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火灾应急预案模式探讨
2010-02-02王帅可
王帅可
地铁作为现代化的城市轨道交通工具,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大客流运输任务。由于地铁建筑结构复杂、环境密闭,加上人员密集,一旦发生火灾,人员安全及疏散问题十分严峻,往往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社会影响力十分巨大。因此,完善地铁火灾预案制定,建立合理的预案制作模式,对于有效地组织现场应急处置、减少地铁火灾所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意义十分重大。
一、地铁火灾的特点
(一)突发性强
地铁线长面广,客流量大,火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发生初期极具隐蔽性,不易发觉,一旦发现,已达到一定的危害范围和程度,因此,地铁火灾成灾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地铁火灾的突发性。
(二)逃生条件差
地铁运营环境的特定性,决定了供乘客安全逃生途径的单一性。除安全疏散通道外,既没有供乘客使用的垂直电梯(设计上仅考虑残疾人专用电梯),也没有紧急避难场所。突发火灾事故中,大量乘客同时涌向狭窄的通道及楼梯,另有检票机等障碍物挡道,严重影响乘客快速逃生。由此可见地铁火灾发生时允许逃生的时间很短。针对地铁火灾事故,日本消防部门曾做过实验,日本地铁的车厢虽被确认具有不易燃烧性,但起火后,快则1.5min,慢则8min之后就会出现对人体有害的气体。2~5 min内,车厢内烟雾弥漫就无法看清楚逃生出口,相邻的车厢在 5~10 min内也会出现相同情形。试验证明,允许乘客逃生只有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另外地铁突发火灾时,险恶的灾害环境,使乘客容易产生恐慌及焦虑心理,对自救意识较差的乘客而言,从众是多数人的选择,争先恐后拥向出口处时,被踩、挤、压而倒地后,易导致群死群伤。
(三)灭火救援困难
地铁运行较长的隧道近似于封闭空间,火灾发生后,隧道内烟雾大,能见度低,散热慢,温度较高;同时由于衬砌内含有水分,火灾发生时,衬砌中的水在衬砌内成千倍地膨胀,从而产生巨大的压力,导致隧道衬砌发生崩裂的实际温度大大降低。国外针对钻孔隧道衬砌火灾试验研究表明,混凝土表面温度达到200℃时,10~15 min内混凝土衬砌就会发生爆裂、崩落[1]。另外在特长隧道内,容易产生灭火救援路线与疏散路线、烟气流动路线的交叉,加之救援面和救援途径有限,火灾扑救难度较大。
二、 地铁火灾应急预案制作模式
由于地铁火灾具有以上特点,导致地铁火灾一旦发生,如果得不到迅速有效的应急处置,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为了尽可能的减少火灾发生时造成的损失,就需要提前制定高水平的预案制作模式,以便于应急处置时能够有章可循,高效有序的展开施救。
(一) 灾情设定
在制定地铁火灾应急预案时,首先要进行灾情设定。灾情的设定应根据可能发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定,而且灾情设定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可行性。在地铁火灾预案的灾情设定时应考虑到地铁火灾可能着火点有:地铁车厢内、站台上、站厅内、设备房等部位;着火点在列车上,又分为列车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地铁火灾着火时间设置也要进行全面考虑,因为不同的时间涉及到的客流量大为不同。
(二) 组织指挥体系设定
地铁火灾的扑救,需要进行火灾控制、疏散乘客、救治伤员,需要维护交通秩序和社会治安,需要进行恢复和消除火灾造成的各种影响,因此,地铁火灾的扑救工作,需要有当地政府,地铁运营和管理部门,以及公安、消防、交通、医疗、救护、驻军、通信、外事、供电、供水等部门参加,指挥体系也应有以上部门构成,对应的分组如图1所示。
(三) 现场处置措施设定
组织和实施地铁火灾灭火救援战斗行动,必须紧扣个人防护、现场侦查、组织警戒、有效疏散、人员救助、内攻灭火、现场排烟、伤员救护、后方供水、照明通信、清理归队等主要环节,灵活运用灭火战术方法,突出战斗行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1、个人防护
内攻消防人员应穿着隔热服或避火服,并视情况采用喷雾水流掩护。所有参战人员应佩戴隔绝式呼吸器,尽可能使用双气瓶空气呼吸器或4h氧气呼吸器,条件允许时使用移动式供气源。
2、人员疏散与伤员救助
利用地铁内部应急广播及时向乘客通报情况,指导疏散方向,提示行动要点。如果运行列车着火,应迅速通报前方车站,站内人员立即组织地下人员撤离,并阻止旅客再进入站台。待列车进站停靠后,立即疏散车上人员。如遇特殊情况列车必须在区间隧道停车时,列车驾驶员及工作人员应迅速打开列车侧门和驾驶室紧急疏散门与路基搭接形成通道,并利用列车广播、灯光指示疏散。消防人员携带强光照明灯进入火灾现场,沿疏散通道铺设救生照明线,放置发光导向指示标志,并利用地面照明车引入移动照明灯,引导疏散。在可能迷失方向的重点部位派专人接应,指引疏散群众沿正确路线撤离,并防止发生拥挤、抢行、堵塞疏散通道。疏散过程中,可使用喷雾水流降温消烟掩护疏散,并视情破拆清除障碍,如闸机、栅栏等,保持疏散通道畅通。对受火势围困的遇险人员,应使用水枪驱散烟火,掩护救人;对一时无法全部疏散的遇险人员,应为其提供简易面具或湿毛巾;对受伤、中毒或窒息的遇险人员,应采取抬、背、抱等方法进行救助;对窒息、骨折、出血等遇险人员,应立即采取心肺复苏、包扎、固定等急救措施。由于地铁纵深距离长,救人中可采用梯队接力的方法;在着火及充烟区域使用热成像仪等器材搜寻遇险人员。在地面设立救护站,对伤势较轻的伤员进行现场医疗救治。对伤势较重的伤员进行现场急救后,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并做好登记。
3、现场侦查
现场侦查主要采用外部观察、询问知情人、内部侦查等方法,具体如下:火场指挥员到场后,在外部观察地铁有关出入口的烟气特征和人员疏散情况,对险情作出初步判断。询问地铁工作人员、疏散逃生出的遇险人员以及地铁公司有关技术人员等,迅速了解火场内部基本情况。组织侦察小组,深入火场内部,查明火灾的实际态势。包括准确的着火部位、燃烧范围和蔓延状况等情况,人员被困及疏散状况。包括遇险人员的数量、位置情况,疏散的组织和实施情况,以此确定战斗行动的重点和战斗行动的危险性。包括火场内有无爆炸物品以及电气设备等可能给灭火行动带来危险的各种因素,掌握实施灭火进攻的可能性;消防设施的作用及自救效果;包括地铁消防设施启用情况,职工利用室内消火栓出水灭火实效以及可供消防人员使用的设备可靠性情况等。进入控制中心侦察,通过观察监控室内火灾自动报警等设备的动作显示,以及图像监控系统显示的火势发展及人员被困情节等,进一步掌握火场内部的情况。
图1 地铁火灾应急指挥体系构成图
4、组织现场警戒
根据灭火作战预案和火灾现场实际情况,确定警戒区域。利用警戒器材设置警戒线,将无关人群进行隔离。实施交通管制,由交警进行外部人员疏导和车辆管制。在警戒区内,合理设置消防人员及车辆集结点、疏散逃生人员集结点、现场救护站等。
5、组织灭火战斗
组织若干战斗小组,每组3~5人,携带防护、通信、照明等器材以及水带、水枪,从上风方向或烟雾较少的地面出入口深入到车站或区间隧道内部,利用车站或隧道消火栓快速出水灭火,并掩护救人。区间隧道着火时,消防人员应分别控制着火点两端站台,并以靠近火点的一端为主攻方向,当从两端接近火源有困难时,可从另一隧道进入,利用联络通道作为进攻通道。为驱赶烟雾,降低温度,掩护救人和灭火工作的进行,应组织开花或喷雾水枪并排推进或交替掩护前进,然后根据着火部位及火势情况,采取堵截、夹攻等战术方法,控制火势,消灭火灾。
6、现场排烟
着火列车停于站台时,事故车站内事故风机应近排邻送,即位于着火列车隧道的事故风机排烟,相邻隧道的事故风机送风,如图2所示[2]:着火列车停于区间隧道时若列车前部着火,应前排后送,即列车行进前方车站的事故风机排烟,后方车站的事故风机向隧道送风,如图3所示[3]:若列车后部着火,应后排前送,即列车行进前方车站的事故风机向隧道送风,后方车站的事故风机排烟,如图4所示。若列车中部着火,火灾初期,事故风机可不动作,维持原状,有利于人员疏散,后期视情启动事故风机向隧道内送风或排烟。
7、后方供水
通知供水部门向着地铁站所在地区的市政给水管网加压。启动车站内消防水泵,向车站及区间隧道内的消防给水管网供水;消防车利用地面水泵接合器向车站室内给水管网补水,但应注意水泵接合器的供水分区;利用消防车铺设大口径水带直接供水,水带应尽可能靠右施放,以免影响人员疏散和战斗行动。
8、现场照明
浓烟中车站内设计的事故照明作用非常有限,主要依靠使用移动设备照明。在环境温度不超过250℃的情况下,应使用救生照明线,为疏散救人和灭火进攻等战斗行动提供导向作用。使用移动式强光照明灯具,可间隔5m呈线状布置[4]。从实际测试结果来看,这种布置方式有一定的照明作用,但浓烟中照度和范围有限。使用照明车移动分灯照明。可由供电部门协助,架设临时供电线路,为火灾事故现场提供照明。
9、清理归队
图2 着火列车停于站台排烟方法示意图
图3 列车前部着火停于区间隧道排烟方法示意图
图4 列车后部着火停于区间隧道排烟方法示意图
搜寻着火及充烟区域是否仍有遇险及遇难人员;着火及充烟区域是否仍有残火或隐蔽火点;组织排水,减少水渍损失;撤除外围警戒,逐步恢复交通;清点人员、装备,做好移交,安全撤离。
(四)现场应急救援保障
1、救援装备保障
有地铁运营的城市人民政府负责地铁应急装备的保障。领导小组与各相关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地铁应急装备保障工作。
2、应急通信保障
使用消防移动指挥车或车载设备在火灾现场建立移动指挥中心,利用无线、有线、计算机、图像、卫星等通信技术组织现场通信,保障火场信息畅通,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建立好消防三级网,保障现场指挥员之间、指挥员与战斗员之间、战斗员与战斗员之间通信联络畅通。地铁埋设地下,火灾时,采用无线中继设备恢复通信可能存在盲区,必要时,还可以组织运动通信、简易通信或临时架(铺)设有线通信线路等。同时需做好平时现场通信器材的维护、更换和电池充电准备,保证战时一线使用无误。
3、交通运输保障
发生地铁火灾后,事发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对事发现场和相关区域进行交通管制,根据需要开设应急特别通道,确保救灾物资、器材和人员运送及时到位,满足应急处置需要。
4、医疗卫生保障
事发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落实医疗卫生应急的各项保障措施。
5、治安秩序保障
应急响应时,事发地公安机关负责地铁火灾现场的治安秩序保障工作。
6、物资、资金保障
省级人民政府和城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建立应急设备、救治药物和医疗器械等储备制度;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做好事故灾难应急资金准备;领导小组应急处置资金按照《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规定解决。
7、社会动员保障
事发地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地铁火灾的应急处置。各领导小组协调事发地以外的社会力量参与救援。当地人民政府负责规划与建设能够基本满足地铁火灾发生时人员避难需要的场所。
8、技术储备与保障
领导小组常设专家组对地铁火灾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各有关部门和人民政府要组织地铁安全保障技术的研究,开发应急技术和装备。
(五)善后恢复、宣传、培训和演习
公众信息交流工作由城市人民政府和地铁企业负责,主要内容是城市地铁安全运营及应急的基本常识和救助知识等;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制订宣传内容、方式等,并组织地铁企业实施;培训机构对所有参与城市地铁火灾应急准备与响应的人员进行培训;按照有关规定定期进行地铁火灾处置演习。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地铁火灾特点及危害性的介绍,引出了构建地铁火灾应急预案模式的必要性。通过对相关资料以及实际情况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地铁火灾应急预案的制定模式,对模式中的灾情、组织体系、现场处置措施、应急保障措施、善后处理等环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相信会对此类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
[1] 赵显, 赵云胜. 浅议地铁火灾事故的特点与预防对策[J].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 16-20.
[2] 古晋. 地铁隧道火灾疏散救援问题的研究[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7, 2: 37-40.
[3] 王延福, 蒋军成. 地铁火灾人员疏散的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17), 7: 26-31.
[4] 刘浩江. 地铁火灾的成因、预防和处置[J].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06, 5: 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