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年来我国体育生态研究述评

2010-01-16刘学军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生态化生态体育

刘学军

(浙江外国语学院体育部,浙江杭州 310012)

21年来我国体育生态研究述评

刘学军

(浙江外国语学院体育部,浙江杭州 310012)

21年来,我国体育生态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研究依附性较强、研究方法简单、实证研究缺少、研究成果“二多”“二少”等问题与不足.体育生态研究应该加强理论建构、完善理论体系、深挖研究主题、拓展研究内容,重视研究方式转变,致力团队合作研究.

体育;生态学;体育生态研究;述评

随着体育科学研究的纵深发展,体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以生态观观照体育,用人和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去思考与认识体育与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情况来更好地处理体育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已成为必然.自 1989年我国第一篇《体育与生态学》论文问世,到 2008年体育生态研究的高潮迭起,21年来,我国关于体育生态的研究主题较多、研究内容也比较广泛,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基于对这些研究的考察,本文试对 21年来我国体育生态研究作一述评,目的在于继续深入地推进我国体育生态研究,并为体育生态学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1 我国体育生态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体育生态意识和体育生态思想,我国古代已经出现,例如传统体育中的“养生”,意指人的生命体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保持平衡和适应,其中蕴含着对人与生态关系的认识,接着进一步发展成以身体养生求得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观念[1].在近代,蕴含着生态意识的体育研究不乏其人,例如严复提出的“保种进化”与国家兴亡关系的哲学命题,在某种程度上打下了体育生态意识的烙印.他在《天演论》中,从哲学高度揭示了物竞、天择与“保种进化”的关系和内在联系,把“物竞”“天择”与有关民族存亡的国民体质有机地结合起来,其寓意是改造和增强中华民族的体质,其手段通过竞争与砥砺而达到生存进化之目的,从而免于淘汰,以此服务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严复在《天演论》中虽未谈到“体育”一词,但将其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蕴涵在保种、合群进化、自强保种、保身保种和民种等哲学命题之中[2].在当代,我国学者直接进入体育生态领域研究始于 20世纪 80年代后期.当时一些学者围绕着影响体育运动环境的相互联系,综合性地研究体育运动发展规律,以不断提高体育运动发展效益的理论研究为重点,十分关注在学科交叉的边缘处寻找体育新学科生长点.其中,学者张争鸣于 1989年率先发表的《体育与生态学》[3]认为,将体育学与生态学这两门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在某种程度和范畴内相互渗透,共同从生态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自然平衡、协调进化方面,研究各种体育现象与成因,进而掌握并指导体育运动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等,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篇论文的问世,拉开了我国体育生态研究的序幕.与此同时,刘学军、赵华等人在研究浙江省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外环境”,构建体育环境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打破专业界限,组成了创建体育生态学新学科攻关小组,在 1990年发表了关于创建体育生态学的系列论文,对体育生态的认识论基础、体育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探讨.为了创建体育生态学,《浙江体育科学》特设体育生态学学术争鸣专栏[4].1993年,田麦久等人在《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中的方法》一文中指出:用生态学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已成为研究人与生命有关的一般科学方法,在体育科学领域中应用生态学方法,从宏观和微观意义上具有重要价值[5].1994年,谢香道对现代体育生态化走向问题进行了探讨[6].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体育生态研究的兴起.但此后同行的响应、持续性的研究不多.直至 21世纪初,随着生态化发展理念的兴起、体育可持续发展问题大讨论的展开,体育生态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日益凸显,关于体育生态的研究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2000年,刘学军基于我国体育科研生态学倾向的发展趋势,对我国体育科研生态学倾向的产生与发展、体育科研生态学倾向的必然性进行分析与讨论,并阐明生态学倾向在体育科研中的意义,为体育科研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7].2001年,许传宝采用系统分析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探讨了体育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对象和研究方法[8].2002年,邓跃宁运用生态学、体育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体育生态学的概念、原理、研究范围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与界定,探讨了创建体育生态学的理论依据.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体育生态革命和体育生态化的理念与实践,为创建体育生态学奠定了理论基础[9]5.2005年,谢雪峰在《体育生态研究的哲学前提》一文中指出:体育生态研究在我国较为滞后,要深入开展这方面研究.体育生态研究的必要性,体育的两重性、体育生态的两重性、体育生态与其他生态的共性、体育生态和特性等方面,是体育生态研究主要的、具有先导作用的哲学前提[10].2006年,陈光华的《体育生态学构建的初步研究》对体育生态学学科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构建.2008年由游海燕等人编著的《体育生态论》问世,该书综合运用体育理论和生态学理论,提出体育生态学基本概念、范畴和部分重要理论,并对体育生态现象进行了一定的评价和论述,为体育生态学的创建打下了基础.此外,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围绕绿色奥运的热点问题,掀起了体育生态研究的高潮.在 2000年至 2009年 7月期间,有关体育生态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也纷纷涌现.从而使我国体育生态研究得到迅速发展,体育生态学学科创建工作能够不断地开展下去.

2 体育生态研究的成果、主要观点与不足

2.1 论文、项目、学位论文等研究成果概况

通过对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目录 (1950~1993年),中国期刊网 (1994~2009年 7月)所收录的期刊进行查询,共查阅到与体育生态研究有关学术性研究论文 146篇.按论文发表年份统计 (见图 1),体现出两个特点.

第一,虽然体育生态研究的论文数量不多,但是进入 21世纪后,论文发表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第二,从数量的比例上看,1989年至 1999年占论文总量 7.87%,2000年至 2009年7月占论文总量 92.13%,后 10年是前 11年的 11.7倍.研究内容涉及体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生态体育问题、体育生态化问题、体育生态系统研究、体育生态学构建等等.按照体育生态的研究内容可归纳为四大主题 (见表 1).

图1 历年体育生态研究论文发表统计图

表1 体育生态相关主题论文数量统计表

此外,从论文作者的身份和作者人数来看,论文作者 88%来自教育系统,体育科研单位的作者只占 12%,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体育科研单位对体育生态研究重视不够;论文作者人数 1人占 54.11%,2人占 24.66%,3人以上占 21.23%,这说明目前体育生态的个体研究比重较大,团队合作研究仍有待加强.

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与统计,2000年至 2009年 7月期间,体育生态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逐渐增加.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1个,课题负责人是武汉体院的谢雪峰;省部级科研项目 7个,如宫晓丽的山东省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等;厅、局级科研项目 8个,如岳君的广西省教育厅“十一五”规划科研项目等.体育生态研究的学位论文屈指可数,只有 1篇博士论文和 2篇硕士论文.

2.2 研究主题及主要观点

2.2.1 体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2.1.1 对体育生态环境的认知

体育生态研究领域内对环境的内涵和构成方面的认识基本一致,但在具体环境概念的运用上缺乏统一;有些学者运用体育环境的概念,有些学者运用生态环境的概念.具体环境概念的运用是体育生态环境研究的一个基本点,为使体育生态研究更好地开展,应该加强其具体环境概念运用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2.2.1.2 体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体育与生态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学者们已经达成共识,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了论述.有的学者认为分析体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为制定体育政策、举办体育活动、协调体育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关系提供依据.有的学者从生态环境多因素的角度,对学校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探讨学校生态环境与学校体育的关系,进而揭示学校体育发展的规律.还有一些学者针对奥运会与环境关系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体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体育的发展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也为体育生态学的创建提供了依据.但大多数学者的视野停留在体育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研究及相关问题上,诸如环境保护、环境政策的制订、环境意识的提高等等.总体上讲宏观研究较多,微观研究薄弱;研究方法主要以描述性研究为主.

2.2.2 生态体育与体育生态化

2.2.2.1 生态体育

学者们对生态体育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主要观点有:“生态体育”是指人们借助各种自然环境,不拘形式地进行休闲锻炼的体育活动,如攀岩、溜冰、登山、滑雪、漂流、野营、定向运动等[11];“生态体育”就是以自然的活动方式,在自然环境下,按照生物发育的规律来开展的一些身体活动.生态体育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然,亲近自然、贴近自然,它是人文体育、绿色体育、环保体育、天然体育,更重视阳光、空气、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价值[12];“生态体育”即用生态学的理念和手段研究体育领域中的问题,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对体育的共同作用及相互影响.生态学的实质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体育则反映的是人、体育、生态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等等[13].从学者们对生态体育的概念和认识来看,大体可以将它们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浅层生态”体育,将生态局限于自然生态,强调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第二类是“深层生态”体育,对生态的认识突破自然生态,同时涵盖了社会人文生态,既注重自然环境,也强调社会人文环境[14].尽管这些表述有所差别,但是都包括以下特征:自然性 (在户外场景中进行)、和谐性 (包括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和谐)、人文性、科学性、娱乐性.生态体育研究内容涉及到体育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体育与社会生态的关系;体育自身生态问题;体育的人际生态关系问题等等.生态体育的研究方法是以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为主,而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的仅占 6.3%.体育生态的研究总体上是以定性研究为主.因此,体育生态研究需要加强研究力度,进一步形成生态体育的理论体系和专门的研究方法,抓住学校体育的重点、突破社会体育的难点、凝聚竞技体育的亮点.

2.2.2.2 体育生态化

体育生态化是在新的体育背景和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形成的一种体育发展观,其内涵是用生态学理论观点思考、认识、处理体育问题,其目的是形成“生态体育”,实现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危机加剧和人们崇尚生态文明的今天,体育生态化是世界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着人类体育的未来方向.在这种体育发展观的引领下,体育生态化研究已从宏观理论探讨逐步向微观的实证研究方向发展,其中有 62.07%的论文是围绕绿色奥运的生态问题展开研究.随着 2008年奥运会的结束,体育生态化研究已从竞技体育的生态化问题研究转向学校体育生态化及社区体育生态化服务等问题的研究上.

2.2.2.3 生态体育与体育生态化

“生态体育”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词,意即这种体育是绿色的、和谐的、生态的,对自然和人类有益,符合生态学规律,其强调的是结果.“体育生态化”是一个主谓结构词,其更强调的是一个过程,是指在体育过程中,要走生态化的道路,避免体育人群、社会、自然等之间出现不协调、不和谐的现象导致体育生态的失衡.如果走“体育生态化”的道路,就可以实现“生态体育”这样的结果.对生态体育和体育生态化的“生态”内涵的理解,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生态内涵,具有像哲学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语境中“生态”一词所表达的涵义一样,成为具有和谐、协调、平衡发展关系的宽泛概念[15].

2.2.3 体育生态学构建的研究

2.2.3.1 学科性质的认定

对体育生态学学科性质的认定,关系到其在体育科学领域的归属和分类等重要问题.学者们对体育生态学学科性质的认定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体育生态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另一种认为体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原理、观点和方法研究体育问题的一门学科,它是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究竟体育生态学是边缘学科、生态学分支学科还是交叉学科,需要进一步研究.搞清这个问题,并形成一定的共识,有利于体育生态学学科体系的建构.

2.2.3.2 体育生态学的定义

什么是体育生态学,给体育生态学下一个清楚明白的定义,是进一步明确它的属性,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重要环节,也是建构体育生态学的基础工作.对体育生态学的界定差异较大.邓跃宁认为,体育生态学是指人们通过谨慎的和合理的体育方法获得那种需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以实现体育、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9]5.陈光华认为,体育生态学是研究体育运动的自身规律和体育与外部环境关系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从而达到体育—自然—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16].刘学军、赵华等人认为,体育生态学是移植和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把体育与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通过研究体育与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来探讨体育本质、作用和规律等一系列问题的学科[17].因此,给体育生态学下一个清楚明白、完善、科学的定义,是体育生态学基本理论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2.2.3.3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作为体育生态学新学科的构建,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十分重要.由于学者们各自的理论视角不同,对研究对象的确定方面存在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体育生态学是把体育与生态环境、伦理、价值等联系起来,从体育的活动主体与各种生态环境的关系着手,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的对象;有学者认为,体育生态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进行体育休闲活动而产生的各种关系与规律以及在体育运动中保护环境等生态学问题,最终协调人—社会—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由于研究对象的确定存在差异,因此,对体育生态学的研究范围有多大?研究对象应该是什么?应当从体育生态学的学科性质的界定,以及学科应具有的功能来考虑,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2.3.4 研究方法

从体育生态学研究方法来看,由于体育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复杂性,研究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因此,研究方法也应该复杂多样.从学者们的提法上归纳,体育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抽样调查法、统计学方法、类比法、以及聚类分析等.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处在定性研究阶段,并以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为主.体育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体系需要进一步构建.

2.3 体育生态研究存在的不足

2.3.1 研究的依附性较强,相对独立性欠缺

在体育生态研究的活动中,将生态学和相近学科的理论、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结合体育生态研究的主题,加于移植运用,对活跃体育生态研究、开拓研究新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过分依赖生态学及其他学科的思路,可能会使体育生态研究的相对独立性滞后.从体育生态研究的总体情况分析,体育生态研究的依附性较强,许多研究借用了不少生态学的理论、概念、术语,生态学的色彩较浓厚,不可避免地带有生态学原理的类比与演绎的特征;有些研究主观上将所移植的生态学理论与体育问题的分析相互联系,达到有机结合的目的,从而增强对体育问题的探讨,但所作分析需要加大力度.由此可见,构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体育生态理论体系,使之系统化,仍需进一步的梳理和思考.

2.3.2 研究方法简单,实证研究缺乏

我国体育生态研究主要是以抽象的理论分析和定性概括研究为主体,运用较多的研究方法是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缺乏.在体育生态研究的初期以抽象的理论分析和定性概括研究为主体,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生态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是无可非议的,但是随着体育生态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主题的不断开拓,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复杂多样性存在,研究方法仍存在过于简单的问题.这一方面容易导致对体育生态复杂问题的研究形成瓶颈,致使体育生态研究“徘徊”不前;另一方面研究成果还可能带有主观性,缺少足够的客观性.

2.3.3 研究成果“二多”“二少”的现象客观存在

经研究成果分析,发现我国的体育生态研究,存在着“二多”“二少”的现象:即集体研究少、分散研究多,创造性研究少、重复研究多.其一,从研究人员的数量和结构上分析,三人以上合作研究的成果仅占 21.23%;而个人研究的论文却占 54.11%,单一体育学科研究的人员较多、跨学科合作研究的人员较少;其二,从研究内容上看,已有的研究覆盖了体育生态诸多方面的内容,但研究深度不够;而且存着不少的重复研究.比如,关于体育的人类生态学基础的认识问题、体育生态系统的特征问题、对体育生态学的思考等等.

3 推进体育生态研究的建议

综观 21年来我国关于体育生态的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研究的主题较多、研究内容也比较广泛,在对体育与生态环境、体育生态与体育生态化,以及体育生态学构建等等方面,取得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体育生态的理论、研究的现状、展望进行了一些可贵的探索.但由于我国体育生态研究的起步较晚,体育生态研究的各种复杂性存在,我国的体育生态研究与体育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现实需要、与体育新学科建设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不足.学者们应通过对体育生态研究进行不断地梳理和理性反思,为体育生态研究及体育生态学的学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源泉.

3.1 加强理论构建,完善理论体系

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在体育生态学构建方面,虽然有不少关于创建体育生态学新学科的研究论文,也有体育生态论的问世,已具备自身的基本概念、粗略的知识体系与方法体系,也有一定的系统性,但仍然存在对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范围认识的不确定性、理论框架建构的粗糙性等问题.因此,如何科学地形成体育生态学独特的研究领域,构成具有鲜明特征的体育生态学理论体系,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补充、拓展,才能使体育生态学的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和清晰、合理与坚实、壮大和发展.

3.2 深挖研究主题,拓展研究内容

综观已有的研究,尽管体育生态研究主题繁多、研究内容广泛,但研究深度不够,需要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创新性、建设性的见解.比如,关于体育的生态平衡问题论者较多,但如果要问,什么是体育的生态平衡,其核心问题是什么,究竟有没有平衡,则不够清楚.因此,体育生态学的研究,应当在理论上去伪存真,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和检验.再如,如何确定体育生态学的研究体系,即如何科学系统地将体育的个体生态、体育的群体生态和体育的生态系统有机结合,进行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如何全面、系统地确定影响体育的生态因子,各生态因子是如何作用于体育本身的等等问题.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也应该在抽象的理论分析、定性概括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方法的创新和提升;很有必要采用经验定性与科学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加强体育生态研究,这不论是对于推动本领域理论研究的发展,还是对于具体现实问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重视研究方式转变,致力团队合作研究

由于体育生态研究不仅涉及到生态学、生理学、环境学、地理学、数学等自然科学,而且也涉及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因此,要深挖研究主题,拓展研究内容,加快体育生态的研究步伐,必须重视研究方式的转变.研究方式转变的关键之一,是通过跨学科合作,致力于团队合作研究;要建立由多学科专家共同进行分专题研究,分工协作;要通过各种渠道申请和设立重大课题、筹集研究资金;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学术氛围,从而使我国体育生态研究可持续性地深入发展,为体育生态学的茁壮成长创造条件.

[1]谢雪峰,曹秀玲.我国体育生态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1):1-3.

[2]李斌,郭成杰,吕利平.中国近代体育哲学的奠基人——严复[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3):31-32.

[3]张争鸣.体育与生态学[J].贵州体育科技,1989,18(1):1-3.

[5]田麦久.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中的方法问题[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3,18(1):1-3.

[6]谢香道.现代体育生态化走向初探[J].南昌大学学报,1994,25(1):2-3.

[7]刘学军.论体育科研的生态学倾向[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22(6):55-57.

[8]许传宝.体育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对象与方法[J].四川体育科学,2001,94(4):5-7.

[9]邓跃宁.体育生态学的创建 [J].体育学刊,2002:9(6).

[10]谢雪峰.体育生态研究的哲学前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1585-1588.

[11]许传宝.体育生态学——生态体育的理论基础[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4):87-89.

[12]胡小明.生态体育 [N].羊城晚报,2005-09-24(8).

[13]翟寅飞,熊炎,郭敏刚.构建“生态体育”体系之必要性与可行性思考 [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4):412-413.

[14]龚建林.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体育[J].体育学刊,2008,15(7):20-23.

[15]岳君,谢冬娣.以可待续发展审视学校体育生态化[J].安徽体育科技,2008,128(4):77-86.

[16]陈光华,周志俊.对体育生态学构建几个问题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02(2):1-4.

Research and Commentary on the Chinese Sports Ecology in Recent Two Decades

LIU Xueju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University,Hangzhou 310012,China)

During the past 21 years,steady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China’s sports ecology research.But problems remain such as the lack of independent study,the oversimplif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the deficiency of empirical study,and unbalanced research results.The sports ecology research should strengthe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perfect theoretical system,deepen research areas,develop research contents,diversify research methods,and promote teamwork.

G80-05

A

1671-6574(2010)05-0105-08

2010-08-08

刘学军 (1953-),男,山东平邑人,浙江外国语学院体育部副教授.

:Key word::sports;ecology;sports ecology research;commentary

猜你喜欢

生态化生态体育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生态养生”娱晚年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