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头一中的“高材生女排”

2010-01-24

校园足球 2010年7期
关键词:中国女排女排排球

包头一中的“高材生女排”

包头,蒙语里叫“包克图”,意思是“有鹿的地方”,梅花鹿是这座城市的象征,而现在这里又有了新的标志——排球。2010年7月3日,在内蒙古包头市落幕的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上,代表中国参赛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中学女排最终以6胜1负的佳绩夺得亚军,创造了中国队在这项赛事中的最好成绩。

内蒙古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发达地区,但是在包头一中的带动下,一群在基层队伍中练习排球的女孩子,她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排的未来和希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 平凡岗位创辉煌

包头一中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一个好教练,而恰好这个教练名字就姓郝,他叫郝振生。出生于1956年的郝振生绝对不是一个“潮人”,甚至显得有些“落伍”。在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的赛场上,这位包头一中主教练穿着件极其普通的暗色T恤衫坐在指挥席上,胸前斜挎着一个小包,跟那些在世界杯上叱咤风云的大牌教练相比显得有些“土”,甚至当比赛还未结束时一位“不守行规”的记者把话筒伸到他的嘴边,他竟然也没露出愠色。

可是,这个看上去不起眼的瘦弱教头有着相当了得的成就。应当指出的是,在包头一中女排今日繁华的背后,凝聚着郝振生和包头一中长达30年的努力。用郝振生自己的话说,前20年“很苦”。

郝振生年轻时是一名排球运动员,1980年,年仅24岁的体育教师郝振生来到了包头一中,受命组建包一中女子排球队,而这一待就是30年。当年,在中国女排精神的激励下,他曾发誓:不拿到内蒙古冠军绝不结婚!从此,排球融入了他的生命,成了他生命中最激荡的一曲长歌。年轻气盛的郝振生当教练虽是初出茅庐,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这副重任。1983年,初试锋芒的包一中女排在全区比赛中一举夺冠。但不久,他就认识到,自己必须要成为一名学习型的、创新型的教练。于是他孜孜不倦地学习排球知识,甚至把准备买家具的钱作为学费,在春节期间自费参加在福建漳州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排球队教练员学习班。

30多年来,郝振生敬业的程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他带领队员们早出晚归,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新婚第二天就和队员们在训练场摸爬滚打,大年初一也不耽误。就是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2001年包头“信托杯”中美日韩四国中学生女子排球国际邀请赛在包头举行,著名体育播音员宋世雄现场解说,内蒙古卫视进行现场直播,包头一中女排在本次比赛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从此,包一中女排步入辉煌,多次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鲜花、掌声的背后是流汗流血。对此,这些年郝振生尤其感慨。试问有多少人能像郝振生这样,沉下心来,拒绝浮躁和功利的诱惑,用30年的时间做一件事呢?“之所以能坚持这么久,是因为我酷爱排球,”郝振生说。“干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我觉得特快乐。”执着、勤奋、仁义、感恩,是郝振生的座右铭。他说,自己过去是个低水平教练。但是,后来他经常请高水平教练来帮着带队训练,自己从旁边学习,把人家精华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终有所成。

经过30多年的辛勤耕耘,时至今日,郝振生可算是功成名就,这个平凡的中学体育教师他培养的球员让“铁榔头”郎平竖起大拇指,他的弟子毕业后令北大、清华甚至美国的名校青睐有加。

打球不忘学习 绝不培养“文盲”球员

“强将手下无弱兵”,郝振生是包头一中的金牌教练,他带出的学生也毫不示弱。相比于骄人战绩,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支队伍里的队员都是“两条腿走路的巨人”。自1980年组队以来,包头一中女排3次代表国家参加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分别取得第五名、第七名和此次的亚军。与此同时,在享受体育特长生加分的情况下,绝大部分队员高中毕业后能够升入重点院校,其中不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最近两年,队中还有人通过托福考试拿到奖学金出国深造。

包头一中的排球训练馆里,“学习最努力、训练最刻苦、品行最优秀”的大横幅非常醒目。主教练郝振生对队员的要求是,你可以不是学习最好的,但一定要是学习最努力的。

既要抓训练、更要重视学习的培养方向。每当球队遇上大赛集训的时候,学校就会组织老师利用业余时间为队员们强化补课。一旦有队员成绩明显下滑,教练就会要求队员暂停训练先去补课。即使是球队的绝对主力,升入高三后也基本离队,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队员们也都非常自觉,往往是训练一结束便开始学习。“单腿的巨人走不远,必须靠排球、学习两条腿走路”,这是郝振生对队员的告诫,这样的经历也让包头一中女排的队员受益终身。包头一中女排的声望,也吸引了众多喜爱排球的孩子加入,形成了良好的梯队建设。包头一中的实践证明,排球、学习兼而取之是有可能实现的。

训练重在效率 将来道路自己选择

包头一中排球队的时间表是这样的:每天的训练时间在下午4点到6点多,一般是两小时到两个半小时,训练结束后,队员们接着去上晚自习。有人提出异议:时间如此之短,能够满足训练的需要吗?

包头一中女排平时训练中,并不提倡全天候的强度训练,他们倡导着“重要的不是时间,而是效率”。“有时两小时比专业队三四个小时的量还大,一天练7小时谁也受不了。学生们学习辛苦,训练实际上是一种调剂。练的时候不用教练说,真正是‘我要练’。”

这种体育与教育的结合,有力地促进双方的发展。包头一中校长王学东说,将来的去向由孩子们自己选择,有选择去高校的,也有身体条件突出的队员选择走专业道路。据介绍,包头一中女排曾经为广州、四川和八一等专业队输送队员,最著名的是曾经入选国家集训队的王琳。

对于包头一中女排的未来,王学东充满信心:“包头一中目前正在申请全国中学生排球训练基地,希望将来可以面向全国招生,把包头一中女排打造成全国最顶级球队,并为中国女排输送一些优秀队员。”看到包头一中的成功实践,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全强感慨地说:“在中国排球后备人才严重匮乏的大背景下,包头一中女排的发展方向很值得借鉴,这符合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而学校是体育发展的基础。”

体教有效结合 “包一中模式”树标杆

经过30年的探索,包头一中女排的“体教结合”初显成效,同时也为专业队逐年萎缩、后备人才严重匮乏的中国排球带来了希望。最近几年,中国女排成绩下滑,后备人才出现滑坡。有一种观点认为,排球项目相对足球、篮球而言开展难度更大,限制了这个项目的发展。对此,郝振生说,他曾到美国芝加哥参加交流比赛,看到光是芝加哥和附近一些地区的18岁年龄组队伍就有60多支,水平很高,而整个中国U18年龄组的比赛只有七八支参赛队伍。

排球项目在内蒙古的学校开展得很好。内蒙古中学生排球比赛有男、女队约40支队伍参加。不过,我们也必须客观地承认,包头一中女排的成功不太容易复制。由于内蒙古没有三大球的专业队伍,所以包头一中女排得到了自治区、包头市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队伍每年出去比赛一次,各种花销在30万元人民币左右,这些费用主要由学校和政府来承担。在那些体育发达的省份和地区,普通中学的排球队很难享受这样的待遇。

一个体育项目要在校园里落地生根,必须调动政府、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整合优势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包头一中女排为“体教结合”提供了一个样本,而整个内蒙古校园排球活动则对于促进学校体育的开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青少年排球知识待普及 校园人才很重要

对于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自治区能有这样一支高水平的中学生排球队员,真是让人深感欣慰。然而喜悦之余,我们必须看到同美国等国家相比,中国目前校园排球普及工作还远远不够。中国排球事业要想良性发展,从校园中培养排球人才十分重要。在美国有着丰富执教经历的中国女排传奇人物“铁榔头”郎平曾表示,她非常清楚中美两国排球培养体系的差异,“比如说在加州,从12岁到17岁的六个年龄段比赛他们都有,而且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好几百支球队,可以说非常普及。”郎平说。

在中国排球专业队萎缩、后备人才拉响警报的今天,中国排球运动在校园里的发展,更是任重而道远。如果校园里能够培养更多的排球苗子,相信我国的排球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女排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期盼在中学和大学能广泛的成立校园排球队伍,让校园排球运动熠熠生辉,让国人心中再次升腾起希望。

包头一中女排历年主要成绩:

1997年,该队应邀参加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3届世界青少年“超霸杯”女子排球赛,获C组第一名;

2000年,该队受邀参加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全美青少年排球赛,获得青年组第三名;

2002年,该队在全国第8届中学生运动会排球赛中夺冠,填补了自治区三大球项目在全国比赛中无金牌的空白;

2008年,在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中,包头一中女排获得第五名。

2010年,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包头一中女排斩获亚军奖牌。

猜你喜欢

中国女排女排排球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红楼女排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中国女排:唯有拼搏,方能致远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永远拼搏的女排精神
事件
壮哉,女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