牌,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使学校的学科在学界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四是专业品牌,在建设专业的过程中,要注重专业的特色、特长和特性,要力推特色的专业和特色的培养模式。五是学生品牌,既要注重在校优秀学生标杆的树立,也要重视校友资源的利用开发。
三、强化树人机制,推动文化发展
从浙江树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看,民办高校的文化体系构建与一般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同,它强调从系统的角度,把校园文化体系建构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中,集中全校的力量来推动建设;它强调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彰显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它要求通过协调校内各种教育要素来创造和谐育人的校园环境,从不同维度丰富对人才培养的内涵。
1.育人成才机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信息网络化、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和学生素质多样化的背景下,学校的学生工作始终紧扣“民办高校大学生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核心问题,按照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坚持立德育人,牢牢把握住学风建设这个学生成才的关键环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大力推行成才规划、明德计划,具有浙江树人大学特色的育人机制逐步形成。以成才规划为例:2002年,学校从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入手,提出“以成才规划引导学生成人成才”的工作思路,经过历时7年的摸索与实践,一项贯穿于学生大学学习、生活、实践以及就业每一个环节的成才规划最终成型。从针对刚入校的新生进行的大学生涯规划,到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再到针对毕业生开展的职业发展规划,直至针对毕业生进行职场新人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成才规划已成功渗透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一个阶段与环节,为学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其它高校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学校在基本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同时,坚持开展教学质量工程,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上认真思考,积极实践,明确核心的目标,确立核心的课程,找准核心的评价指标,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为推动良好的学风、校风建设,学校在1999年就开展了“树优良学风,建文明校园”活动,并始终坚持不懈。经过10年的努力,学校将学风集中教育活动定期化、制度化,师生参与面广,学风建设成效显著,“学风优良教学班”数量明显增多,学生在各类省市科技竞赛中获奖人数逐年增加,考研录取的学生逐年增多。种种现象表明,学校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的内驱力明显增强,优良的学风正在逐步形成之中。
2.全员参与机制。高校校园文化往往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和积淀过程,但民办高校办学历史不长,仅靠文化自身的缓慢积淀,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民办高校发展的需求。因此,必须敢于实践、着力培育。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整体建设的一项内容,不是单一的,其发展也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客体的师生,既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也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为此,学校不断明确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构建了全员参与机制。以“树人讲坛”为例,学校董事长梁平波、校长朱玉等亲自登上讲台,为广大学子传道授业,校内外专家学者、杰出校友和优秀学生也均成为讲坛的主人。自2006年3月至2009年6月三年多时间里,“树人讲坛”坚持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不断拓宽讲坛的内涵,合计举办各类讲座、访谈186场,场场爆满,师生听众累计已达50 000余人次。
3.和谐树人机制。学校不仅仅是授业、解惑的平台,更是传承文明的载体。浓郁的文化气息,充满人文色彩的校园,能以一股强大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置身其中的每一个学生,使之冶情、砺志、感悟人生。知也无涯、学不可已,淑性陶情,厚德载物。人文的环境需要营造,校园的内涵需要提升。25年来,浙江树人大学的办学过程就是“树人实践”的过程,近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文明校园,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党建工作为龙头的先锋校园,以教风学风为重点的勤奋校园,以校园稳定和师生安全为前提的平安校园,以提高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为基础的顺畅校园,以解决师生困难为准则的温馨校园,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的多彩校园及以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和谐校园等八大校园建设,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与环境氛围,使学校办学理念成为师生的共识,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自觉地实践“崇德重智,树人为本”的校训,大大提升了学校办学的软实力。
[1]胡银花.关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初步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2006(6):61-64.
[2]邹世享,李杨.新时期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途径探析[J].求是,2009(1):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