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南部地区村庄差异性分析和村庄建设思考
——以广州市番禺区大岗镇为例

2010-01-25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居民点公共设施城镇

郑 萍

(华中科技大学 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城乡规划法的实施把广大的农村地区纳入城乡规划和管理的范畴,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共识。尤其是在广州市这样高度城镇化的地区,城镇与乡村的关系更加密切。从村庄与中心城镇的关系来看,村庄一般可以分为城中型、城缘型、城郊型和乡村型四类。由于目前城市规划界对城中型村庄(城中型村庄是指位于城镇建成区内的村庄)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成果,且案例大岗镇为小城镇,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城中型村庄。因此,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位于城镇周边的村庄,分为城缘型、城郊型和乡村型三类。城缘型村庄是指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已与城镇建成区接壤、村庄位于城镇近期建设用地增长边界内、村庄部分用地已被征用、并且近期将全部纳入城镇建设用地范围的村庄;城郊型村庄是指目前村庄建设用地范围与城镇建成区还未接壤、村庄位于城镇未来建设用地空间增长边界内、并已纳入城镇总体规划范围的村庄;乡村型村庄是指村庄建设用地远离城镇建成区、村庄主体部分位于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增长边界外、还没有纳入城镇总体规划范围的村庄(图1)。这三类村庄由于与中心城镇区位关系的不同,在村庄居民点布局形态、村庄建设用地指标、村民经济收入结构和村民对基础设施配套的满意度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图1 村庄分类及位置示意

1 不同类型村庄现状差异性分析

1.1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上的差异

城缘型村庄的居民点是集中式的布局形式,居民点都集中于中心村,中心村的规模比较大,而分散的自然村几乎不存在。城郊型村庄的居民点以集中分布为主,居民主要集中居住于中心村,但也有部分远离中心村的自然村存在。乡村型村庄的居民点表现为分散布置的形式,中心村的规模较小,自然村的数量较多(图2)。

图2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

造成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上的差异的原因,除了村庄的自然地形条件、自身历史发展形成的固有居住模式外,村庄与中心城镇区位关系的不同是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在城镇化过程中,靠近中心城镇的城缘型村庄的一些分散的居民点,由于城镇建设的需要而拆迁安置,不断地向中心村集中;而远离城镇的乡村型村庄,由于较少面临拆迁安置的问题,因而依然保存了原有的居民点空间格局。

1.2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差异

不同类型的村庄在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城缘型、城郊型和乡村型村庄在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和人均二、三产业发展用地面积呈现递减趋势,城缘型村庄的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和人均二、三产业发展用地面积最高,城郊型村庄次之,乡村型村庄最低。以大岗镇为例,我们对城缘型、城郊型和乡村型村庄进行比较分析,城缘型村庄的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和人均二、三产业发展用地面积分别为132.22 m2和73.47 m2,城郊型村庄的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和人均二、三产业发展用地面积分别为86.85 m2和58.53 m2,乡村型村庄的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和人均二、三产业发展用地面积分别为71.63 m2和17.52 m2(表1)。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各类型的村庄由于与中心城镇区位关系的不同而造成的土地需求的不同,靠近城镇的土地在城镇扩展中不断地被用于城镇建设,远离城镇的土地则依然还是农业用地。

从二、三产业发展用地指标来看,城缘型、城郊型村庄的人均二、三产业发展用地面积远高于乡村型村庄的这一指标。这是因为城缘型、城郊型村庄在农业用地向城镇建设用地的转换中,政府按一定比例配置的村二、三产业发展用地的规模迅速扩大,这些村二、三产业发展用地一般被用于建设供出租工业厂房或直接出租给企业;另外还有一些村集体自行出租和出让土地用于工业厂房的建设,在一些城缘型村庄,村集体自行出租和出让的用于二、三产业发展的土地规模远远高于政府按一定比例配置的村二、三产业发展用地。

表1 村庄建设用地指标

从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上来看,城缘型村庄的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也远高于城郊型和乡村型村庄的这一指标,这是由于村庄与中心城镇区位差异下的不同的市场需求形成的。由于城市中巨大的流动人口对居住的需求,这些位于城镇边缘的村庄成为流动人口的集聚地,有了房屋出租的市场需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村民在住宅建设上一户多宅的现象非常普遍,有些村民甚至有多套专供出租的住房,人均的居住建设用地面积远远超出了有关标准。而城郊型村庄和乡村型村庄由于距离城镇中心区比较远,房屋出租的市场需求不大,村民住宅建设中的一户多宅现象较城缘型村庄要少得多,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远远低于城缘型村庄。

1.3 村民经济收入结构的差异

不同类型的村庄在村民经济收入结构上也表现出较大差异。以大岗镇为例,城缘型村庄村民的经济收入中农业收入和打工、村集体分红、房屋出租、经商等非农业收入所占比例分别是8%和92%,城郊型村庄的这一指标为32%和68%,乡村型村庄的这一指标为49%和51%。农业收入占村民经济收入的比重在城缘型村庄最低,仅占8%,而在乡村型最高接近50%;与此相反,打工、村集体分红、房屋出租、经商等非农业收入占村民经济收入的比重在城缘型村庄最高,超过90%,而在乡村型村庄最低,约50%(表2)。

村民经济收入结构的差异反映出村民生活方式和从业方式的不同。城缘型村庄的村民由于失去了土地,他们的生活方式已脱离了传统的农耕生活,而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打工、村集体分红、房屋出租、经商等非农业收入,农业收入在经济结构中占的比例已非常小了。而乡村型村庄的村民由于生活方式和从业方式依然以农耕为主,农业收入占据村民经济收入的50%,远远高于城缘型村庄。

表2 村民经济收入结构

1.4 对公共设施满意度的差异

不同类型村庄的村民对公共设施的满意度也不同。据问卷调查显示,城缘型、城郊型、乡村型村庄的村民在对购物、上学、出行、就医等活动的方便程度的满意度上有很大差别。认为购物方便和很方便的村民占全体村民的比例在城缘型、城郊型、乡村型村庄分别为94%、77%、51%;认为出行方便和很方便的村民占全体村民的比例在城缘型、城郊型、乡村型村庄分别为84%、73%、36%;认为就医方便和很方便的村民占全体村民的比例在城缘型、城郊型、乡村型村庄分别为78%、77%、45%。可见,城缘型村庄的村民对购物、出行、就医的满意度高于城郊型村庄、远高于乡村型村庄。而村民对就学的满意度上,城缘型、城郊型、乡村型村庄区别并不大,分别为91%、87%、89%(表3)。

造成不同类型村庄的村民对公共设施满意度的差异的原因不在于村庄自身公共设施配套的差别,而在于村庄与城镇的区位关系的不同。在广州市前几年实施的村庄文化设施建设中,各村庄都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了村庄内部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村与村之间的配套公共设施的差异并不大。但是,由于各村庄与中心城镇区位关系的不同,造成村民对公共设施满意度的较大差别。城缘型村庄由于靠近城镇,村民可以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城镇商业、医疗卫生和公共交通等公共设施,所以村民对购物、出行、就医的方便程度普遍感到满意;而乡村型村庄由于距离城镇较远,无法享受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城乡差异的存在使得他们对购物、出行、就医的方便程度满意度不高。

表3 公共设施满意度 %

在就学满意度上,由于大岗镇在镇区集中配置了小学、初中、高中等教育设施服务全镇,并在各村实施了定点、定时的校车接送,所以村民对就学方便程度的满意度普遍比较高。

2 不同类型村庄的建设思考

广州市南部地区的村庄由于与中心城镇区位关系不同,城缘型、城郊型、乡村型村庄面临着不同的发展机遇和问题,加上目前各村自身发展基础上的差异,不同类型的村庄在未来的建设上应该有所侧重,不能以一种简单的、单一的模式来实现。因此,应该区别对待各类村庄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因地制宜,在村庄居民点空间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方向和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针对不同类型村庄进行分类指导。

2.1 城缘型村庄的建设思考

城缘型村庄的周围基本完成了城镇化改造,因此通过大型项目的建设来实现村庄整体搬迁的可行性已不大。由于失去土地,城缘型村庄的村民已经基本脱离了传统的农耕生活,在就业、文化生活、经济来源上已经被城镇化。因此,对于城缘型村庄,未来改造的重点应该是通过土地流转和房地产开发来实现村庄的更新。城缘型村庄的居民点要集中发展,要严格控制这类村庄的新增住宅建设用地,并通过土地置换,实现土地的高度集约和居住模式的城镇化。

在产业发展上,通过土地的集约和置换,将村二、三产业发展用地和现状一部分的住宅建设用地集中起来,按照城镇总体规划的要求建设商业设施、工业设施和居住设施供出租,以解决村民的部分经济收入。

在公共设施的配套上,应该以城市住宅小区的标准来配套和建设。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的重点在小区绿化和环境卫生设施的配套上,而医疗设施、教育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可就近享用城市的这些配置,无需单独设置。

2.2 城郊型村庄的建设思考

城郊型村庄由于位于城镇总体规划的空间增长边界内,必定在未来不同时序内陆续完成城镇化改造。对于城郊型村庄,集中的建设模式是未来的主要方向,通过对村庄空间的集聚,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城郊型村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城镇总体规划中原地保留的村庄,另一类是在城镇总体规划中为集聚大型企业的建设空间而需要搬迁的村庄。对于现状规模较大的原地保留的城郊型村庄,它的建设类似与城缘型村庄,要通过土地流转和房地产开发来实现村庄的改造;对于城镇总体规划中需要搬迁的城郊型村庄,应该结合大型项目的建设,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和城市居住区的建设标准异地建设。城郊型村庄建设的重点在于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

在产业发展上,城郊型村庄应该按照城镇总体规划的要求,安排各类用地,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结合村二、三产业发展用地,在村庄的外围建设商业店面、公寓等营业性建筑,作为村民经济收入的来源。

在公共设施的配套上,城郊型村庄的重点是绿化、环境卫生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幼儿园、公交站点的建设,由于城郊型村庄距离中心城镇不远,中小学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可以享用城镇的配套,而不必在村庄内设置。

2.3 乡村型村庄建设思考

乡村型村庄村民的生活方式依然以农耕生活为主,农耕生活要求一定距离内的居住半径,居民点不宜过分集中,因此这类村庄未来的建设应尽可能地保留现有居民点布局形式,适当扩大中心村的规模,以安置农村新增分户。村庄建设应以保护和整治为主,保护现有的村庄空间格局、整治居住环境“脏、乱、差”、完善排水管网、拆除危房、疏通消防通道等,建设体现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新型农村社区。

在产业发展上,乡村型村庄应积极发展都市精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并积极引导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业,把它作为农业收入的新的增长点,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应该按照新型农村社区的标准建设环境卫生设施、绿化设施、幼儿园、学前班、卫生站、图书室、邮政点等公共设施,同时还要针对乡村型村庄的特点,配套农产资料供应点、农机具堆放点、农机站等生产性服务设施。

3 结 语

不同类型的村庄建设有其自身特点,因此,对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建设也应该分类引导。从乡村与城镇的区位关系这一视角,本文对城镇周边的村庄进行分类,根据他们的现状差异,提出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建议。但是,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城缘型村庄实现真正的城镇化,如何引导城郊型村庄向城镇过渡,如何引导乡村型村庄在保持传统的农村空间网络的同时实现村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还需要我们从多视角、多方面去分析和探讨。

[1] 李科昌,翟启帆.纳入城市规划范围的城乡结合部新农村规划初探[J].小城镇建设,2008,(3):23-26.

[2] 王唯山.城乡空间统筹下的厦门农村发展规划与建设[J].规划师,2007,23(2):8-11.

[3] 张如林. 城镇密集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模式探讨[J].规划师,2007,23( 8):75-78.

[4] 王冠贤. 乡村地区协调发展的宏观引导政策探讨[J]. 规划师,2009,25(2):62-67.

[5] 张 逸,忻 隽. 上海新农村试点地区农民调查及若干规划问题探讨[J].规划师,2007,23(11):42-44.

[6] 颜文涛,邢 忠,叶 林. 基于综合用地适宜度的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J]. 城市规划学刊, 2007,(2):67-71.

[7] 刘宇红,梅耀林,陈 翀.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方法研究[J]. 城市规划,2008,32(10):75-79.

[8] 洪亘伟. 不同地域新农村建设的城市规划对策研究[J]. 小城镇建设,2008,(5):56-59.

[9] 孙 波,黄维德.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践与思考[J]. 小城镇建设,2008,(7):63-66.

[10]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番禺区大岗镇村庄规划[R].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

猜你喜欢

居民点公共设施城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新农村集中居民点建设的思考
——基于长寿区农村集中居民点建设现状调研
韩国城市公共设施中的现代“兴文化”体现
一路惊喜
从公共设施到商务领域再到家居,智能照明之路步步为营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2013年中国公共设施清洁市场研究报告(续四)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