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吸收能力的知识结合研究

2010-02-03石芝玲和金生张丽杰

现代管理科学 2009年10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知识创新

石芝玲 和金生 张丽杰

摘要:知识结合是联结知识吸收能力四大要素的桥梁,知识结合决定了企业知识吸收的效果。文章重点分析了各个阶段知识结合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了促进知识结合的对策,以期能够提高知识结合度从而有效提高知识吸收能力。

关键词:知识;吸收能力;知识结合;创新

一、吸收能力的含义

吸收能力(Absorbtive Capacity,简称ACAP)概念的提出。是近年来管理理论的新进展。吸收能力最早由自Cohen&Levinthal(1989)提出,主要用来研究后发国家的技术赶超。Cohen&Levinthal;于1990年首次将吸收能力定义在企业层次上,他们认为吸收能力是指企业对外部知识的搜索(Identify)、消化(Assimilate)并最终应用于商业目的的能力。自此,“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获得了学术界的重视。随后。一些学者根据各自研究视角以及研究目的的不同,相应地提出了各自对吸收能力的定义。Mowery&Oxley(1995)认为吸收能力是指用于获取隐性知识并吸纳这些知识的一系列广泛的技能。Kiln(1997)提出为吸收能力是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Zahra&George(2002)在归纳前几个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更全面的吸收能力概念,他认为吸收能力是指企业的一系列经营规则与流程,通过这些经营规则与流程企业可以获取(Acquire)、消化(Assimilate)、整合(Transform)及利用(Exploit)外部知识。本文认为Zahra&George的定义较为完整地反映了企业知识吸收的过程特性。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应包含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消化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及知识利用能力4个方面。他们相对独立、作用各异而又相互补充,构成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二、基于吸收能力的知识结合研究

知识结合是联结吸收能力要素的桥梁,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联结获取和消化要素的知识结合。其特点是:外来知识和企业本身拥有的与外来知识匹配的同领域存量知识的结合。第二阶段是联结消化和整合要素的知识结合。其特点是:企业已内部化的外来知识与企业相关领域存量知识(不同领域)的结合。第三阶段是联结整合和利用要素的知识结合,其特点是整合后产生的新知识与市场知识之间的结合。知识结合度指的是每个阶段两种不同知识结合的程度。知识结合的影响因素在每个阶段并不完全相同,提高知识结合度才能有效促进获取、吸收、整合、利用的效果。从而切实提供企业的吸收能力。下面从知识吸收要素的角度对三个阶段的知识结合进行重点分析:

1联结知识获取和知识消化的知识结合。获取能力是指企业对外部现存的知识进行搜寻、鉴别和评估其价值的能力,消化能力是企业理解和解释外部知识的能力(Cohen&Levinthal,1990)。企业可以从外部获取技术、发明专利、市场需求等各种不同的知识。获取是企业进行知识吸收的第一步,企业必须消化外来知识。也就是内部化外来知识,使得外来知识真正为企业所用。才会对创新产生实际意义。企业如果对获取的外来知识已有了初步了解,已有的存量知识将有助于消化外来知识,而且直接影响知识消化的最终效果,存量知识越多。与外来知识结合度越高,消化难度越低,则消化效果越好。反之,存量知识越少,与外来知识结合度越低,消化外来知识难度就越高。联结获取和消化要素的知识结合的特点是:外来知识和企业本身拥有的与外来知识匹配的同领域存量知识的结合。提高这个阶段知识结合度的主要措施有:

(1)企业应通过组织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增加存量知识。知识是逐渐积累的,企业要吸收外来新知识进行创新。必须得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作为支撑,而且企业获取的外来知识是不同领域的,可以是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市场知识,只有企业存量知识与外来知识结合越高。消化外来知识的效果才能更好。这就需要全面加强不同领域的知识储备。在组织内部企业应建立全体成员共同学习机制,改变知识储备仅与研发人员有关的错误观点,加强全体成员学习,尤其鼓励成员互相学习,跨专业跨部门更有利于知识流动,从而带来知识创新;企业的知识存量由全体成员的显性知识构成。成员的显性知识仅仅是其高度专有的隐性知识的冰山一角,所以企业应通过知识共享促进成员个人隐性知识溢出,提高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极大增加组织知识存量。我们把组织内部已经具有的知识称为存量知识,外部知识称为流量知识,流量知识冲击存量知识才会带来创新,只有存量知识缺少流量知识,组织就会停滞不前,成为一潭死水。所以企业应时刻注重外部学习,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与先进企业联合创新,引进高科技人才,选派员工进修学习等方式学习外部知识。企业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不同领域的存量知识,存量知识和外来知识的结合度才能越高,才能促进企业消化外来知识,外来知识内部化,从而增加知识存量,形成良性循环。

(2)企业应培养关键员工成为知识引进者。Cohen&Levinthal(1990)认为较高学历,较多培训经历及较多工作经验的员工获取、消化外部知识的能力更强。因为大量的高水平知识嵌入在这些高素质员工身上。自身所具有的高端知识可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识别与评估新的外部知识,从而引进有价值的外部知识。企业应向员工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机会,提高员工的整体知识水平。但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能为组织引进有价值的知识,知识引进者必须在了解企业的创新需求的基础上,能够把握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在搜索获取新知识后,知识引进者还要知道如何将新知转化为组织内其他人可以理解的程度,同时扮演搜索、接收、转移、沟通的角色。所以知识引进者具备技术知识。还应具备沟通才能。是企业和外部的接口。企业应善于发现并侧重培养关键员工,使之成为知识引进者。组织内成员由于长期接触的知识趋同,长此以往会造成成员知识的相似性,造成技术锁定,对许多创新领域视而不见。所以企业应注重从外部引进高技术人才,确保组织成员知识的多样性,从而可以搜索更多的有价值的外部知识。

2联结知识消化和知识整合的知识结合。知识消化是企业在已有存量基础上理解外来知识,知识消化的对象可以是新技术,新发明,也可以是员工所观察和学习到的技能和经验等。消化的结果与创新不同,它并没有任何商业化成果,只是有可能拓宽有关人员的知识领域和提高有关人员的知识水平,从而丰富组织知识。整合能力是企业已经消化的外来知识在企业内流动和扩散,与企业内部相关的存量知识(不同领域)有效融合的能力。也就是将企业的新老知识联合化的过程。连接获取和消化间的知识结合主要是外来知识与企业内部存量知识(与外来知识同领域)的知识结合,结合度直接影响外来知识内部化。也就是消化的效果,而此时的知识结合是企业已内部化的外来知识与企业相关领域存量知识(不同领域)的结合,联结消化

和整合间的知识结合更为重要,结合度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是否能产生新知识,而且知识结合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企业应创造适于知识结合的环境,从而提高知识结合度促进企业创新。具体来说:

(1)企业应注重提高所有员工的知识水平。知识获取和知识消化可以由关键员工发现有价值的外来知识,引进并在组织中传播新知识。引导其他员工理解新知识,提高联结获取和消化的知识结合,可以注重培养关键员工也叫做技术看门人。但是要促进消化和整合间的知识结合,仅仅依靠关键员工的力量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关键员工的知识领域、深度有限。而产生新知识必须不同领域知识与外来知识不断碰撞、整合才能产生新知识。外来知识和存量知识整合产生新知识,必须要依靠所有员工,尤其是与创新相关的全体成员,在组织已有的存量知识(显性知识)基础上,通过成员直接接触,促进个人专有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个人隐性知识不断整合,创新的想法不断碰撞,集思广益,从而产生创新的火花。企业应在发现培养关键员工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员工的整体知识水平,为普通员工提供培训深造机会。在企业内部搭建知识交流平台。鼓励员工相互交流,创新往往产生于不同想法的不断碰撞,所以尤其要鼓励员工发表不同的意见和想法。

(2)企业应加大创新资金支持。Cohen&Levinthal的研究证实,企业吸收能力与其研发投入具有密切关系。企业需要投入资金获取外部知识。也需要投入资金消化外部知识,更需要投入资金促进外部知识和存量知识结合,产生新知识。很多企业重视投入资金获取知识,往往忽略消化和整合依然需要资金的支持。提高企业消化能力,必须提高联结获取和消化的知识结合度。而前面已经分析了需要企业增加存量知识、对员工进行相应培训。这些都需要企业支付大量资金。创新是很复杂的过程,很多时候即使外部知识成功实现内部化,仍然难以和企业存量知识结合,主要是因为企业不具备促进知识结合的内部环境,比如设备过于落后,员工素质偏低,企业相关知识存量匮乏等都会造成结合度过低,也就无法产生新知识。提高知识结合度,企业应更新设备、搭建创新交流平台、提高员工知识水平、增加知识储备等都需要企业资金的大力支持。而且即使提高了结合度。产生新知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内外知识不断碰撞、不断试错、反复微调才有可能产生新知识,很显然还需要企业资金的长期支持。

(3)企业应创建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知识结台度低除了和上面分析的硬件条件有关外,还与企业的创新氛围有关。员工之间缺少交流,突出个人表现而缺少协作精神,不利于组织内部知识的流动。紧紧依靠个人知识水平消化外来知识,整合外来知识必然造成结合度低。而且创新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只是主观愿望。不是客观事实。如果员工思想压力过大,只会自缚手脚,即使知识结合度很高,也难以产生有价值的新知识。所以企业应着力打造组织学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提倡敢冒风险并宽容失败、淡化等级观念和重视非正式交流的创新文化,这种文化有利于提高知识结合度,促进新知识的产生、扩散和再创造。除此以外,企业高层的态度也是至关重要,高层忽视创新,员工就会失去获取、消化、整合、利用知识的动力,知识结合度低,必然不会产生有价值的新知识。

3联结知识整合和知识利用的知识结合。知识整合是外部知识在企业内流动和扩散,是内化知识与相关领域(不同领域)存量知识联合化的过程,知识利用是指企业基于现有资源,利用整合后的知识,有效把握和开发市场机会,创造新知识并产生商业化成果的过程。联结两者之间的知识结合是整合后产生的新知识与市场知识之间的结合。结合度高说明新知识具有商业价值,为企业带来利润回报,创新过程取得圆满成功,而如果结合度低。企业应进一步分析,结合度低的原因,并采取不同的策略:如果是新知识过于超前,领先于市场知识,此时应进一步市场调研,发现是否已经具有或者通过宣传普及能够产生市场需求,具有市场需求。企业可以根据调研结果,按照市场需求对新知识进行反复微调以确保新产品上市的成功;如果不具有市场需求而且难以激发市场需求。企业只能吸取经验开始下一个创新。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称之为失败的创新,创新没有绝对的失败。因为在创新过程中企业增加了知识储备,提高了员工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这些有助于未来的创新,但对于依靠利润生存的企业而言,则要尽量减少这种没有利润的创新。如果企业创造出新知识时已经落后于市场知识,企业可以尝试将新知识转移到落后地区去,依然能为企业带来利润。

对于有市场需求的情况,无论结合度高低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只不过结合度高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市场开拓费用。提高这个阶段的知识结合度,需要结合市场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反复微调,也就必然需要市场部门员工与研发部门的通力配合,使得新知识能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企业能够获得更多利润。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了联结吸收能力要素间的知识结合的不同特点,并指出提高每个阶段的知识结合度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但这只是初步研究成果。应进一步研究如何设置知识结合度指标,企业可以进行知识结合度评价,这是一种事前评价。也就是在知识获取前,进行第一阶段的知识结合度评价,在整合前进行第二阶段的评价。在利用前进行第三阶段的评价,使得企业能够根据知识结合度高低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通过评价得出第一阶段知识结合度低,便于企业评价新知识是否具有获取意义,因为新知识过于超前,企业消化该知识就必须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消化它,而且即使内部化了该知识,企业也不一定具有适宜第二阶段知识结合的企业内部环境,所以通过知识结合度评价能够避免企业盲目获取外来知识。再比如通过评价得出第二阶段知识结合度低,企业可以及时配置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避免整合陷入僵局,而第三阶段的知识结合度评价,如前所述,企业能够采取积极措施从而获得利润避免损失。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知识创新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创新视角下企业吸收能力、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爱与知识的力量
吸收能力研究进展评述
吸收能力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作用的产业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