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世博百年难解情缘

2010-02-06罗屿

小康 2010年5期
关键词:王韬世博世博会

文|本刊记者 罗屿

中国与世博百年难解情缘

文|本刊记者 罗屿

那些中国早期参与世博会的记录,浓缩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屈辱、觉醒与奋斗

《红楼梦》里,曹雪芹“安排”贾宝玉梦中游览了太虚幻境。而在《红楼梦》成书200余年后,另一位清代作家吴趼人在其小说《新石头记》中让贾宝玉再次入梦。只是,这次的宝玉未见警幻仙子,也未看“金陵十二钗”判词。他做的应算是一个“强国梦”——宝玉在某“文明境界”体验陆军水师的精良,感受亦真亦幻的人造四季。

其后,在友人的呼唤下宝玉梦醒。他被告知“不到几时,中国就全国改观了。此刻的上海,你道还是从前的上海么?大不相同了。治外法权也收回来了,城里及南市都开了商场,一直通到制造局旁边。吴淞的商场也热闹起来了,浦东开了会场,此刻正在那里开‘万国博览大会’。 这‘万国博览大会’,是极难遇着的,不可不看。”于是宝玉和友人径奔博览大会,“一出门外便是会场,各国分了地址,盖了房屋,陈列各国货物。中国自己各省也分别盖了会场,十分热闹,稀奇古怪的制造品,也说不尽多少。”

如今看《新石头记》,颇像是把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前预演了100年。大概也正如此,在今年世博会举行前夕《新石头记》再次出版。不过,它是与梁启超1902年完成的《新中国未来记》、陆士谔1910年创作的《新中国》集结成一册,冠以共同书名《世博梦幻三部曲》。

之所以是“三部曲”,是因梁启超、陆士谔和吴趼人一样,这三位清末文化名人竟在一百年前分别发表的三部小说中,不约而同地预言了上海将举办博览会。

正式参与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是清政府首次以政府名义组团参与世博,会场中出现了许多带有中国特色的展示活动。

皇室成员首次世博行

其实,梁启超、陆士谔、吴趼人借由小说记述 “上海世博”,倒也并非凭空想象。毕竟在他们著书之时,“万国博览会”已诞生了50余年,而首届世博——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大博览会”上就已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

更值得一提的是,吴趼人著书的前一年,也就是1904年举行的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更是中国参与世博的重要一笔——那是中国首次以政府名义组团参展,在此之前,中国人走进世博,或是商人游客的自主行为,或是由中国海关的洋人负责组团。

正因是首次官方参与,清政府对自己的世博“第一次”极为重视,不仅派出亲王级官员溥伦贝子成立专职委员会,携75万两白银前往圣路易斯。另外,还花巨资在世博会场建立了中国馆。

溥伦的中国馆建得颇为用心。他把自己在北京故宫里的住室复制缩小到了世博园。其建筑包括一间卧室、一间会客厅。卧室内有镶金雕刻的床,床上铺陈锦被,床外挂着中国刺绣的豪华床帘,房间内还有一把镶嵌着珍珠母的精致坐椅;另一间会客室中摆放着几把精美的檀木坐椅,桌几上放着精美的中国瓷器,墙壁上挂着中国画。世博期间,溥伦还请来中国艺人在他的“住室”内高唱《茉莉花》。

当然,中国人的热情远远不止于费心尽力地建立中国馆。为参与这次博览会,中国各地商人从1903年起就陆续将自己的货品运往美国;当年的上海《东方杂志》也把溥伦作为封面人物,并对其进行跟踪报道;而大洋彼岸的华人更是为溥伦的到来欢欣鼓舞,1904年4月22日,美国华人报纸《中西日报》刊登了溥伦的大幅照片,结果报纸很快售罄,为了满足那些“不得其玉照为憾者”,该报在次日将贝子的照片刊印于小纸上随报附送。

只是,中国人的热情并没换来对等回报。有记载:参与世博的中国商人抵美后,受到多达61款特殊条令的限制。他们被强制交纳500美元的保证金,保证不轻易离开世博会会场。而这些特殊条款并不适用于其他与会各国。

在这届世博会上,还出现了一名侍茶的中国小脚妇女。她与来自南美的巴塔哥尼亚巨人、来自非洲的侏儒、来自加拿大的爱斯基摩人等被安排在一处,供游客观赏猎奇。

首个中国馆 从1876年费城世博会开始,组委会允许各国设立独立展馆,逐步取代了原来的主题展馆。

如果说小脚女人的出现,刺伤了与会的自尊而敏感的中国人。那么溥伦挑选的那些展品,则是在国人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也正因如此,许多年后有人谈起1904年的世博,宁愿只提一句——当年正在美国开展革命宣传的孙中山恰好也参观了本届世博,并盛赞“此会为新球开辟以来的一大会”。

溥伦究竟带来了什么展品,使得中国人心寒到宁愿集体封口?原来,当年中国展馆曾展出这样一组人物雕像:有苦工、乞丐、娼妓、囚犯、衙役、和尚、鸦片鬼等。消息传回国内,引起轩然大波。无数中国人痛感屈辱悲愤,有报纸还专门辟出大幅版面只为讨论一个问题: 中国应向世界展示什么。

以不变应万变

如今回望历史,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引发的“中国展品之争”,其实早在多年前就埋下了引爆的因子——在此之前,不止一位亲历过世博的中国人,都会向自己的同胞提出这样的警醒:在西方国家先进的科技展品中,清帝国的展馆所能提供给世界的,永远都是绸缎、茶叶、瓷器乃至纯银打制的27套件挖耳勺这些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珍品”。

强烈的中西方展品对比,让亲眼所见的人内心五味杂陈。于是,他们用文字把自己的所观所感记录下来,留予后人。

1889年巴黎世博会结束后,其亲历者、当年驻法参赞陈季同就写了一本《巴黎印象记》,记述了他参观巴黎世博标志物埃菲尔铁塔、走访证券交易所、登上热气球的感想。陈季同还在书中引述了另一位同胞寄给他的世博感受:登埃菲尔铁塔,人们更愿意乘坐一个两层的笼子,在骇人的噪声中开到塔尖,速度之快,还来不及背三句《论语》;一个叫爱迪生的美国人将声音抓住,然后粘到一卷转动的蜡纸上,你只需要将这卷蜡纸寄给朋友,他们就能让它转动,声音立刻说话,无论重复多少遍都行。

陈季同所描绘的“抓住声音”的怪东西,被后人称为留声机。而爱迪生的这项伟大发明,也不是于1889年第一次在世博会中现身。1878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留声机就曾引起巨大轰动。到会的中国官员——清政府派驻西方的第一位外交官、首任驻英法公使郭嵩焘更是购买了一台。不过事后,郭嵩焘被清廷的保守官员讥讽为“喜好奇巧淫具”。

最大展馆 中国馆是2005年日本爱知世界博览会的最大展馆之一。

显然,与郭嵩焘一同参与1878年巴黎世博会的清政府外交参赞黎庶昌也是个“喜好奇巧淫具”之人,因为他在人山人海中排了许久的队,终于登上了世博展品热气球,飞向1000米高空。此后,黎庶昌在世博游记《巴黎大会纪略》中,详细记载了热气球的原理与构造。

像黎庶昌、郭嵩焘,其实都是素来喜欢西方高科技产品的人——在参与世博前,郭嵩焘刚刚在自己住处安装了一部电话机,并时常和随从张德彝感受隔空传声的神奇——“你听闻乎?”“听闻。”“你知觉乎?”“知觉。”“请数数目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在一次次体验后,郭嵩焘还写出了使用心得:“其语言多者亦多不能明,惟此数者(即通话中数‘一、二、三……’)分明。”

郭嵩焘倒也不是对电话机痴迷的第一个中国人。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上,来自中国的海关文员李圭见到那个可传话的物件后,大为惊艳。而更让他震撼的是“可以代替钢笔书写除簿记以外各种文件的机器”,后人称其为打字机。

参加世博会后李圭写出《环游地球新录》一书。书中不仅详述了他在世博期间所见的各种工业发明,同时还有他对西方“政治之善”进行探讨的文章,他介绍西方妇女地位与男人平等,并对国内鄙夷现代机器的心态进行反驳。这本描摹外部世界极其详尽的书籍在李鸿章作序出版后,引起中国知识分子极大兴趣。据说,康有为读到此书后大受鼓舞,从此,走上了向西方寻求真理的道路。

李圭在1876年美国世博会上,还看到了在美学习的中国幼童。这些幼童于1872年由“留洋事务局”选派出国。费城世博会期间,117名中国幼童在中国官员和美国教师的陪同下,来到会场参观。这些孩童一个个精通英文,谈吐和礼仪完全西化。当李圭问他们世博的益处时,有的幼童称“新器善法,可仿而行之;又能联各国交谊,益处甚大”。这些回答“简捷有理”,让李圭“颇感惊喜”。

只是,让李圭“惊喜”的回答,在国内却引起许多惊恐。众多守旧者认为,幼童们传统文化基础薄弱,即使学成回国,也“无益于国家社稷”。在种种非议声中,1881年清政府裁撤了“留洋事务局”,将幼童全部撤回国内。

留洋美国、参观世博会的经历,到底给这些中国少年留下什么,已无从考证。只是,百余年后我们偶尔仍会提到他们的名字:铁路之父詹天佑、矿冶专家吴仰曾、清政府驻美公使梁晟、民国政府首任国务总理唐绍仪……

除了陈季同、黎庶昌、李圭外,为后人留下世博文字记录的还有曾经的《申报》总编纂王韬。而王韬与世博会的相遇却是起源于一场逃亡。王韬这个从小便志锐气壮的才子,因曾和太平天国有所接触被清政府“通缉”,从上海流亡到香港,又从香港到达欧洲。正是这次逃亡,让王韬有机会亲历了1867年巴黎世博会,在其后写出的《漫游随录》中,他记录了一个广东戏班在世博会上的演出。这是首次见诸中国人笔墨的世博印象。在目睹了巴黎的街灯、商场和一系列工业建设后,王韬感叹“眼界顿开”。

在流亡22年后的1884年春天,王韬终于回到阔别了半生的上海。晚年时,他约见了一个从广东出发向李鸿章上书的南方青年,此人正是孙中山。王韬帮助他修改了上书,并给在李鸿章幕中供职的朋友写了一封举荐信。

无数寻梦“第一人”

正因王韬是目前有史可查的、为后人留下世博文字的第一位中国人,因此他也获得一个很荣耀的名字——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其实,若是把百年世博中出现的中国名字一一罗列,能获得各种殊荣的“第一人”还有很多。

比如上海商人徐荣村,他是中国向世博送展的第一人。徐荣村本是广东人,清道光年间,来到上海经营生丝与茶叶,并很快致富。1851年当他听说伦敦将举行首届世博会时,就命人精选12包“荣记湖丝”急运至伦敦。由于包装粗糙,“荣记湖丝”在伦敦最初遭到冷遇,后来在长达数月的展览期间,“荣记湖丝”的品质逐渐为大家赏识,会后评选时,众评委一致“推君丝为会中第一,中外人无异词”。“荣记湖丝”一举夺得金、银大奖,英国女王亲自颁发奖牌与奖状。此后,徐荣村还专门请来画师,将所获奖状上的“翼飞美人”图案临摹下来,作为以后荣记产品的商标。

其实,徐荣村倒也不是参与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唯一中国人,当年的会场中还出现了一位清朝“特使”希生——在维多利亚女王为开幕式致辞完毕,唱诗班唱起优美的合唱曲后,前排嘉宾中头戴红顶花翎、身穿蓝色袍褂的希生“特使”,在众人的注目下,径直走到女王维多利亚面前,优雅地向女王行了礼。

当然,中国政府当年是没有派代表出席世博会的,这位“希生老爷”不过是主办方找来的演员,他的真实身份是英国商船 “耆英”号的船员。早在1848年3月,希生就和30多位广东同乡一起,乘坐满载中国特色商品的 “耆英”号来到了伦敦。“耆英”号停泊在泰晤士河畔,成为伦敦著名的旅游景点。“用一小时就能了解中国。”“耆英”号的几名英国船主在伦敦大做广告,吸引了成千上万人来参观这艘“流动的中国博物馆”。而希生和其他中国船员则穿着各式中国服装,每天为游客表演中国人的生活起居。

到第一届伦敦世博会开幕前,3年多来,有数百万伦敦人参观过“耆英”号,包括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写出《双城记》的文学家狄更斯等。首届世博结束后又过两年,展览了多时的“耆英号”离开泰晤士河,英国人将它解体。至于“希生老爷”,很遗憾,再没有看到资料记载他的下落。唯一可以欣慰的是,英国伯明翰造币厂此后专门制作了一款“中国人希生”纪念章。“希生老爷”大概可以算是因世博登上纪念章的中国“第一人”。

和王韬、徐荣村、希生类似,在中国世博史中,还有一位颇具分量的“第一人”不可不说。他就是主张上海办博的“第一人”郑观应。郑观应是中国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1893年,一部体现其维新思想的著作《盛世危言》出炉,书中除了详述“富强救国”思想外,郑观应还大胆提出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

中国的雏形“世博会”

1910年,南京举办过一次规模盛大、轰动中外的商业博览会—— “南洋劝业会”,这是中国以政府名义主办的第一个全国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6月开幕,历时近半年,吸引了超过30万人次的中外宾客;东南亚、日本、英国、美国、德国等国也多有展品参会。“南洋劝业会”自筹办之初,就表示将借鉴日本及欧美的博览会,“以资比较,以供研求”;而劝业会举办的章程、办法、奖评等也都是效法各国博览会。“劝业会”让当时追求近代文明的中国人大开眼界。当年,任职浙江绍兴中学学堂学监兼博物教员的鲁迅,便率全校200多名师生赶来观摩。

他写道:“故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为什么要在上海举办呢?郑观应认为:“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轮电往还、声闻不隔。”

百年之后,世博会在上海召开。早已离世的郑观应倘若感应得到,会不会笑着感慨:梦想照进现实。然而怀揣着世博梦的中国人又何止郑观应一个,徐荣村、希生、王韬、李圭、郭嵩焘、黎庶昌、陈季同……是他们让中国睁开眼看清了世界。而他们谱写的世博往事,也正体现了古老中国从落后、屈辱,一路走向奋斗与觉醒。2010年5月,为什么是中国上海?答案就在历史的演进中。

责编 罗屿 LuoYu7788@126.com

猜你喜欢

王韬世博世博会
Bandwidth expansion and pulse shape optimized for 10 PW laser design via spectral shaping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Hydrogen isotopic replacement and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in zirconium deuteride implanted by 150 keV protons∗
十年磨剑,世博再出发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过程考
“王韬首次使用宪法一词”论辨伪
晚清世博会参展棉纺织品的分析
喜游世博会
难忘世博难说再见
世博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