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构成及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2010-01-24谢童伟吴方卫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家庭经营居民家庭财产性

谢童伟,吴方卫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200433)

一、引 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迅速,农民家庭收入得到了极大的增长。从1978年至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可分为6个阶段:1978-1984年为高速增长阶段;1985-1990年为缓慢增长且波动明显阶段;1991-1996年为回升阶段;1997-2000增幅持续下降阶段;2001-2004年为恢复性增长阶段;2005-2008年为稳定增长阶段。王秀杰(2001)、陈艳和王雅鹏(2004)、陆建琴(2004)、黄永兴(2004)、刘丽和陈艳(2005)、许晓龙和刘汶荣(2005)、李清秀(2006)、曾令秋(2007)、王歧红和陈善步(2008)、汪青龙(2009)先后对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构成或者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民增收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难度较大;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构成和影响因素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最根本、最突出的问题,为了详细分析农民收入构成和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究竟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如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本文以1991-2009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数据为例,对不同收入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

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现状

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断增长,但增长率波动较大。从图1可以看出从1991年开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呈现出回升的态势;在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1996年实际增长率达到最大,为43.5%;这是因为在1991年后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入,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后进入了增幅持续下降的阶段,2000年增长幅度最低,为-1.4%;究其原因,这一时期,大宗农产品价格低迷,同时又受到国内特大洪涝灾害的影响,农业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不大;另一方面,亚洲金融危机使得许多沿海企业生存困难,对农民工的需求锐减,有的企业甚至拖欠农民工工资,所以农民工的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贡献减小。从2001年开始又进入增长阶段,但是增长幅度明显减缓,增长率在2006年达到17.5%之后又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全国减免农业税步伐加快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负担,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受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制约,农民收入增加难度比较大。

图1 1991-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

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源形式多样化趋势明显。长期以来,农业收入一直是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部分,但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的收入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及其他形式的收入(主要包括转移收入和财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日益上升,农民的收入来源日渐宽泛。1990年到2008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虽然有小幅度的波动,但是基本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比例由20.2%上升到38.9%左右,而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逐渐由75.6%减少到51.1%,其他收入则由4.2%缓慢增加到9.9%左右;2008年工资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的比重之和达到49.9%,基本上与经营收入持平(如图2所示)。

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来源的贡献。①工资性收入(I1)。总体上看,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度波动幅度不是很大,从1991-2008年,工资性收入对家庭纯收入的年平均贡献度为4.36%。从1991年到1995年,除了1993年贡献度为-0.50%外,其余均呈增长趋势。1997年开始,工资性收入的贡献度逐渐下降,这也印证了金融危机对农民工资性收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1年到2008年工资性收入的贡献度有所上升,但是仍有波动(如表1所示)。②家庭经营收入(I2)。从1991年到1995年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度增长快速,1995年最大为25.49%;然后迅速下降,甚至1999年和2000年下降到负贡献,分别为-0.41%和-2.11%,这也与前面所述相符合;从2001年开始家庭经营收入的贡献度缓慢回升,但是其贡献度均超过工资性收入的贡献度。③其他收入(I3)。从1991年到1995年其他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度缓慢增长,1995年为2.36%;然后缓慢下降,从2001年开始其他收入的贡献度缓慢回升,2008年达到2.8%。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农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的贡献度趋于增加,而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及其贡献度趋于减少。

图2 1990-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构成

表1 1991-2008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和其他收入的贡献率和贡献额度

三、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取及模型说明

在分析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因素时,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I)、工资性收入(I1)、家庭经营农林牧渔业收入(I21)、家庭经营农业收入(I22)、家庭经营其他产业收入(I23)、其他收入(I3)为因变量;并经过了对各种因素进行筛选,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L1t为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人数,L2t为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其他行业的人数,K1t为农村居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K2t为家庭生产经营费用,St为家庭人均耕地面积,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t、通货膨胀率PPIt,平均每户获得国家支农支出 Yt,Ht为教育水平,代表人力资本,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表示,这是因为初中及初中以上教育水平与各种收入为高度正相关(见表2)。

表2 劳动力、收入与教育水平相关系数

为了解决数据的可比性问题,本文已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I)、工资性收入(I1)、家庭经营农林牧渔业收入(I21)、家庭经营农业收入(I22)、家庭经营其他产业收入(I23)、其他收入(I3)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t处理家庭经营费用、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平均每户获得国家支农支出 Yt。为了估计各个因素的影响,应用双对数模型;并利用1991-2009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的数据,筛选解释变量,分别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I)、工资性收入(I1)、家庭经营农林牧渔业收入(I21)、家庭经营农业收入(I22)、家庭经营其他产业收入(I23)、其他收入(I3)进行了计量分析。

(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经过筛选自变量,考虑变量 K1t、K2t、L1t、L2t、Ht-2,回归模型如下:

该模型反映了农民收入的递增效应。其中,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对农村居民家庭纯人均收入影响最大,人力资本对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弹性达到4.01%,即增加1%的人力资本对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增加达到4.01%;但是表现出滞后效应。农民的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收入弹性为-0.68%,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更新缓慢,又有折旧和维护等支出,从而阻碍了农民增收。家庭经营费用每增加1%,农民收入增加1.23%,家庭经营费用的支出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重要来源。而农村居民家庭从业人数越多,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越高,其收入弹性为2.40%。得推论如下:

推论1:农业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取代了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成为影响农民收入的最重要因素,而且表现出滞后的效应。

这也可以从教育水平对收入的VAR脉冲效应图(见图3)看出,经过VAR平稳性检验后,当期和滞后一期的人力资本分别经过了九期和三期后才开始显现出正的冲击效应。进一步地,人力资本对收入的脉冲影响表现出了先是递减接着递增然后又递减的趋势,具有规律性,这说明人力资本前期投入会占用家庭收入,并且对于收入的贡献不是马上显现的;达到最高值后又呈现递减趋势,说明人力资本是需要不断更新,也充分说明了对农民进行培训的必要性,这样才能促进农民增收。

图3 Ht、Ht-1、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脉冲效应

(三)工资性收入(I1)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增加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发育,农户家庭经营的雇工价格也在逐步上涨。一般地,农民工的教育水平越高其工资性收入越高;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对农民工资性收入会有负效应,因为要素价格上涨可能使雇工数量减少;而前一期的通货膨胀将使农民工产生正效应,因为生产经营者为了能够雇佣到工人,会适度提高工资,而且农民工也可能因为物价对工资提出要求;例如,由于物价上涨,2005-2007年“珠三角”、东南沿海农民工月工资普遍上涨;因此,前一期的通货膨胀率也是重要的变量。所以,考虑如下因素: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其他行业的人数(L2t)、人力资本(Ht)、通货膨胀率(PPIt),并以生产资料价格指数(Pt)代表要素价格波动。回归模型如下:

该模型反映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递增效应。同样地,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影响最大,人力资本对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弹性达到2.55%,即增加1%的人力资本对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增加达到2.55%;同样表现出滞后效应。农民家庭中从事其他行业的人数越多,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越高,其收入弹性为1.57%。而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对农民工资性收入产生负的影响比较大,其收入弹性为-1.95%,即生产要数价格上涨1%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就减少1.95%;而雇主和农民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对于农民当期收入的影响也很大,其收入弹性为1.59%,即预期通货膨胀率上涨1%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就增加1.59%;两者的收入弹性和为-0.36%;说明尽管农民工资性收入也随着通货膨胀预期增长,但是其增长幅度小于物价上涨的幅度,物价上涨仍然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基于上述分析,得推论如下。

推论2:要素价格和通货膨胀率,影响着农民工的就业状况,从而影响着农民工资性收入,进而影响到农业劳动力转移。

这一推论实质上反映出了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的结果,其深层原因,既有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的因素,也有制度不健全造成农民工权益缺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农民工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长期得不到调整;农民工工资常常被任意克扣和恶意拖欠,特别是在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时期;农民工工作环境差,缺乏劳动安全保障,不能享受城市社会福利。

(四)家庭经营收入

在对家庭经营收入进行计量分析时,将家庭经营收入分为家庭经营农林牧渔业收入(I21)、家庭经营农业收入(I22)、家庭经营其他产业收入(I23)分别进行分析。

1.家庭经营农林牧渔业收入(I21)

经过筛选自变量,考虑变量 K1t、K2t、L1t、Ht,回归模型如下:

该模型说明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农林牧渔业收入的递增效应。同样,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对农民家庭经营农林牧渔业收入影响最大,人力资本对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农林牧渔业收入的弹性达到3.32%,即增加1%的人力资本对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农林牧渔业收入的增加达到3.32%;表现出滞后一期效应。农民的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收入弹性为-0.85%,如前分析的一样,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更新缓慢,又有折旧和维护等支出,从而阻碍了农民增收;而家庭经营费用每增加1%,农民收入增加1.21%,家庭经营费用的支出是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农林牧渔业收入的重要来源。而农村居民家庭从事农林牧渔业人数越多,农村居民家庭农林牧渔业收入越高,其收入弹性为0.99%。

2.家庭经营农业收入(I22)

经过筛选自变量,考虑变量 K1t、K2t、L1t、Ht、St,回归模型如下:

模型显示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农业收入的递增效应。同样,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对农民家庭经营农业收入影响最大,人力资本对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农业收入的弹性达到5.82%,即增加1%的人力资本对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农业收入的增加达到5.82%;效应滞后一期。农民的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收入弹性为-1.28%,同样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更新缓慢,又有折旧和维护等支出,从而阻碍了农民增收;而家庭经营费用每增加1%,农民收入增加1.26%,家庭经营费用的支出同样是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农业收入的重要来源。而农村居民家庭从事农业人数越多,农村居民家庭农业收入越高,其收入弹性为1.58%。每户人均耕地面积的收入弹性为1.53%,农民耕地增加1%,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农业收入增加达到1.53%;这说明耕地仍然是农民经营农业收入的增长的重要保障。

3.家庭经营其他产业收入(I23)

经过筛选自变量,考虑变量 K1t、K2t、L2t、Ht,回归模型如下:

模型反映了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其他产业收入的递增效应。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对农民家庭经营其他产业收入影响最大,人力资本对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其他产业收入的弹性达到5.89%,即增加1%的人力资本对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其他产业收入的增加达到5.89%;效应滞后一期。农民的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收入弹性为-0.84%,同样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更新缓慢,又有折旧和维护等支出;而家庭经营费用每增加1%,农民收入增加1.07%,家庭经营费用的支出同样是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其他产业收入的重要来源。而当期农村居民家庭从事其他产业人数越多,需要从家庭收入支出越多,因而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贡献为负,其弹性为-2.35%;农村居民经营其他产业对于家庭收入的贡献有滞后效应,这与实际情况也吻合,一般地,农民从事其他产业的前期投入会占用家庭收入一定的比例。

(五)其他收入

以前,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以储蓄利息为主,加上部分住房租金;而土地才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性收入来源。但在我国由于土地所有权虚置,农民并没有真正拥有土地产权,加上法律赋予政府征地权和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权,致使农民不能享有土地级差收益。随着农用土地征用制度的完善,土地承包经济权流转市场不断健全,近年来农民逐渐能够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获得土地使用权入股分红、租金等收入。一般地,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其财产性收入来源的渠道和方式越多。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征用土地补偿、国家救济、亲友的馈赠等方面。因此,将人力资本(Ht)、土地(St)、每户平均获得国家支农支出(Yt),以及储蓄利息(Rt)减去通货膨胀率(PPIt)的结果RRt作为自变量,回归模型如下:

模型反映了农村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收入的递增效应。人力资本对农民其他收入的弹性为1.48%,即增加1%的人力资本对农村居民家庭其他收入的增加达到1.48%,效应滞后两期。农民的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对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收入影响最大,其收入弹性为2.01%,即增加1%的人力资本对农村居民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收入的增加达到2.01%;这是因为土地不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投入要素,它不但是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通过土地经营权转让或者以土地参股获得财产性收入,通过土地获得支农补助和征用土地补偿而获得大部分的转移收入;因此,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让土地成为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新时期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国家支农财政支出的收入弹性为0.70%,增加1%的国家支农财政支出能带动农村居民家庭其他收入增加0.70%。从该模型看,之前作为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主要途径的储蓄方式,作用已经明显减小;扣除掉通货膨胀因素之后,其收入弹性仅为0.07%;这是因为近年来存款利率不断走低,加上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因此,扣除掉通货膨胀率之后,储蓄方式对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贡献越来越小。对比之下,更显示出土地已经成为了农村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收入的主要来源,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和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必要性。

推论3:土地取代利息收入,已经成为农村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收入的最主要来源。综上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构成和影响因素也发生了许多显著变化。教育水平已成为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是受到农民工劳动力要素市场不完善的制约程度比较明显;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投入要素,而是具有了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收入的功能。

[1]万广华.中国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变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5).

[2]魏后凯.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分解[J].经济研究,1996,(11).

[3]张平.中国农村居民区域间收入不平等与非农就业[J].经济研究,1998,(8).

[4]唐平.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差异研析[J].管理世界,1995,(2).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0—2009)[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6]曾令秋.浅析农民收入结构与农民增收[J].生产力研究,2007,(3).

[7]刘丽,陈艳.中国农民收入构成要素分析[J].技术经济,2005(2).

[8]王歧红,陈善步.农民财产性收入现状、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9]陈艳,王雅鹏.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影响因素的贡献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5).

[10]李清秀.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问题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6,(11).

[11]黄永兴.农民纯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4,(7).

[12]许晓龙,刘汶荣.吉林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影响因素的贡献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2).

[13]汪青龙.试析农民工资性收入与农民增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

[14]姚上海.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民工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现象剖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

[15]Schwarz J.How Income Inequality Changed in Germany Follow ing Reunific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Decomposable Inequality Measures[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1996,(1):1-11.

猜你喜欢

家庭经营居民家庭财产性
农村财产性收益扶贫 为精准扶贫开辟新路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山东寿光推进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主要措施
我国家庭农场认定标准问题研究
基于空间行为约束的北京市居民家庭日常出行碳排放的比较分析
新时期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路径
杭州市农民土地财产性收入的现状及对策
四川农民收入增速 连续四年高于城镇
西部地区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分析*
四川省农民收入增收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