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供应链知识协同为特征的企业创新模式研究

2010-01-20杨利军

中国流通经济 2010年10期
关键词:流动供应链协同

杨利军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以供应链知识协同为特征的企业创新模式研究

杨利军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协同是供应链的本质特征,而知识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融入以优势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系统,充分利用供应链的知识溢出效应获取创新因子,是有效的协同创新途径。供应链知识协同将“知识”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创新资源在供应链系统内进行有效整合与配置,实现了低成本快速创新,并显著地提升了企业的经营绩效。同时,知识协同不能超越供应链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范畴,其基础是知识溢出效应,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利益分享机制是实现协同、获取创新收益的关键因素。

供应链;知识协同;创新模式;协同效应

一、供应链知识协同的内涵

协同是供应链的本质特征,而知识是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重要来源和战略资源。为塑造和提升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应对快速多变、复杂和不确定的市场需求,实现整个供应链体系的柔性、快速响应和一体化运作,客观上要求供应链上各个成员企业相互协作,“界面友好”,如同一个企业那样无缝隙(Seamless)地运作。因此,协同一致是供应链存在的基础,也是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的必要条件。知识作为企业内的积累性学识,是对组织活动的归纳和总结,以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和 隐 性 知 识(Tacit Knowledge)的形式存在于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知识协同(Knowledge Collaboration 或 Knowledge Synergy)被称为第三代知识管理,国内外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研究。

波蒂(Boddy)认为,知识协同包括知识共享和创造,知识共享是由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转换的重要过程,只有通过共享才能形成供应链的知识平台,供应链知识协同尤其强调知识的共享与传播,通过供应链各业务单元间共享知识和信息,激活企业的隐性资产,实现供应链知识网络的正反馈而获得协同效应。[1]向晋乾、黄培清等认为供应链知识协同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差异走向协调一致的过程,供应链知识协同效应的实现可以通过以下七种作用机制来达成,即供应链知识共享、转移、替代、互补、学习、冲突消解和创造。[2]陆彬认为,知识协同追求的中心目标是“2+2=5”的协同效应,其中心任务是对知识的有效学习、充分利用和最大限度地创造,知识协同比有形资源协同具有更大的战略潜能。[3]樊冶平等从知识的多主体性角度研究了知识协同对供应链整体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理,[4]邵晓峰等将知识协同纳入供应链竞争力评价的体系中,[5]贝特内格(Bhatnagar)等也分别建立了涉及知识协同的供应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6]

本文认为,供应链知识协同是基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特殊关系,供应链企业在知识获取、知识流动、知识共享等方面相互协作,使知识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创新资源在供应链上得到有效整合与配置,从而提升单个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竞争优势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创新。

二、供应链知识协同对企业创新和企业绩效的效果分析

1.现有自主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产业升级的关键是国内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其核心是自主创新。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的企业创新方式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协作创新三大类。由于自主创新能够提供具有原创性的独特成果,支撑企业确立更为持久的竞争优势,因而在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上具有无可争辩的战略意义,并已经被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核心。但我们所必须面对的现实情况是,国内多数行业都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和“微笑曲线”的低附加值环节,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的共性问题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基础研究薄弱、原创性研究成果少、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我国的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0.3% ,长期以来没有找到一种有效地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自主创新模式。[7]在对河南省三十余家装备制造企业的调研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能够认识到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在探索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在国家科技政策的积极推动之下,以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为基础的创新平台体系已具雏形,但其真正发挥作用还有待时日。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强力推动的产学研相结合创新模式的出发点是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企业产品技术开发的资源整合与“战略聚焦”,但该模式比较适合于中长期创新战略的需要,更应该是一种常态和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此外,一个更为重要的现实情况是,企业普遍经营效益低下,现有产品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缺乏明显的、独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利润微薄,维持现状尚且困难,增大研发投入无从谈起。国内众多行业面临跨国公司高端产品的倾轧和国内市场“过度竞争”的双重困境,产品利润率太低,企业积累明显不足,维持企业的基本运转已经勉为其难,根本无力进行研发投入。以所调研的国内某大型农机生产企业为例,其2009年实现了200亿元的销售收入,但实际利润率只有1%,在这样的困局下,企业即使对自主创新有了充分的认识和高度重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模仿创新和协作创新依然是目前国内企业主流的创新模式,当前国内企业的创新目标,是在较短的时期内创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唯一可行的选择是寻找到一条低成本的、将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精髓相结合的独特的创新模式,实现所谓的“弯道超车”。

2.供应链知识协同创新的实际效应对比分析

以供应链知识协同为特征的企业创新模式,这一被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重工”)称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模式,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创新利益,其主要特征是:构建或融入以行业优势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特别是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全球供应链系统,充分利用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知识溢出效应、协同效应来寻求企业创新因子,以学习为手段,根据企业所需对供应链上的知识流进行整合、重构和创新,通过知识协同驱动企业创新,从而在短时期之内低成本地创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在对某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调研中我们也看到,即便是拥有全球独创的钢丝绳检测核心技术,但为了弥补自身持续创新、系统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的不足,将研发供应商、最终客户纳入到以本企业为核心的研发供应链体系中,结成长期供应关系,双方互派人员到对方企业进行跨企业边界的“并行工程”和协同研发、制造,在缩短研发周期、新产品开发数量和成功率、市场响应速度、创新与学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对比2007~2009年度河南省仪器仪表行业的平均经营数据发现,行业销售收入平均增长率为42.1%,行业利润平均增长率为42.9%,该企业在这两项指标上分别为57%和76%,分别高出15%和34%,其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达50%以上,销售收入中新产品贡献率60%以上。①

分析中信重工2003~2008年的经营数据,其中,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80.67亿元,比2003年增长6.19倍,年均增长达48.4%,同期河南省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36.3%;2008年利润总额为5.85亿元,比2004年增长3.83倍,由于2003年为负利润,从2004年开始年均增长达48.2%,同时期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利润平均增长率为37.4%;资产总额2008年为90.34亿元,比2003年增长2.41倍,年均增长达27.8%,同时期本地区装备制造业资产平均增长率为23.7%;净资产2008年为16.77亿元,比2003年增长4.07倍,年均增长达38.3%,同时期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净资产平均增长率为26.9%;2004~2008年,销售收入中新产品贡献率平均为4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参见表1)。

2003~2008年,中信重工充分发挥企业所拥有的“全球稀缺的高端制造资源优势”,成功融入美卓、福勒等著名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系统,获取了巨大的知识协同创新收益,其研发的湿式自磨机、矿渣立磨机和矿用绞车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效益自2005年以来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重机行业第二,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矿山机器制造企业,走上了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供应链知识协同为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作出了明显的实质性的贡献,是新的低成本的创新模式。

三、供应链知识协同创新中的关键问题

1.知识溢出效应是供应链知识协同得以实现的基础

供应链是指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最终客户等通过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来共同应对高度不确定和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实现协同和一体化运作,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新的竞争战略。[7]

表1 2003~2008年中信重工与河南省装备制造业平均经营指标对比

通过企业调研我们发现,知识溢出是供应链的内在属性和必然结果。通过对三十余家企业调研问卷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93%的企业寻求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有71%的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存在技术研发的协作和外包活动;有26%的企业与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存在比较多的知识流动;有63%的企业存在一定的知识流动和共享;78%的企业认为知识流动和共享很有必要且价值很大。关于知识流动的方向,有89%的企业认为不仅仅是单向流动,而是双向流动;就流动的知识类型而言,22%的企业认为流动的是非核心的技术知识,11%的企业认为流动的只是管理类的知识,70%的企业认为流动的知识类型很多,包括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但都限于非核心技术,也有7%的企业认为流动的知识中存在一定的核心技术和管理知识;就知识流动和共享的方式而言,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数据和图纸、研讨会以及培训,但也有少量企业以互派人员和一对一的人员交流方式进行;64%的企业认为流动的知识很有价值,对企业有益;43%的企业从供应链上的知识流动和共享中获益很大,有比较明显的创新成果。

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间之所以发生知识的流动和共享,原因在于供应链关系的存在使双方的关系从竞争对抗走向了竞争合作,多次的甚至更长期的稳定交易关系使双方信任加深,存在于供应链上某一个节点企业内部的知识以图纸资料、技术文件(资料)、数据文件、管理经验和方法、企业文化以及富有价值的信息等方式向其他节点企业扩散,知识溢出也就成为一种必然。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现实中的知识溢出从企业自觉与否的角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自觉主动的知识溢出,意味着知识拥有者主动将所拥有的知识向供应链体系中扩散,目的是为了提升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竞争优势,从而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些知识可以是技术知识,也可以是管理或企业文化方面的经验和技能。这类知识溢出更多地是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流向非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往往从追求自身长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主动地进行知识扩散,如德国西门子在中信重工建立培训基地,就是有针对性、有目的的主动知识溢出行为。一些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甚至与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存在一定层面、一定范围内的核心技术交底,原因在于深度的研发协作需要深度的技术交流和共享,研发供应链的协作只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双方的协作才是可能的,当然前提是供应商必须进行资产专用性投资,如供应商购买专为核心企业服务的生产线、检测设备等,双方达成长期合作的协议及知识产权保护协议(保密协议)。另一种类型的知识溢出是在知识流出方不自觉的情况下发生的行为,也就意味着对知识流出者而言,并没有将知识在供应链系统中扩散的意愿和想法,自身知识的溢出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

2.学习能力成为知识协同过程中获益与否的核心

正如前述所及,我们应该认识到,知识溢出是供应链的内在属性和必然结果,只要有供应链的协作就必然产生知识溢出,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对知识流入方的企业而言,学习是关键,学习能力是企业获取知识协同效益最为重要的因素。学习在供应链系统乃至在任何的企业经营合作过程中,都是一个自然的现象。但是,学习的过程并非外界所推测的那样是一种简单的模仿,而是一项复杂、艰苦和创造性的工作。正如供应链知识协同的创新不仅仅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模仿创新,更是在知识整合、重构基础上的新的知识创造过程。从中信重工的企业研究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企业首先要树立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在供应链合作活动中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其次是要创造性地学习,要融会贯通,善于进行知识的整合与重构,这是避免不必要的知识产权纠纷和创造性学习活动的必然要求。

3.影响供应链知识协同的关键因素

在企业调研中发现,利益分享机制是实现知识协同最为重要的因素,这也是供应链知识协同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之间是典型的竞合关系,因而其知识协同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竞合与博弈的过程,其结果也必然是竞争与合作的共同作用。也就是说,能否实现供应链的知识协同,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供应链上的有关企业应高度重视这一过程。

此外,调研还发现,能否实现对供应链系统竞争力的提升和创新也是知识协同的关键因素。本文认为,对于供应链上的知识协同,“软因素”同样重要。这些软因素包括完备的关于知识产权归属和分享的契约,对知识输出方的补偿机制以及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因素,双方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先进的理念,将会使问题的复杂性大大降低。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企业调研与河南省统计年鉴。

[1]Boddy D.,Macbet H.D.,Wagner B..Implementing Collaboration between Organizations:An Empirical Study of Supply Chain Partnering.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6,37(7):1003-1017.

[2]向晋乾,黄培清,郭玉明.企业集团内部供应链知识的协同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05(12):1881-1888.

[3]陆彬.论供应链知识协同[J].现代科学管理,2008(9):117-119.

[4]樊冶平,冯博,俞竹超.知识协同的发展及研究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85-91.

[5]邵晓峰,季建华,黄培清.供应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预测,2000(6):52-56.

[6]Bhatnagar R.,SohalA.S..Supply Chain Competitiveness:Measuring the Impact of Location Factors,Uncertainty an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J].Technovation,2005,25(5):443-456.

[7]杨利军.装备制造业的管理创新——实施供应链战略问题研究[J].矿山机械,2010(6):6-9.

The Innovation Model of Enterprises Characterized by Supply Chain Knowledge Coordination

YANG Li-jun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Henan471003,China)

Knowledge coordination of supply chain (KCSC)is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and configure knowledge which is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and innovative resources,and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to achieve low-cost rapid innovation and improved business performance.Involving the supply chain system with core superiority enterprise to make use of 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 to get innovation factor is an effective way of coordination innovation.With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KCSC is based on supply chain knowledge spillovers.Enterprise learning and benefit-sharing mechanism are the key factors of coordination to achieve innovation benefits.

supply chain;knowledge coordination;innovation model;coordination effect

F270.7

A

1007-8266(2010)10-0041-03

杨利军(1972-),男,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人,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师,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

林英泽

猜你喜欢

流动供应链协同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