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的易卦易象隐寓

2010-01-17国光红

周易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红楼梦

国光红

摘要:《红楼梦》多有用易卦、易象而行的隐寓。林黛玉情节、细节中反复隐出井卦,妙玉法名隐出兑卦,“槛外人”、“铁槛寺”隐寓坎卦,“大观园”则隐出观卦。

关键词:井卦;兑卦;坎卦;观卦

中图分类号:1207.411;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82(2010)04-0088-06

《红楼梦》是一部有意“将真事隐去”的奇书。为了“将真事隐去”,曹雪芹处处用隐寓手法。曹雪芹的隐寓有多处涉及易卦、易象。

一、黛玉情节隐出的井卦,从井卦到南宫朱鸟的井宿

事关黛玉的情节、细节多处以隐寓的形式指向一个“井”。

第五回黛玉的曲子是《枉凝眉》,《枉凝眉》有两句话说到宝玉与黛玉,云:“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水中月”指宝玉,“镜中花”指黛玉,这是表面意思。而在隐文本意义层面,这“水中月”、“镜中花”是共同指向一井卦的;或者说,这“水中月”、“镜中花”是共同指向井卦的隐语。

八卦有坎卦(兰)、巽卦(三)。《周易·说卦传》说“坎为水……为月”,就是说,坎卦象征水,象征月;因此“水中月”正好从两个方面(为水,为月)指向了坎卦。《周易·说卦传》说“巽为木,为风……为不果”。花能结果,但是“镜中花”不能结果,所以“镜中花”是“不果”之花,正好可以为《说卦传》说巽卦的“为不果”作注,所以“镜中花”是以“为不果”指向了巽卦。以“镜中花”指向的巽为下卦,“水中月”指向的坎为上卦,组成一个六画卦,正是“井”卦。

第七十六回的后半回写黛玉与湘云联句,后来妙玉介入,针对两人之联句说道:“此亦关人之气数,所以我出来止住。”夜深籁寂,秋月洗魂,“气数”攸关,令人发竖。这“关人之气数”的话,黛玉有两句,一是“风叶聚云根”,一是“冷月葬花魂”。与“水中月”、“镜中花”相似,这两句诗皆隐寓一个井卦。以下分别说之。

坎为水,亦为云(坎居下卦则为水,居上卦则为云,为雨),所以诗句中的“云(根)”可以隐寓八卦之坎卦(而且是居上卦的坎卦);巽为风,为不果,叶也不会结果(由花之结果自然联想到叶不结果),所以诗句中的“风、叶”可以从两个方向共同指向八卦之巽卦。诗句说“风叶”聚于“云根”之下,以“风、叶”隐指的巽为下卦,以“云”隐指的坎为上卦,恰好就是“风叶”聚拢于“云”之“根”下之象,而此象正是“井”卦之象。

坎为月,所以诗句的“冷月”隐寓八卦之坎卦;巽为不果,花虽然结果,但是从花之结果可以想到的“花魂”却不会结果,所以“花魂”因其“不果”而隐寓八卦之巽卦。“冷月葬花魂”可以别解为以“冷月”埋葬“花魂”,以“花魂”隐指的巽为下卦,以“冷月”隐指的坎为上卦,恰好就是以“冷月”埋葬“花魂”之象,而此象亦正是“井”卦之象。

从这个井卦可以想到天上的井宿。井宿是南宫朱鸟七宿中最西边的星宿,却又名“东井”。曹雪芹将《红楼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以南宫朱鸟的几个星宿象征之:宝玉为柳宿,宝琴为星宿(也叫“七星”),妙玉为张宿,而黛玉则是井宿。事关黛玉情节的井卦,就是以井宿象征黛玉的基础。

二、从第七回的一首回前诗到妙玉法名:妙玉法名隐出的兑卦

《红楼梦》第五回关于妙玉的曲子名日《世难容》,有句云“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隐寓“爱新觉罗”。

第七回有一首回前诗,玄机跃然翼然,有与“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相关相同的隐寓意义指向,两者可以对证。看回前诗: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

“十二”是地支数,又是全年的月数,国人视为全数。中国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这是阴历部分),所以积三、五年就会多出一、两个月来,须要置闰,以与每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这是阳历部分)吻合。闰月的闰字,训为余;置闰的实质是在十二个月之外再添加一个月,是十二个月之外的第十三个月(殷商时代尚不知道年中置闰,所以卜辞每见“十三月”的说法)。十二个月之外的月就是闰,就是余,可见“十二”是全数,于古有根,于国人传统文化思想有据。全字训完,完字训全(《说文》即以二字互训,日:“完,全也”,“全,完也”),所以“十二”这个全数隐寓着一个“完”字。

“容”字承上“花”字是“花容”,启下“色”字是“容色”,“花容”、“容色”都紧扣一个“颜”字(常言“容颜”、“颜色”,容、色、颜差可同义)。

“十二”隐“完”,“花容”、“容色”扣“颜”,“十二花容(色)”正好暗扣“完颜”二字。

“十二花容”之中有“色最新”者,启下句问“不知谁是惜花人”,则隐说的此“人”既然“惜花”,必然更“惜”其中之“色最新”者,简说就是“惜新”。爱、惜同义(爱、惜都有爱惜之义,又都有吝啬之义),所以“惜新”可以缘爱、惜同义而换言“爱新”。

不仅前两句,细分析末句“家住江南姓本秦”,也有完全相同的隐寓指向。“姓本秦”姑且可以这么理解:此人的姓氏要本着一个“秦”字考虑,却未必姓“秦”。未必姓秦姓什么?本着“秦”字考虑:秦本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战国时期七雄之一,地处西部边陲,传统五行说以金配方位之西,所以从“秦”字可以想到方位之西,进而可以想到五行之金。所以“姓本秦”隐藏着一个姓氏“金”。

“完颜”原是女真诸部中的一部,后来女真人以完颜部为中坚力量建立大金朝,金朝皇族就以原来女真诸部之一的完颜为姓氏。满族话爱新觉罗,汉语义为金姓、金人后裔:“爱新”为“金”,“觉罗”为“姓”(或者“后裔”)。在一首七言绝句诗里分明隐寓着“完颜”、“爱新”、“金”,都指向了清朝皇族的姓氏,其中意味不在小可,这说明有一个爱新觉罗氏的女子藏在这首回前七言绝句诗里,藏在《红楼梦》里,藏在大观园里。这个藏身于大观园的女子是谁呢?再推敲末两句。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

将其中义为“如果”的“若”字别解为“如同”,“相逢若问名”就成了“相逢就如同问名”;“相逢”就是相遇,所以“相逢若问名”就成了“相遇如同问名”。这里“相遇”的相字念乎声,是副词,但是相字本义是仔细看,仔细观察,念去声,是动词;遇字谐音“玉”,所以,把“相(xiang)遇如同问名”念成“相(xiang)玉如同问名”,就是这意思:仔细看这“玉”字,就如同是问名了——就问出名来了。因此可以推断:这位藏身于大观园的女子,名字中有“玉”。进而问:这是黛玉呢,还是妙玉呢?

下旬与“问名”相针对的是“家住江南”。清朝一度设江南省,辖今安徽、江苏,治所在江宁,即今南京市。这块地方古代称东南,所以“家住江南”就是家住东南。以先天八卦方位论,兑为东南;这个东南方位的兑卦又称“少女卦”,而妙字拆为少、女。所以从“家住江南”的“江南”想到东南,想到先天八卦方位的兑卦,再想到少女,最后自然就想到一个“妙”字了。

与“妙”字联系的“玉”,自然是妙玉,而可以排除黛玉了。

只有根据先天八卦方位,才能从“江南”联想到兑卦,从而联想到“少女”,进而就联想到了妙玉,而

妙玉的师父偏偏就“极精演先天神数”(这是第十七、十八回秦之孝向王夫人介绍妙玉情况时说的),这两个“先天”似乎是互相响应的。换句话说,“先天神数”联系着妙玉师父,“先天”方位的“江南(东南)”联系着八卦的兑卦,从而联系着妙玉,这应当不会是出于纯然巧合。

一首回前诗隐藏了“完颜”、“爱新”、“金”,并且指向妙玉,这与说妙玉悲剧的《世难容》以“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隐藏“爱新觉罗”,两者的隐寓内容完全相同;回前诗的隐寓更在确指妙玉的前提下溯本追源,而面面俱到。因此,妙玉的真实身份不言而喻:她必定是一位爱新觉罗氏女子,她的父母兄弟或者业已去世,或者正在蒙受大难,无力保护她,她是不得不逃离家门来贾府避难——藏身大观园的。

爱新觉罗的姓氏说明妙玉之身世非同小可。

妙玉的法名,可以拆为少、女。初看,不过是雪芹顺手拈来,并无深意,其实这正是曹雪芹匠心之所在,弹跳的正是曹雪芹的脉搏。看凤姐判词说的那句“一从二令三人木”,“二令”是一“冷”字,“人木”是一“休”字,预言了凤姐日后被冷落、终至被休的结局。在这句话的后面,脂砚斋批曰“拆字法”,这是在告诉读者:在《红楼梦》里大有用此拆字法做的文章。因此,妙玉的妙字可以拆为少、女,或者说,一个可以拆为少、女的妙字恰巧成了这位女子的法号,这本来就是曹雪芹的设计,并非无中生有。

只看少、女二字,或许仍然不得要领,但是如果由此而拓展视野,看到《易》卦,一系列意想不到、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固有信息就会陆续抽绎而出。

八卦有巽、离、兑,为三女之象:象长女,象中女,象少女;《周易·说卦传》说:‘‘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

兑为少女,妙字拆为少、女,所以妙玉的妙字就通过“少女”而指向兑卦,在某种意义上说,妙玉就是“兑”了。

妙玉为“兑”,而兑字可以拆为八、兄,义为八哥、八哥哥,而“八哥”则又是一种鸟的名字(八哥原名鸲鹆),“八兄”义的八哥哥谐音则是八格格。清朝帝、王之女称格格,这就意味着妙玉是帝、王家的格格,排行第八。

妙玉的《世难容》隐匿着“爱新觉罗”,一首回前诗隐匿着相同的内容,更加面面俱到,并且指示了妙玉的法号,妙玉的判词明出的“金玉”可以拓展为“金枝玉叶”,从妙玉的法名演绎出八格格——这些攒指猬集于妙玉一身的隐寓,是不能以“巧合”二字轻易说得通的。妙玉肯定是一位金枝玉叶,一位失势的格格。

针对妙玉的这层特殊身份,曹雪芹安排宝玉的一句话已经作过暗示,宝玉说妙玉“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妙玉果然是一个出乎世人意料的人。

三、“槛外人”隐出的坎卦

“槛外人”是妙玉自称,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妙玉自然不便与会夜宴,却单独给宝玉递了一个拜帖,写的就是“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据邢岫烟解释,妙玉平生最看好的两句诗是“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因此才自称“槛外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了”。

妙玉叫好的这两句诗出自范成大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原诗“门槛”作“门限”。

古人说的“门限”就是现在说的“门槛”。“门槛”的槛字现在念kan,古代槛字不当“门限”用,也不念kan。《广韵》上声五十三槛首出此字,胡黤切,释义日:“阑也。《说文》日‘栊也……一日圈。”胡黤切的是一个全浊声母的xiam,-m韵尾后来变成-n,所以现在念xian(中古全浊声母的上声字,今变为清声母的去声)。“门限”的限字,在《广韵》是上声二十六产韵字,胡简切,当时读全浊声母的xian音,现在念xian。所以“槛”、“限”在古代(上古到中古)并不同音,它们成为同音字,大概是元、明两代的事了(皆读xian)。但是在曹雪芹当时,“门槛”又不与“门限”同音了,这时门槛的槛念kan。

曹雪芹有意改“门限”为“门槛”,可不是为了从俗,内中尚有很缜密的针线。

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说这馒头庵:“原来这馒头庵就是水月寺,因他庙里做的馒头好,就起了这个混号。离铁槛寺不远。”甲戌本在这段文字的下面有一段双行夹批:

前人诗云“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是此意。故“不远”二字有文章。

范成大的这两句诗原意不过是说,铁铸的门槛也挡不住门里的人走向坟墓,坟墓才是人生的最终必然归宿。脂砚斋说,曹雪芹为这一寺、一庵取“铁槛”、“馒头”之名,就是从古人的这两句诗取意;而脂砚斋又特别提醒读者,雪芹尚另有别样文章,文章就在这“不远”二字上。“不远”二字会有什么别样文章呢?

雪芹的别样文章肯定是从改“门限”为“门槛”做起来的:这一字之改,说明雪芹是往“槛”字上用其心的。

在曹雪芹当时,“门槛”的槛早已经不念浊声母的xiam了,也不念浊声母的xian或者清声母的xian,而是念kan,与坎字同音。“文章”就从这里做起来。

坎为八卦名,卦形作。《周易·说卦传》说这坎卦:“为水……为月”,所以水月庵的“水、月”可以别解为两个八卦“坎”。上、下两个八卦“坎”组成一个六画《易》卦,仍然以“坎”为卦名。水(坎)、月(坎)成六画坎卦,而坎与槛同音kan,所以雪芹才说这“馒头庵”(水、月寺)“离铁槛寺不远”。如果仍用原句的“铁门限”,限字音xian,与坎字、槛字皆不同音,就不会有“水月寺”的“坎”与“铁槛寺”的“槛”两家“不远”这层意思了。这是雪芹“文章”之第一层。

三画的“坎”卦为险象,六画的“坎”卦由两个三画的“坎”卦重叠组成,就是险象重叠。上下相同,古人叫“袭”,又借用“习”,因此,《周易·坎》之《象传》说:“习坎,重险也。”“习坎”就是“袭坎”,就是指组成《易》之“坎”卦的上、下两个三画“坎”卦相袭,相重叠,是“重险”之象。

槛字本义是槛车、囚笼,原本是读浊声母的xiam,后来读清声母的xian,《说文》以之与栊字同义互训,日:“槛,栊也”,“栊,槛也”。后来专领槛车、囚笼义的槛字另有了jian音。因此,明念kan的“槛外人”如果念成jian,就成逃离槛车囚笼的人了。

妙玉原是废太子胤礽的小女儿,自孩提时代被人抱领逃离圈禁之地,所以才自称“槛外人”,明取槛字的kan音、门槛义,而暗用其jian音的槛车、囚笼义。如果仍用原句“铁门限”,也就没有“槛外人”的双关别解的这番意义了。这是雪芹“文章”之第二层。

脂砚斋说“不远二字有文章”,我们从“水月寺”的“水、月”看到“习坎”的“坎”卦,看到此“坎”与“铁槛寺”的“槛”同音的秘密;又从“水、月”看到“重险”之象,就联系到了“铁槛寺”的“槛”字的另一音jian,从而就看到了一个槛车囚笼之影。“不远”二字的别样文章就全部解读清楚了。

顺便对本文的“栊翠庵”再作一点简单补说。

《文选》有三国时期祢衡的一篇《鹦鹉赋》,说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鹦鹉“顺栊槛以俯仰”,“栊槛”同义连用。“栊槛”就是关锁小鸟的笼子,而关锁小鸟的笼子就是槛车囚笼的缩影。“囚笼”的“笼”原作“栊”,后来用“鸟笼”的“笼”代替“囚栊”的“栊”。祢衡当时,鸟笼的“笼”还作“栊”,所以《鹦鹉赋》可以

用明说鸟笼的“栊”暗指囚笼,所以因说鹦鹉而及“栊槛”。

从这层意义上看,“栊翠庵”的“栊”既是一只鸟笼,又是一个囚栊。在这个鸟笼或者囚栊里,关锁着一只八哥,关锁着一个以“八哥”谐音的八格格。

栊翠庵里的妙玉自称“槛外人”,而命运却好像安排她终生都在槛外被动奔波,却又始终不能真正逃出槛外,所以当她走出栊翠庵奔赴金山寺,主动向命运实施最后一搏的那时那刻,宿命的厄运终于降临,而永恒的光环也就终于在她身上定格为辉煌了。——妙玉的真正悲剧是《红楼梦》的机密,笔者另有文章详细考证,此文不赘。

四、“大观园”的隐寓

为了迎接元妃归省,荣国府建造了大观园。“大观园”还是元妃赐名,第十七、十八回有元妃为大观园、以及园内主楼大观楼赐名的情节,还有一首七绝,云:“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功夫始筑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因为天上人间诸般景致具备,所以才赐名叫“大观园”。但是这不过是表面文章,只把《红楼梦》当一般小说看(这没有什么不好的,就该这么看),这表面文章就足够了。但是曹雪芹让这省亲芳园、日后宝玉与群钗生活起居的园子以“大观”为名,是另有一番隐寓的,是另有秘密藏焉的,如果看过《红楼梦》小说之后,还想进一步弄清曹雪芹以“大观”字面隐藏了什么秘密(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也该这么看),就得琢磨一下“大观”的别解意义。

初看,“大观”的名堂与《周易》的“观”卦有些联系。“观”卦的卦辞说:“观,盥而不荐,有孚颐若。”解释《观》卦意象的《彖传》说:“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彖传》既然已经说过“大观”,当曹雪芹安排宝玉与群钗生活于其内的芳园以“大观”为名之时,竟会压根儿就没想到《观》之《彖传》的“大观在上”吗?

《观·彖传》继续说:“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在“下观而化也”、“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的语言环境中,“有孚颙若”的意思很明白:这是说在天下服化的形势之下,信仰者(有孚)攒首的样子(颐若)。

以上是说“有孚颙若”的原义,或者说,它在《周易·观》卦的意思。但是原义如何,对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句与“大观”联系着的“有孚颙若”里有“颙”字,这是直接可以联系曹颐的。曹雪芹对“大观园”赋予的隐寓意义可以从这里渐渐揭晓。

《礼记·聘义》有孔子论“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的一番话,说到过玉之一德:“孚尹旁达,信也。”我们所以要引用这句话,是因为这句话里有“孚”字,与《易·观》卦的卦辞说的“有孚颙若”有些联系,可能对别解这“有孚颙若”有帮助。郑玄对《聘义》的这句话有注解,说:“孚读为浮,尹读如竹箭之筠,‘浮筠谓玉采色也。色采‘旁达,不有隐翳,似信也。”可见这读为“浮筠”的“孚尹”是说玉的光泽色彩,所以后来“孚”就用来作为玉的代称。直系军阀吴佩孚,字子玉,以“玉”字与“孚”字呼应(古人名、字相应),就是从《礼记·聘义》的这番话取其义的。这说明以“孚”代称“玉”,乃是过去文人的共识(吴佩孚是晚清秀才,原是文人,为他命字的人自然也是文人)。当然,曹雪芹一定是见惯了这些知识点的。

《礼记·聘义》的“孚尹”说的是“玉采色”,这与宝玉降生时口衔的那块玉有些联系。《红楼梦》第一回说神僧将娲皇氏炼就而未用的那块顽石变成了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第二回借冷子兴之口说宝玉落草时嘴里衔的是一块“五彩晶莹的玉”。“鲜明莹洁”、“五彩晶莹”,都是说的玉的色彩,与《礼记·聘义》“孚尹”的“玉采色”完全吻合。这说明曹雪芹在构思贾宝玉衔玉而诞的情节时,肯定想到过《礼记·聘义》的“孚尹”。

重新考察《周易·观》卦的《彖传》说的“大观在上”,“观……有孚颙若”,可以发现:有“大观”与这芳园同名,有“孚”字可以正解为玉,而联系宝玉,有“颙”字可以直接联系曹颙。若说这些都是巧合,都与曹雪芹的巧妙构思毫无关系,就未免太说不过去了。

《说文》释肖字,说:“骨肉相似也……不似其先,故曰不肖。”像其先人,就是“肖”;不像其先人,就是“不肖”。在后人的回忆中先人总是伟大的,后来一代不如一代,对不起先人,就是“不肖”。不过后代总是有些像其先人的地方,“骨肉相似”总是主流,这是由先人的血脉决定的。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有张道士与贾母针对宝玉说的一番“骨肉相似”的话题,正好可以与“有孚颙若”明暗相映。说张道士又叹道:“……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贾母听说,也不由得满面泪痕,说道:“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有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有这玉儿还像他爷爷。”

张道士说的“国公爷”有可能是指曹玺,也有可能是指曹寅,但是贾母的话是单一地限止在“爷爷”上,很明确是专指曹寅的。这就不只是说雪芹像曹颙了(“有孚颐若”),更像曹寅呢(“像他爷爷”)。

芳园名目“大观”,令人自然联想起《周易》的《观》卦,想到《彖传》的“大观”和卦辞的“有孚颙若”;“孚”字可以代称“玉”,从而影射大观园里的宝玉,“颙”字直指曹颐名讳。——这样,从“大观园”的名堂衍生的“有孚颙若”,自然也就可以暗示雪芹乃是曹颙体胤的秘密了。

这一切都在曹雪芹的巧妙设计之内。他只是安排自我形象的男主人公以“玉”为名,再安排一个“大观”的芳园名堂,就调动了一个庞大的自动化工程:由“大观”、“有孚颙若”衍生的那些意义都是“不写之写”的内容,都是由读者的联想来完成的。

这就是隐寓,曹雪芹式的隐寓,它需要东方智慧,中国式的博学,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散点,是中国高层次文人隐寓的典型。曹雪芹就是利用这种高层次中国文人式的隐寓向读者暗示:他是曹颙的亲子,马夫人所生的那个遗腹子。

责任编辑:李尚信刘保贞

猜你喜欢

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红楼梦》读后感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冯其庸的论文
冯其庸的序跋
续红楼梦
作家阅读的方式
十年一觉迷考据 赢得红楼梦魇名
于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