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对称美学理念在诗、文“平仄”量化中的应用

2010-01-26郭雅生

物理通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仄声平声字数

郭雅生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 300300)

1 引言

“对称”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其美学理念却是经过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现、研究、发展、渗透、深入到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方方面面.对称美学观在物理现象、概念、规律、方法中更是无处不在;而“诗”首先是一种“言”,然后是“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如经典古老文献《易经》所述:“言有序”(《艮·六五》爻辞).原始社会,有序之言与乐、舞相结合(《吕氏春秋·古乐篇》)形成诗.从此,音律美、节奏美、对称美成为诗之基本特征[1].尤其,反映音律美的语音学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具“物理”、“生理”、“社会”三大基本属性,因而物理的对称美与诗(文)的美学观天然融通.

如何分析?从自然科学视角思考[2]《易经》的内涵:它是“数字化”的鼻祖,又是量化分析的宗师[3].笔者学而效之,撰文敬奉读者,诚请大家指正.

本文引入语音学中四声二元化“平仄”的最简逻辑表示:“0”表示“平”声;“1”表示“仄”声.通过对古体、近体(律诗)诗的赏析,引入“平仄均衡系数”,当作“对称”美学理念的量化赏析,并通过它在其他形式文体中的应用,使平仄观念超越仅在诗词中论“平仄”的常规范畴.

2 物理对称美学理念简介

2.1 物理学中表观的对称性

一些成对出现的物理量,如作用与反作用,力偶,电偶极子等等;几何对称的物理量,如球对称,柱对称,镜像对称分布电荷的电场等等;立体对称的电路、磁路,电磁学中左右手定则,几何光学中的对称光路等等.这些都是表观的对称.

2.2 物理对称性的抽象定义

对称的涵义最早是从形象(或表观)开始的,但现代科学给予对称一个抽象的界定.所谓对称,就是指事物或运动在进行某种变换时保持的不变性;非对称和对称相反,是指事物或运动进行某种变换时出现的变化性,非对称又称为对称破缺.

根据对称性的这个界定,可以证明牛顿力学定律等时间空间的对称性.

2.3 物理学对称性凯旋

20世纪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论证了物理定律对惯性坐标系的对称性,广义相对论论证了物理定律对于非惯性系的对称性.进而把对称性的思想推到了物理学前沿的重要地位,因而上世纪在物理学界有了对称性凯旋的说法.

2.4 对称性与“均衡比例”

李政道在介绍物理学的“对称”概念[5]并讨论相关的哲学内涵时,曾引用了韦氏字典把Symmetry注释为“均衡比例”,并论及由这种均衡比例产生的形状美.同时,李政道还指出了对称的动态性.本文有关诗、文“平仄”的量化分析,正是基于“均衡比例”的应用.

3 诗、文中的平仄及分析

3.1 平仄起源

魏晋之前,有音乐五声(宫、商、角、徵、羽)而无汉语文字四声之分.南北朝永明年间(483~493年)周禺页、沈约用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四声,后经王融、刘韬、元竞等完成二元化,用“平”与“仄”(侧倾、不平)两个含意对立的汉字加以表示[1].

古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阴平、阳平,即现代汉语中的第一声(符号为—)、第二声(符号为/).“仄”指上、去、入三声.古代“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分别进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现代汉语的第三声(即上声符号为∨)、第四声(即去声符号为)皆为“仄声”.

按语音学传统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其区别可用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道远,入声短促急收藏.

3.2 平仄均衡

诗的“对称美”有多方面表现,但平仄均衡,或称平仄对称,也为要点之一.此点已被诗家所注意,其大意如下:即一首诗中“平”声字的字数与“仄”声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谓之均衡.只有如此诗在音乐上才能产生和谐、协调的最佳效果[6].

(1)均衡系数(或均衡度),赏析诗时对诗的均衡进行比较,笔者引入的一个量化指标.

K均=

(1)

例:某首诗五言八句(古、律皆可)

总字数=5×8=40

若平声字字数=仄声字字数=20

若平声字字数=18

又若仄声字字数=15

(2)均衡系数有无下限

由上例K均1=1,即平仄完全均衡为理想追求,这样的理想状态在各种诗中为少数.0.8

“诗”毕竟只是“诗”而不是物理或数学!说得更粗略一些,整首诗无论平或仄的字数约占到平仄总字数一半或六成,也有按建筑美“黄金分割”(0.618)来界定,也是极有见地的看法.能达这样的比例赏析者在音律上则读起来顺口,听起来爽耳,美感初具.这也是几年来笔者依据上千首 诗例,计算后再反复吟诵,找到的一些感觉.

3.3 “平”声“仄”声的新符号

引用逻辑符号“0”标注“平”声,逻辑符号“1”标注“仄”声,其优点如下.

(1)“0”、“1”皆为最简的笔划,即皆为一划,这样用计算机制作平仄谱时省时、快捷.

(2)“0”以圆形字型反映出平声的圆润、平滑;而“1”字型挺拔直立反映出仄声的铿锵、阳刚.形、声相得益彰可谓贴切.

(3)“0”、“1”与汉字为两种文字,字型差别极大.若将其置于句中汉字顶部表示平仄,不会造成视觉干扰(见文中《关雎》分析例),另有结构美感.

(4)当然也可用原有之平仄表示符号进行分析.只是当篇幅较长时,一长串平仄连在一起,易引起“读者”眼、脑疲劳,而0、1清爽省力.另0、1可在汉字文中行间空隙用小号字体进行标注可节省篇幅.

3.4 《诗经》平仄均衡的量化分析与探究[7]

(1)《诗经》简介

约2 500年前,孔子将当时已经流传了数百年(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叶)的各地民间、宫廷,庙堂诗歌3 000余篇删定,编纂得305篇,成书称《诗经》,孔子皆谱曲而歌之,如孔子自诩“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之特点如工具书《实用诗词曲格律词典》所述:句式基本为四言体,其中也有五言、六言、七言以至八言的句子,但为数不多.它用韵比较自由,随口用韵,随口转韵,平仄不拘,句式多样,结构富于变化,没有形成固定的格律形式.

(2)既然“平仄不拘”为何还要探究

《诗经》产生在还没有韵律和声调平仄文字记载的年代,因而《诗经》中各篇的“平仄不拘”是自然的.但从诗歌发展历史分析,“诗”歌与语言发展历史一样久远,人类有了语言的交流自然就有了声(音)调,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声调的语言世界,这样的客观存在,与拘或不拘无关.笔者探究平仄之均衡有如下理由:《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它全方位影响了中国2~3千年“诗”之发展,从源头去探究影响诗音律之美的平仄均衡(对称),笔者认为是自然之事;李政道有关“对称”哲学思想的论述,说明“对称”是动态的、变化的概念,它适用于更宽的范围,“诗”的美学理念与物理的美学理念的融通不应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在诗文中对“平仄”量化分析,也是《易经》早开量化分析先河对后人的启迪.

(3)探究简则

《诗经》已有2 500余年的历史,其语言、韵律、声调,甚至方言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回复于古汉语时代去探究吗?那是古文字学、古诗韵学等专业问题,不在本文涉及之列.探究前,笔者明确如下简单原则规定.

1)韵:采用2005年5月颁布之《中华新韵》韵部划分,依《新华字典》普通话注音为读音标准.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为14个韵部,划分标准为“同身同韵”.赏析中不涉及语音学中古韵.

2)平仄:只分平仄,不辨入声.《新华字典》中标注阴平、阳平之字为平声字.上声、去声之字为仄声字.在词、曲中的入声字在新韵改为仄声标注.

3)两个用得较多又有音变之字“一”、“不”或其他有音变并朗读时须读轻音(轻音可不分平仄)的字等,在《新华字典》中对音变、轻读并无标注,诗文中读音声调或量化赏析皆按《普通话教程》规定执行.

以上三条原则规定非笔者随意杜撰.如今,中小学生多种“诗教”普及读物(汉语拼音版)虽无确切说明,但与以上三原则基本一致.

(4)实例分析

选择《诗经》15篇进行平仄量化分析.

1)“关雎”

分析步骤:写出全诗,用0、1写出平仄谱,统计分析.

全诗共20句,每句四言,全诗总字数为80,平声共计38字,仄声共计42字.

0 0 0 0 1 0 0 0 1 1 0 1 0 1 1 0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0 0 1 1 1 1 0 0 1 1 0 1 1 1 0 0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0 0 1 0 1 1 0 0 0 0 0 0 1 1 1 1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0 0 1 1 1 1 0 0 1 1 0 1 0 1 1 0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0 0 1 1 1 1 1 0 1 1 0 1 0 1 1 0

利用(1)式求得均衡系数

为节约篇幅,其余各诗例仅给出“平仄均衡系数”的计算结果.

2)“汉广”:K汉广≈0.99

4)“泉水”:K泉水≈0.95

5)“鹿鸣”:K鹿鸣≈0.95

6)“狡童”:K狡童≈0.95

7)“击鼓”:K击≈0.93

8)“黍离”:K黍离≈0.91

9)“日月”:K日月≈0.86

10)“采葛”:K采葛≈0.83

11)“小星”:K小≈0.83

12)“黍苗”:K黍苗≈0.75

13)“有马必”:K有≈0.65

14)“式微”:K式微≈0.55

15)“桃夭”:K桃≈0.29

5 诗中(甚至文中)平仄均衡的缘由与意义

中国的文字、语言、语音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发展,平、仄已趋于动态均衡.以上述《中华新韵》14韵常用字简表统计:平声字3 935个;仄声字3 736个,总字数7 671(浩瀚23韵也给出平仄字数各约为3 000).按本文(1)式计算均衡系数得

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均衡系数.几千年来,人类生活于一个动态对称、均衡的语音世界之中.

与诗人、文人写作相联系,他们脑海中几乎相等地又是大量地平声仄声字,在推敲、揣摩之中得以最佳的等概率选择,我想这些应是诗中“天籁”的数理基础.正是“情有不容已,语有不自知.天籁与人籁,感召而成诗.”清代诗家袁枚老年时即兴写得《老来》一诗:

1 0 1 1 1 0 0 0 1 0 0 0 1 0

“老来不肯落言笙,一月诗才一两篇.

1 0 1 0 0 1 1 1 0 0 1 1 1 0

我不觅诗诗觅我,始知天籁本自然.”

6 结语

平仄均衡的量化探究,是文理融汇的新课题.几年来,笔者在古代甚至现代的多种文体(《诗经》、《论语》、《易经》,甚至鲁迅的拟古打油诗、巴金的散文等)进行了较广泛的探究.此项工作虽目前尚无人涉及,但笔者认为它不可不探:格律诗、词、曲皆有“平仄谱”[8](即“律”,相当于物理学图表化的公式)它们暗涵对平仄均衡的量化追求;入派三声等语音变迁对量化分析误差的影响,也是诗界关注的问题,笔者初步预感到物理世界对称性凯旋的理念正悄悄进入了“平仄”世界,它也悄悄帮助了如笔者这样的爱好者比较简单地进入诗的世界;它甚至会影响到未来儿童的“诗教”;孔夫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在当今盛世可能迎来一些新的意境.简化学诗方法使“平仄”大众化,笔者拙篇不敢有标新求异之妄,其志趣是希望更多诗文爱好者把悟理(物理)与诗文相融通,百川归一(易),从“易”有三义中得到快乐.

参考文献

1 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3

2 中华文化易经.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6

3 曾任强.易经的奥秘.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

4 倪光炯,王炎森.文科物理—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李静主编.实话实说丰泽园.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4

6 俞汝捷.学诗26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7

7 儒家经典诗经.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3

8 李新魁.实用诗词曲格律词典.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11

猜你喜欢

仄声平声字数
字数变多 有妙招
吟出古诗之美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以“高富帅”为目标提高初中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贞观的“观”读平读仄?
病联曝光台
转入普通话平声的常用古入声字表
贞观的“观”该怎样读
趣味阅读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