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生政策措施的全局性意义
2010-02-03刘培林
刘培林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大量的保障民生的政策措施。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政府曾先后出台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政策举措。这些措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有些政策的效果甚至比预期还要好。比如,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有效拉动了我国汽车的消费,带动2009年我国的汽车行业形成了产销两旺的局面,全年的汽车产销量预计将突破1300万辆,使得我国跻身汽车大国,有效地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
一、惠民生是关系全局的战略性任务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我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取得的四个方面的经验,即四个必须:“必须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必须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有机结合,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内在统一。”会议还特别强调,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做好2010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围绕惠民生的任务,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指出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优先发展教育,改善教育办学条件。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
落实这些惠民生的政策和措施,意义重大,不仅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更关系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局。
第一,惠民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我国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持续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方面是不同的,部分群众因为各种原因,生活还有一些困难,存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日益成为当前发展阶段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第二,惠民生是改善总需求结构的重要抓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特点是总需求结构中,投资和外需所占比重大,与国外相比较,都明显处于高位。这里固然有一些合理的成分,如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建立自己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我国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特定发展阶段上。但是,最近的实际情况越来越清楚地表明,我国的总需求结构是难以长期持续的,这不仅是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的启示,更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要求。
提高国内居民消费占总需求比重的主要途径是:其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即通过扩大就业、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劳动者报酬占初次收入的比重,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其二,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居民消费率。这两方面的措施都是惠民生课题中应有之义。目前我国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过低,而且最近几年呈现下降的态势。加之我国社保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这些都制约着国内居民消费的提高,严重影响了我国总需求结构的优化。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保障民生和扩大内需的有机结合,指出,2010年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
第三,惠民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带动力量。需求因素是产业结构的先导性因素。我国的产业结构既受国际需求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国内需求因素的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显著特点是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不仅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也高于同等发展阶段的国家的水平。这里面也有一些合理的因素,如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还没有完成,需要大量的设备和基础设施,但是,也涉及到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如我国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居民的服务消费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背后,除了国际的需求因素之外,国内民生保障水平不高、不均,导致不少基本生活服务需求受到抑制,是重要原因。
通过完善民生保障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将促进人口在城乡和区域之间合理流动,推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进而促进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特别是服务需求的增长,并带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保障民生和扩大内需的有机结合,指出,2010年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
第四,惠民生是不断提高我国人力资本水平、争创新的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我国在改革开放30年中,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巨大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经济发展。但是新形势下这一条件逐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一,随着发展水平的提升不断提高工资率,既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使然,也是经济发展本身的目的。其二,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我国劳动力的总量、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与其他国家相比的数量优势,都在逐渐弱化。按照联合国的预测,我国15~64岁的劳动力年龄段人口,将于“十二五”期末达到峰值,约为10亿人,之后将缓慢减少。
在劳动力数量优势弱化、劳动成本上升的形势下,保持经济竞争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唯一的途径就是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比劳动成本的上升速度更快。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要保持我国的竞争力,争创新的竞争优势,必须不断提高我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包括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提高人民的受教育水平。而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很健全,人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空间还很大。通过民生工程建设,不仅能够提高社会和谐程度,让人民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还能够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惠民生既要提高保障水平,又要重视制度建设;既要授民以鱼,又要授民以渔
改善民生必须坚持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相结合,市场力量和政府政策相结合。除了实施短期性的、应急性的各种优惠政策之外,更要重视具有长期意义的政策设计。除了提高现有惠民措施的保障水平之外,更要重视统一制度的建设。这里,义务教育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城乡区域的社保体系的统一化,是我国目前阶段亟待破解的两大课题。完善这些方面的制度,将有效促进人口流动,带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我国的竞争力,并带动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带动总需求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惠民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策,但是更重要的途径是创造条件,使得人民通过自身的努力创业、就业,进而参与到发展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分享到发展的成果。为此,放开行业准入限制,鼓励和扶持投资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机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是更加长久、收效更大、受益面更广的惠民政策。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一个工作重点,需要各地结合实际情况来落实。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责编/赵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