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资源优势 加快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10-01-16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技产业 2010年12期
关键词:中关村科技成果示范区

■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郭 洪

发挥资源优势 加快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郭 洪

中关村起源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其发展建设始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先后4次做出重要决定。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这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2005年8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支持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8条决定。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的创新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关村充分发挥创新资源和政策优势,大力聚集高端创新要素,推动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成为我国经济规模最大的高技术产业基地,为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中关村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超过1.3万亿元,同比增长27.2%;实现增加值2263.7亿元,同比增长18.6%。2010年1至10月,中关村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超过1.2万亿元,预计全年将突破1.5万亿元,全年实现增加值预计突破2600亿元。目前,中关村的技术交易额已占全国的40%,其中80%以上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在科技部火炬中心进行的最近一次全国55个高新区评价中,中关村示范区的综合排名和知识创造与孕育创新能力、产业化与规模经济能力、国际化与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全部4个单项排名均为第一。

一、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

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是推动中关村创新发展、支撑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的根本基础和不竭动力,是中关村实现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多年来,中关村始终坚持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海内外形成了一定影响力。中关村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院所高度密集,拥有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近40所高等院校和200多家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院所,学科和行业门类齐全,科研水平领先。中关村的两院院士和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共有两院院士523人,高素质从业人员超过百万,其中博士、硕士约11万人;海归人才近万名,累计创办企业超过5000家,是国内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北京市共有中央“千人计划”人才236人,85%以上在中关村地区;其中创业类“千人计划”人才有39人在中关村,占全国总数的七分之一。

为进一步发挥中关村的人才优势,构筑我国人才发展战略高地,2010年,中央领导同志对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做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集聚政策,创建以人才为主导的特区,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目前,由北京市委组织部牵头制订的《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已经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会议原则通过,明确了建设人才特区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支持政策。建设好人才特区的关键是推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重点抓好3项工作。

1.要大力聚集拔尖领军人才与科技创新要素

结合中央“千人计划”和“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实施,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站在国际科技与产业发展前沿的高端领军人才。同时,发挥高端人才对创新要素的影响力,吸引拥有尖端技术的项目、企业进入中关村,促进国际技术转移。力争通过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带回一批高科技专利,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项目,带动相关产业的跨越发展。

2.要搭建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创新平台和创业支持体系

在创新方面,推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建设经验,建设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建立以自主创新绩效为导向的学术发展与资源配置机制,扩大科研机构在科技经费、人事制度等方面的自主权。在创业方面,创新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的运营管理模式,以北京科技大学建设的中关村高端人才大厦为代表,建立高端人才创业基础设施和项目孵化全过程服务体系,健全创业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引进和聚集天使投资、股权投资及管理公司等各类投资机构在中关村发展。

3.要创建具有国际水平的创业环境和服务体系

结合中关村地区的规划建设,激活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和活力,加速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促进新兴产业高速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全面增强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吸附效应,促进高层次人才集群式发展。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优化海归人才的发展环境,在组织、资金、项目、奖励等方面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条件,解决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发挥政策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先行先试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高校院所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中关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特别是国务院批复以来,中关村先行先试了股权激励、科技项目间接经费、科技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组合拳”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企业自主创新搭建起了综合服务平台。

目前,已有350家中央和北京市属单位参加股权激励试点。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70家,总市值超过1万亿元,IPO融资总额超过1500亿元,境内创业板上市企业中有2 8家中关村企业,初步形成了创业板中的“中关村板块”。分4批选择了161家单位的252个重大项目先行开展重大科技专项经费列支间接费用试点。明确了在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人员股权激励、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等4方面先行先试税收政策。分10批采购了84亿元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中关村示范区正式获批成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区,出台了公司债权转股权、企业股权激励和组织形式转换3个工商登记试行管理办法。15家中关村社会组织申请成立无业务主管单位协会或民办非企业单位。

为进一步加快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发展,北京市结合示范区发展建设实际情况和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企业的要求和希望,借鉴国内外现行做法,在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改革、股权激励试点方案审批、科研经费分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代办股份报价转让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正在积极争取开展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试点,进一步推动体制改革向深入发展。

三、发挥产业基础优势,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及新能源汽车等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

近年来,中关村结合自身创新资源和政策优势,全力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建设,支持具有一定规模、创新性强、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重点企业创新发展。目前,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态势明显,新取得了20多项国际领先技术。2010年前三季度,中关村新能源产业同比增长28.6%,新材料产业同比增长46.95%。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等正在带动IT行业全面升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对全国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制高点和重要依托。近期正在开展3个方面的工作,加快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1. 加快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0 10年4月,中关村示范区重组设立中关村发展集团公司,重点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落地,目前集团已与多家高校院所、高成长企业和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和投资意向,并意向签约了68个重大项目。同时,中关村示范区以政府股权投资方式重点推进了50多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普罗吉公司的国家一类抗癌新药项目、国能风力发电公司的兆瓦级垂直轴风力发电机项目、国智恒公司的北斗电力全网时间同步管理系统项目等16个重大项目获得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联席会议批准。2010年,中关村示范区在加快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共投入支持资金约1.8 4亿元。

2.大力支持创新型企业做强做大

中关村示范区积极推动实施“十百千工程”、“关键技术示范工程”和“瞪羚计划”,确定了首批12 3家“十百千”重点培育企业,建立了“一企一策”的支持机制和联合工作推进机制,并组织企业参与“首都城市应急管理物联网示范工程”等一批具有标志性和影响力的关键技术应用和示范工作。同时,遴选出300家承接重大工程的重点企业,在融资服务、市场拓展等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中关村还大力支持企业参与制订国际和国家标准,目前中关村企业主导创制的国际标准达66项,国家标准达590余项。

3.大力促进高端产业集群发展

按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要求,中关村示范区正在研究编制空间范围和布局规划,在中关村已经形成的“一区多园”各具特色发展格局的前提下,重点加强示范区核心区、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建设,并加强各园区联动发展。同时研究起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产业化项目布局调控指导意见》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项目落地工作机制》等政策文件,进一步统筹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推动产业准入和退出的规范管理,保证重大产业化项目在示范区落地实施。

四、发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优势,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

高水平创新活动是创新资源密集分布的产物,国际一流科技园区的成长壮大都依托于一流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环境。以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为轴线周边辐射区域形成的中关村科学城,是我国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研发成果最为丰富、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是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是中关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强大基础。为充分发挥创新资源的聚集效应,进一步释放区域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2010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决策部署。目前,大学和科研机构积极性都很高,已批准挂牌了两批25个重点项目,将在区域内通过空间资源整合实现创新研发环境的升级。

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重大项目带动,聚集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进一步激活存量资源活力,探索符合我国发展阶段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路径,为人才、技术、产业、金融等要素紧密结合提供空间载体,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阵地、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和区域创新的先行示范区。重点建设内容包括3个层次。

1.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激活科技资源

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协同创新,探索新型产业组织模式,搭建高校院所与市场需求联动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北航先进技术研究院、北理工国防技术研究院等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中央企业雄厚的产业组织能力和市场资源,建立市场、人才、技术、金融、产业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型企业孵化基地,建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技创新园、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航空科技园等一批高端产业园,聚集一批上市公司和高科技企业的总部和研发中心,形成高端产业集群。

2.依靠需求拉动创新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切入点,筛选和支持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实施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和关键技术示范工程,推动自主技术市场应用。

3.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提升创新创业承载能力

统筹区域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在不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合理调配空间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存量资源挖潜置换和规划调整,完善区域内产业布局,促进空间资源的集中开放和改造升级,为形成高端产业集群创造空间条件。

未来,中关村示范区仍将努力发挥创新资源优势,不断完善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首都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中关村科技成果示范区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我的梦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图数解说中关村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
中关村的记录者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