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中知识市场建立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0-02-03张玉蓉张旭梅安小风李文
张玉蓉 张旭梅 安小风 李 文
摘要:供应链中知识市场的建立有利于知识在各成员企业间快速而准确地流动,从而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文章在分析供应链中知识市场成因及内涵的基础上,从主体层面、客体层面和环境层面对其建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知识市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
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组织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供应链是组织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源泉之一,为提高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知识运用水平进而改善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强对供应链中知识的管理。促进各成员企业的知识共享,而建立知识市场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Davenport&Prusak(1998)在《Working Knowledge》(《营运知识》)一书中首次提出企业内部知识市场概念,指出知识市场的参与者包括知识买方、知识卖方和知识中介。知识市场中的酬劳涉及互惠性、个人声誉和利他主义等,并且强调“信任”因素对知识市场至关重要Desouzau&Awazu(2003,2004,2005)研究了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组成并指明价格机制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Brydon&Aidan(2006)研究指出企业内部知识市场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不确定性及信息不对称;Bell&Giordan(2002)从实证角度研究了知识市场与知识社区在实现企业间知识共享中的关系;张旭梅等(2008)研究了供应链中知识市场的交易模型。但目前尚未见到供应链中知识市场建立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本文在分析供应链中知识市场成因及内涵的基础上。从主体层面、客体层面和环境层面对其建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二、供应链中知识市场的成因及内涵
与企业内部知识流动类似,供应链中的知识流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市场推动下进行的。供应链中其实也存在一个无形的“知识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可以使知识在不同成员企业间流动。供应链中存在知识交易的原因在于知识供给方和需求方都相信他们会在交易中得到某种形式的利益,即交易能为交易者带来“效用”。不同成员企业对于异质性互补知识资源的需求是供应链中知识市场形威的基础。一方面,由于专业化分工和信息的复杂性等造成企业知识种类单一、知识资源缺乏,使企业不能保持和增强竞争力。所以产生了获取外部新知识的愿望;另一方面由于处于同一价值链中,不同成员企业拥有各不相同而又相互补充的知识资源,具有能够进行交易的“商品”。知识提供企业通过出售非核心知识换取回报,知识吸收企业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获得需要的知识,规范、有序的知识交易可以促进企业间的知识流动,实现知识共享。
供应链中的知识市场主要由知识供给方、知识需求方、知识市场管理方及知识交易环境四大部分组成。知识供给方通常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发现和创新且该知识不涉及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他们与供应链中其他成员企业分享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以此换取经济报酬、行业声望或提高供应链的协作能力等。知识需求方通常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进行知识创新而寻找知识的成员企业,所寻找的知识对他们具有独特的价值。能提高他们的技巧与判断力,帮助它们解决生产或销售中的瓶颈,充实为知识创新而缺乏的关键内容,协助其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他们付出一定
代价学习和吸收所需要的知识,并且要求获得一定的回报。如提高敏捷性、扩大生产量、增强竞争力等。同时,由于供应链是由很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所组成的合作联盟,因此在供应链知识市场中也需要一个类似于企业内部知识管理部门的机构或组织作为知识市场管理方,知识市场管理方一般由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或是独立于供应链之外的第三方知识服务公司担任,主要职责包括搜集知识信息。建立知识地图。引导供应链各成员企业更高效地进行知识交易,同时还必须约束和规范成员企业的知识交易行为,遏制知识交易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等,使知识市场能够良性发展。知识交易环境主要包括知识共享平台、知识交流途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特征以及企业间的沟通与信任等。
三、供应链中知识市场建立的影响因素分析
1主体层面的因素。供应链中知识市场的主体包括知识供给方、知识需求方和知识市场管理方。影响知识市场建立的主体层面的因素主要有知识共享意愿和动机、知识转移和接受能力以及知识市场管理方的合理选择。
(1)知识共享意愿和动机。知识共享对于增强供应链核心竞争力并推动其持续发展有很大作用。而知识共享要能够发生,知识供求双方首先要有知识共享的意愿和动机。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知识供给方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一般是非核心知识)与其他企业分享,籍以获得某种方式的回报,如获得更多的下游企业订单、得到一定经济奖励、提高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声誉等。同样,知识需求方相信他们会在知识交易中得到某种形式的利益,他们付出一定代价学习和吸收所需要的知识,同时也要求获得一定的回报,如扩大生产量、提高敏捷性、增强竞争力等。但在知识市场不健全或不提倡知识共享的供应链中,知识供求双方的意愿通常被压抑。出于最原始的自保本能,一般情况下知识供给方都不愿主动将自己的知识与人共享,知识需求方的购买意愿也通常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因此,保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伙伴关系的稳定性。提高知识共享的回报率,对于增强供求双方知识共享的意愿和动机至为重要。
(2)知识转移和接受能力。供应链中知识市场的供求双方要能够成功地进行知识共享,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对于知识供给方来说,需要的是知识的转移能力,即对知识的编码能力和通过一定的交流进行展示和传授知识的能力:对于知识需求方来说,需要的是知识的接受能力,即对知识的解码能力和对外部知识消化吸收并加以应用的能力。知识供求双方的知识转移和接受能力越强,知识共享效果就越好。反之则越差。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转移和接受能力,减少知识流动障碍,降低知识共享成本,增强知识共享效果,为建立供应链中的知识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3)知识市场管理方的合理选择。供应链中知识市场的管理方旨在将知识供给方与需求方联系起来,促进知识交易的达成。能够充当供应链中知识市场管理方的一般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或第三方知识服务公司。
供应链一般围绕核心企业组建,因此由核心企业担任知识市场管理方信誉较高,能利于调动各成员企业知识共享的积极性。同时,核心企业一般不会因外部竞争条件和自身收益变化而脱离供应链。由它担任管理方可以使知识市场运行更为稳定。但是,核心企业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构建知识市场信息基础设施。同时还要从事自己并不擅长的业务,可能导致核心企业资源的浪费以及知识市场运作的低效率。作为专业的应用服务提供商,第三方知识服务公
司是独立于供应链之外的经济实体,信息技术基础更雄厚,有利于提高知识市场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也使得核心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核心业务。但是,由于第三方是独立于供应链之外的组织者,知识搜集难度增大,知识交易成本较高,还可能出现知识泄露以及自身运营状况影响知识市场运行的稳定性等风险。因此,究竟选择谁来担任知识市场管理方,要取决于核心企业的意愿和实力以及第三方知识服务公司的资信及运营状况等因素。
2客体层面的因素。影响供应链中知识市场建立的客体层面的因素即为知识本身,知识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正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从知识的显性与隐性、异质性与互补性、依赖性与创新性三方面予以分析。
(1)知识的显性与隐性。从认知论的角度分析,人们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用正式和系统的语言表达出来。以数据、科学公式、规格、操作等形式实现共享。隐性知识深植于行动、过程、惯例、责任、愿景和情感中,无法通过词语、数据或图片来准确描述。供应链中知识市场中显性知识的编码、定价、转移及共享比较容易达成,但隐性知识则面临诸多困难。由于隐性知识是非编码化知识。只能通过师徒传承、观察、体验等方式获取,容易在供应链中知识市场的知识交易中产生道德风险:隐性知识的价值难以界定和评价。也会导致知识交易中的经济利益分配不公等风险;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供应链中知识市场中隐性知识能否成功转移也面临风险。因此。应积极采取多种举措促使供应链中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享。
(2)知识的异质性与互补性。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对于异质性互补性知识的需求是供应链中知识市场形成的基础。知识的异质性主要指知识的不可复制性和难以模仿性,异质性越大,知识的价值就越高。在供应链中的知识市场中,异质知识的供给方一般要求得到知识需求方的差异性补偿。同时,由于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业务流程和技术知识关联度高,知识还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知识的互补性增强了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对于供应链中知识的依赖和需求,带来了企业间合作的规模效益,促进了供应链中的知识交易。
(3)知识的依赖性与创新性。从企业知识的存量与流量来看。企业知识是依赖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企业知识的依赖性是指某种新知识的形成是该企业在原有特定情境与知识的基础上,沿着特定的方向发展而来的,它体现了该企业特有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特定企业的知识往往适合于特定的情境,对新的环境具有排异作用,从而很难被其它企业所仿效和获取。知识的创新离不开原有知识的存量,即依赖于企业原有的知识基础,而知识存量的增加又取决于知识创新的效果。知识的依赖性与创新性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对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3环境层面的因素。供应链中的知识市场有诸多环境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知识共享平台、知识交流途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特征以及企业间的沟通与信任等。
(1)知识共享平台。知识共享平台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知识共享系统,也是供应链中知识市场建立的重要保证。借助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实现供应链各成员企业间的远程交流,虚拟讨论等,不仅能促使显性知识的流动共享,还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共享。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平台要有自己的局域网络。建立一个高效的知识数据库,并做到实时更新。一些应用软件,诸如电子会议软件(EMS)、文档信息系统(DIS)以及知识地图、群件等都对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2)知识交流途径。供应链中知识市场的知识交流途径大致可分为两种:正式渠道的交流和非正式渠道的交流。正式渠道的交流是指各种制度化的正式的知识共享活动,诸如经验交流会、专题讨论会、项目例会、年会、团队学习等:非正式渠道的交流是指各种非正式的知识共享活动,诸如虚拟社区、实践社区、兴趣团体、午餐会、周末沙龙等。两种交流途径彼此依附。相互影响,尤其是非正式渠道的交流能促使隐性知识很好地得到交流与共享。在拓展知识交流途径方面,日本丰田公司与供应商知识共享的做法值得借鉴。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丰田公司便开始在日本为它的供应商提供专家顾问,帮助他们解决履行丰田生产系统方面的问题。因此。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应当合理选择和运用各种知识交流途径,促进知识共享的有效达成。
(3)企业组织结构。知识通过各种技术途径和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跨越组织边界,在各企业间流动,影响知识市场的运行。但由于各成员企业组织结构不同,造成了知识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失真、低效等问题,阻碍了知识的转换和传播。这就需要调整供应链企业组织结构,使之适应供应链知识共享的需求,减少知识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性,规避知识共享风险。由于传统的组织结构呈锥形状。层多而臃肿,不利于信息流动和知识共享,因此企业组织结构应向扁平化、柔性化方向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供应链网络化结构建立学习型供应链,如建立共同研发小组、临时项目小组等跨企业知识团队,进行知识技术交流与沟通,有效促进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
(4)企业文化特征。企业文化是组织中广泛共享与强烈认同的价值观,由于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不同企业文化带有不同的特征。从企业文化的开放性角度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保守型和开放型。一般而言。保守型的企业文化限制员工的创新能力。阻碍企业间知识的流通与转换。从而增加了企业间知识共享的难度:开放型的企业文化则鼓励员工的创新能力,提倡员工与其他企业的成员进行知识交流,这就必然有利于企业间的知识共享。由此可见,企业的文化特征对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有重要影响,企业文化开放性越强。知识共享效果就越大。塑造良好的供应链知识共享文化有利于供应链中知识市场的建立。通过多种方式统一和沟通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使他们形成统一的供应目标、供应观念和供应行为规范,增强其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最大限度调动其参与知识共享的积极性,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供应链中的知识市场。
(5)企业间的沟通与信任。建立供应链中的知识市场。促进知识共享的达成,信任是重要因素之一。供应链中的信任是指供应链企业在面对不确定情况时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和主观预期。相信合作伙伴能够完成他们的义务。履行他们的承诺。
企业间相互信任可以使对方感觉受到尊重,从而更愿意将自身的知识和技术与其他成员共享。然而,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独立的企业,这些企业之间往往存在竞合关系,如果缺少交流与沟通,彼此间就可能相互疏远,甚至产生隔阂与误解,从而影响信任关系。同时,供应链各成员企业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的契约关系,对彼此间的行为缺乏强制性的约束力,因此,难免会有“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发生,而这种行为会破坏企业间的信任关系,从而对知识共享造成危害。供应间企业间的信任无法通过契约强制实现,只能通过双方长期的沟通与交流来逐渐积累。供应链各成员企业要建立广泛而有效的交流机制,进行有效沟通,确保信息流通的顺畅;要注重各成员企业声誉的提升,制定切合企业实际的声誉战略:要提升各成员企业对供应链的认同程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而有效防范机会主义风险及“搭便车”等行为的发生。
四、结语
供应链中知识市场的建立促使知识在各成员企业间快速而准确地流动,有利于增强各成员企业竞争力,进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本文从主体层面、客体层面和环境层面对供应链中知识市场建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通过分析可知,要建立供应链中的知识市场,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的知识共享平台;加强企业间的沟通与信任。完善激励机制。塑造良好的供应链知识共享文化氛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拓宽知识交流途径。提高企业知识转移和接受能力,从而促进知识共享的有效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