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疾病”之忧而忧 后患者之乐而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启富专访
2010-02-07采访撰文秦筠
采访 撰文/本刊记者 秦筠
21岁获得学士学位,接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然后留学法国,到香港学习,再于加拿大完成博士后的工作。39岁获得教授职称,接着晋升为主任医师……在大家眼里,李启富似乎就是这么顺利地一路走来,直到今天的教授、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常委、重庆市糖尿病防治咨询组组长、重庆市行为科学健康促进分会会长。这顺利后面需要多少优秀品格的支持?它包括不断学习的恒心、心忧天下的公心、对待荣耀的平常心、乐于奉献的爱心和对待患者的责任心!
选好方向 不断学习
这似乎是作为一个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基本素质,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要有结合临床实践的经验,还要了解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向……李启富教授就是这样,从一开始选择这个行业,就一直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读研时他的导师是全国著名的内分泌专家舒昌达教授,受这位优秀专家的影响,李启富对内分泌学科也产生了兴趣,并决定往这个方向深入下去。也是受舒昌达老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行医品德所感染,让原本就积极上进的李启富,更加不懈地向更高的目标攀越、向更深的课题研究。到如今他有机会也会去参加国外的一些学习班等,为交流,为提高。
心忧天下 预防与诊断
说起糖尿病,李启富教授提到了糖尿病的预防和诊断。我国糖尿病患者群体很大,并且还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务必要引起广泛的重视才行。联合国糖尿病日第一个五年主题定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教育”,说到这儿李教授还提到了我国大型糖尿病宣传防治行动——蓝光行动,提出对糖尿病的关注必须要社会、政府、国家和各机构都重视起来,才能有更好的效果。而诊断,我国以前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是血糖,最普遍采用的检查是OGTT,现在还有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但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诊断糖尿病需要规范化、标准化。
在国外糖尿病诊治规范得多,虽然国内现在讲究与国际接轨,但糖尿病的诊治工作要按照中国糖尿病指南来进行。目前国内的指南还不够明确、细致,医生的主观选择性较大,加上执行上也不如国外来的严谨,这个问题还是令人担忧。虽然糖尿病本身也是一个讲究个性化治疗的疾病,但“个性化治疗”必须在遵循指南的原则下进行。
牢记责任 做好表率
作为一个内分泌科大夫,李教授以糖尿病防治工作为己任,为患者尽心尽力。在如今糖尿病队伍不断迅速扩大的今天,他认识到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现在每年都会做糖尿病教育的计划。这主要是免费讲座的举办,也会有一些其他活动,如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到街上为市民免费测血糖和传播相关知识等。他们的教育团队有十多个人,有医生也有护士,大家轮流给人们做讲座。讲座几乎每个月都有,每次人数都在400~500人。针对一些需要急需了解更多知识的新糖尿病患者,这个教育团队还为他们打造了一个强化班,以小组教育的形式,一次30人左右,一次讲3个小时,4次课下来,患者大多都能有效地控制血糖了。
作为一个先进的医务工作者,重庆市糖尿病防治专家组组长,李教授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做好表率作用。对待患者耐心尽力、不辞辛苦,还会尽量考虑患者自身的情况,为其选择经济又实用的治疗方案。患者的赞许信任和患者的健康就是对他回报。
心系患者 忧虑现状
有一次一个女病人因为足部溃烂而住院外科,久治不愈,医生已经建议截肢。不抱希望了的患者试探着进了李教授的门诊,被确诊为糖尿病足,用了并不长的时间,也没有花多少钱,后来患者的双腿保住了。这件事对李教授的感触很大——现在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还是太缺乏,甚至包括医院,一些医护人员,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也都不太了解,这严重影响了糖尿病防治工作的进行。对此李教授表示出深深的忧虑。
因为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病,李教授建议患者一定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学会自我管理。在治疗上,也要懂得选择医院选择医生。因为现在的医院和医生参差不齐,而且每个医生擅长的方向不同,所以患者应该根据自己血糖是否达标等情况,或通过与医生的沟通来选择一位适合自己的医生,这对患者是很重要的。
乐于奉献 心态平常
李教授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谦逊的医学后辈的位置。当聊到工作当中有什么令人感动的事时,李教授说,感动很多。科室里的老教授年纪很大,有的已经70多岁了,但是每次遇到有什么疑难杂症,需要他们时,不管多晚,不管在哪,他们都会随叫随到,毫无怨言。而且不仅是自己科室,很多其他科室的老教授们都是如此。他们这种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每每都令李教授感动不已,说:“这值得我们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去学习。而在糖尿病防治任务日益艰巨的情况下,自己又有什么成就值得谈。只能是好好地学习前辈们的奉献精神,不怕付出,再加倍努力,把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