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地区农业机械化应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0-01-18田树飞牛淑卿唐春梅褚海义曲振华
田树飞,牛淑卿,唐春梅,褚海义,曲振华
(河北北方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1].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2].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机械化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全国部分省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40%以上,有的已超过60%.与建国初期相比,农事大忙季节,北方缩短约10 d,南方缩短7 d.
下面以河北省邯郸市机械化在耕地整地、播栽、排灌、农产品加工等环节的应用情况,说明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邯郸市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低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京广铁路为界,西部为中、低丘陵地貌,东部为华北平原.海拔最高1 898.7 m,最低32.7 m,相对高差1 866 m,总坡降为11.8‰.不同地区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农业机械满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机械化应用现状
1.1 耕整地机械化
耕整地机械化是使用各种机械对农田进行耕地和整地的作业过程,使土壤疏松、透气蓄水,清除覆盖杂草和残茬、改善土层结构、恢复土壤肥力、防止病虫害,为作物播种或秧苗栽植创造良好条件,以利其发芽生长.
图1 耕整地面积变化
图2 机械耕整地占耕整地总面积百分比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虽然机械耕整地面积绝对数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机械耕整地面积占耕整地总面积的比例有提高的趋势.
机械化耕整地,取代了人畜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农民收入增加.同时,使节余的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事城、乡各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繁荣,农村收入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2 播栽机械化
图3 播栽面积变化
图4 机械播栽面积占播栽总面积百分比
由图3和图4可以看出,机械播栽面积总量在逐年增加,其所占播栽总面积比例也是增加趋势,达到82%以上,在2004年由于播栽总面积小导致当年机械播栽面积占播栽总面积百分比显著高.
1.3 排灌机械化
农田灌溉的目的是补充自然供水的不足,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使土壤中的养料、温度、水分与通气等状况得到合理的调节,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对水的适时适量的需要,达到作物的稳产、高产、高质的目的.
图5 排灌面积变化
图6 机械排灌面积占排灌总面积百分比
从图5、图6看出,从2004年至2007年,机械排灌面积和排灌总面积都在逐年提高,对抗旱保丰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机械排灌占排灌总面积的比例一直维持在70%左右,基本没有变化.
近几年来,已开始推广使用喷、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方法.喷灌和滴灌具有省水、省工、省地、保土、保肥,适应性强及便于实现灌溉机械化、自动化等优点.与地面灌溉相比,一般可以省水30%~50%,作物可增产10%~30%,工效可提高20~30倍,节省沟渠占地7%~13%等,是农田灌溉的发展趋向.
1.4 铺膜机械化
图7 铺膜面积
图8 机械铺膜面积占铺膜面积百分比
从图7、图8看出,从2004年至2007年,机械铺膜面积和铺膜总面积都在逐年提高,机械铺膜占铺膜总面积比从2004年的44%上升到60%,说明机械铺膜在抗旱保收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民也逐渐认识到机械铺膜的重要性.
2008年庆阳市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玉米543.6×104hm2,经过大面积的试验测试表明,玉米平均0.067 hm2产量为644.68 kg,较半膜覆盖平均0.067 hm2增产112.17 kg,增产率达到21.1%,累计增产玉米6.06×104t,仅此一项广大农民就可增加收入10 977万元,进一步凸显了这项技术的抗旱增产增收优势.
1.5 农产品加工机械化
图9 农产品加工
图10 机械加工农产品占农产品总量百分比
从图9和图10可以看出,农产品总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机械加工农产品量却在下降.造成这种状况可能表现在以下方面:
1)供求关系不合理 农产品加工机械单机多,成套设备少;通用机型多,专用机型少;结构简单、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高技术附加值、高生产率的产品少.
2)行业没有形成规模 机械制造业自主创新不够,缺乏超前意识,经营规模集中度相对较低.
3)基础工业有差距大 多数产品还未制定出可靠性标准,少数较好的产品制定的可靠性标准、无故障时间比发达国家低的多,生产能力低、能耗高.
4)科研开发市场化程度低 发达国家的产品品种多,而且成套数量多,新机型不断涌现,更新换代很快,而中国新技术应用少、自动控制技术不完善,生产线自动化程度低.
2 农机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耕地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田块崎零狹小,耕地细碎化;(2)使用权分散,承包权插花不稳;(3)灌溉排水不良,不配套、越田灌排;(4)交通不便,通行性、进入性差,机械无法下地等问题.而在机械化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如下.
2.1 农机拥有状况和农业对农机作业的需求不相适应
现有动力机械的配套比低,使用效率低,浪费大.2003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为60 386.5×104kw,而平均动力负担耕地仅达到0.213 hm2/kw,1 hm2耕地才消耗功率0.47 kw[3],邯郸地区农机总动力为1 103.44万kw,平均动力负担耕整地接近0.07 hm2/kw,远低于全国水平,即便加上农村运输、农产品加工等动力机械,其年使用时间也是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机械的闲置和农业机械投资的浪费,使本来较为紧张的农机投资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2.2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机化发展不相适应
现在人多地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生活水平还不高,一家一户拥有农业机械显然是资源的浪费,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规律.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体制长期不变的情况下,解决小农户与大机械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2.3 农机研发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完全适应
这主要表现在:(1)不能适时为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提供先进适用的技术与装备;(2)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形成有影响的农机科研大团队,一些单位尚未形成有影响的团队;(3)总体投入不足、资源分散、“小而全”、低水平重复、缺乏可行的共享机制条件限制[4].
3 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措施
今后要坚定不移地走“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化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的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农民在发展农机化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政府扶持在发展农机化中的关键作用.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必须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由重在规模扩张向重在优化结构转变,由以要素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真正把农机化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1 着力促进投入结构的完善
继续建立政府资金投入为导向,农民个人投入为主体,集体和社会组织投入为补充的投入机制,实现渠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同时,着力完善财政资金投入结构,争取实现全方位组合式的投入格局.
3.1.1 继续积极争取财政补贴资金投入
争取稳定增加购机补贴资金,不断完善国家农机产品推广目录制度,提高准入门槛.引导农民淘汰老旧、高能耗农机,购买使用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农机具,促进农机装备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
3.1.2 争取科研及推广投入逐年增加
积极争取支撑计划科研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农机化重大技术推广项目和“阳光工程”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农机化基础科学研究、行业重大共性和关键性技术开发、农业生产关键领域和重点作业环节机械化技术等方面.
3.1.3 争取农机化基础设施和相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
通过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加快建设农机鉴定及质量监督、农机推广、安全监理、教育培训、信息宣传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争取将农机流通纳入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农村机耕道、机库棚等基础设施投入.
3.1.4 积极争取多种金融工具支持
争取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的信贷扶持力度,扩大购机信贷规模,提高信贷授信额度.在保障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农机具抵押贷款业务.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原则的农机企业和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项目,给予信贷支持.
3.2 着力促进规模化生产
解决好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和机械化大规模作业之间的矛盾仍是今后长远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开展跨区作业、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两个成功探索.促进农机跨区作业由夏季向全年扩展,由小麦向水稻、玉米等大宗作物延伸,由机收向机耕、机插、机播等领域拓展.实现订单作业和耕、种、管、收等生产全程“一条龙”作业服务.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在促使土地、劳动力、资金、装备、技术、信息、人才有效整合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创新农机服务组织形式,培育发展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示范社,引导农机生产企业参与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和支持开拓农机作业、维修、中介、租赁等市场.
3.3 着力促进农机农艺一体化发展
农机、农艺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二者相互融合,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客观规律.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社会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农业机械的发展滞后农艺技术的进步.脱离农艺搞农机,是“无的放矢”,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农机具“英雄无用武之地”;脱离农机这个技术载体搞农艺,再好的农艺措施也无法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推广.
中国传统的育种目标和栽培技术较多注重高产量,较少关注主要作业环节中的机械适应性,加之农业生产缺乏标准化的种植模式和农艺要求,机具开发难度大;农机研发对作物品种形态、物性关注不多,随农业品种、栽培模式更新所做的研究、改进工作滞后.今后要进一步建立农机和农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
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和完善适合区域特点的农业机械化和农艺技术体系.完善农机、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一体化工作机制,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发挥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和专家的优势,以玉米生产为突破口,探索农机农艺紧密结合的途径.
3.4 着力培养职业化新型农民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今后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改变各级财政对公益性农机化教育培训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的状况.继续深入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行动,建设管理、技术、作业服务三支保障有力的农机化人才队伍.结合阳光工程、金蓝领计划、职业技能开发和农机化项目的实施,培养一大批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开展农机化实用人才培养.加大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的培训力度,为农机制造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1] 林建华.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7,(03):19-20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3] 毛凌华,李瑶,卢明,等.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 [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07):204-206
[4] 牛淑卿.中国农机化发展态势、问题和今后工作的重点 [J].农业机械,2005,(1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