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成果转化“北京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0-01-16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闫傲霜

中国科技产业 2010年12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

■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闫傲霜

科技成果转化“北京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闫傲霜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近年来尤其是“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北京市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结合起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在实践中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首都特色的“北京模式”。

一、具体做法:促合作、聚产业、建平台、优环境

探索“北京模式”的基础是深刻认识和把握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律性特点,充分把握首都资源和产业特点,建设创新服务平台,营造创新发展环境,探索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道路。2009年以来,北京市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探索和实践。

1.深化科技合作机制,整合利用首都科技资源

第一,做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对接服务。建立市主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在全国省级科技部门首家设立“重大专项办公室”,制定发布《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配套管理办法》。按照“三结合”的思路,积极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一是与科技成果转化相结合,跳出“重大专项对接=地方资金配套”的思路和操作模式。二是与增加科技资金投入相结合,促进全市各部门配套资金的统筹使用。三是与完善科技管理体制相结合,形成全市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据统计,在京单位全面对接11个民口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年度承担9个重大专项项目(课题)数量690个,占36%;申请中央财政经费110亿元,占41%。

第二,深化与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合作。推动龙芯芯片、绿色制版、分布式智能电网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落户建设。共建怀柔科教产业园,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承接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引导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据统计,2009年与中科院开展科技合作1107项,其中产业应用类项目形成销售收入54.7亿元,同比增长20.4%。截至目前,15个中科院研究单位的2 4个项目入驻怀柔科教产业园。

第三,深化与中央企业的科技合作。2009年,北京市与九个国防科技工业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新能源与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联合研发,共建研发中心、总部基地和产业园区,开展军转民、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和转移。帮助中央企业解决土地、政策、人才等问题。

第四,推动首都高校科研成果在区县落地。2009年首批遴选出包括国产脑起搏器、抗肿瘤药物在内的33个首都高校的科研成果,今年上半年通过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整理出350项科研成果,引导首都高校与区县、金融机构对接。通过“市区两级政府重大科技需求”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专项,支持区县承接和转化首都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促进区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整体效能

点、线、面结合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在点上,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产生一批自主创新、具有实用价值和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在线上,以核心企业或主导产品为基点,推动产业链条的延伸拓展;在面上,完善优化中关村“一区多园”的空间布局,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南部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第一,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

一是研发和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特别是替代进口的技术和产品。支持重大品种产业化和高端诊疗设备制造,制定实施《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和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形成“以医促药、医药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支持开发全球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垂直轴风力发电机。中低速磁浮列车历经十年工程化开发试验后,将在城市轨道交通线上示范运营。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工程化开发取得成功,通过政府采购推动其示范应用。近年来,市级科技经费中支持产业化关键技术的投入比例保持在70%以上。

二是促进科技成果的产权化。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促进全社会科技成果的专利产出和利用。2009年全年专利申请量50236件,同比增长15.5%;全市专利授权量22921件,同比增长29.1%。今年上半年,全市专利申请23600件,专利授权14013件,同比增长27.3%。

第二,促进产业链条的完善和拓展。

一是在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推动产业链条向中下游延伸拓展。连续8年支持非晶带材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建设非晶科技产业园,推动成立非晶产业创新联盟,引导非晶带材上下游企业配合、协作,形成完整的非晶带材产业链,重点开发非晶电机、非晶铁芯、非晶变压器等下游应用产品。

二是在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基础上,推动产业链条向高端环节拓展。支持企业联合开展100兆瓦太阳能电池关键装备研制与整线集成,推进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应用示范,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从电池组件生产和系统应用向电池制造新材料和成套装备环节拓展。

三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和发展。目前北京地区产业技术联盟超过100家,成员单位超过5000家。加强对联盟建设与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联盟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制定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等,在联盟内部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

第三,建设一批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

建设一批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如新能源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园、绿色能源产业基地、非晶科技产业园、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数字电视产业园、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生物疫苗产业化基地等。2009年,节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400亿元,同比增长约20%;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近400亿元,同比增长约17%。全市经科技部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39家。已建各类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创业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129家,孵化面积14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900余家,技工贸总收入1400亿元,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最活跃的区域。

3.建设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挥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支撑作用

第一,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工程化开发服务。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科技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建设了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启动“生物医药领域成果转化与承接平台”,构建供需对接、成果评价、引导资金、孵化空间、技术服务、政策帮扶等六大支撑服务体系,形成了拥有900余项前沿科技项目的成果库。截至目前,北京地区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70个,占全国31.8%;其中,依托高校院所建设的有47个,依托企业建设的有2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2个,占全国36.7%;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个,占全国29.1%;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4个,占全国5.3%。

第二,建设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供需双方提供对接服务。面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等10个产业领域,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数据平台。发挥技术市场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主渠道的作用,推动“中国技术交易所”和“北京国家技术交易中心”在北京落户建设,在促进资本要素与科技成果的融合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2009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1236.2亿元,同比增长20.4%,占全国40.8%。今年上半年技术合同成交额796.5亿元,同比增长37.4%。

第三,建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促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4家中央单位联合共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截至今年6月底,推动423个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8万台(套)、价值约110亿元的科研仪器设备,面向企业开展市场化运营服务,累计为6300多家企业提供研发实验服务,实现服务收入累计6.8亿元。探索出首都科技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北京模式”,提高了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增强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了产学研深入合作和研发服务业发展。

4.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创新环境

第一,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一是创新政府资金投入方式,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自2010年起5年内,市政府统筹安排300亿元,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2009年底,采用股权投资方式支持大功率垂直轴风力发电设备研发,成为全市首个政府科技资金股权投资项目。二是深化科技金融创新,发挥社会资金的主渠道作用。推动金融机构的科技信贷投入,与北京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2009年以来向科技企业累计提供融资额超过300亿元。三是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发挥企业资金的主体作用。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促进企业主体性资金投入的持续增长。

第二,通过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通过首购、订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推广应用等方式,推进自主创新产品在首都建设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明确国产设备及产品的采购比例一般不得低于总价值的60%,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在财政科技预算中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支持力度。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签约8批共393个示范项目,采购自主创新产品70.2亿元,拉动总投资235.3亿元。

第三,完善以产业化为导向的科技计划立项机制。在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时充分考虑到科学上的可行性,工艺装备、配套技术和研究开发的可行性,以及经济社会效益的可行性,强调应用性、市场性和前瞻性。

二、转化思路:“全链条、全要素、全社会”

科技成果转化有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有赖于科技资源网络中多种要素的组合,创新链条上多个环节的衔接,服务体系中多元主体的协同。

1.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全链条衔接的过程

科技成果转化从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导入和产业化“全链条”的演进过程,使政府在任何一个阶段、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发挥协调、引导和服务作用。

科技研发阶段,坚持创新科技研发模式,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立项支持转化应用前景明确的科技研发项目,强调前瞻性、应用性和市场性相结合的原则,促进科技研发由政府投入推动向市场应用拉动转型。

成果转化和市场导入阶段,选择产业化前景比较明朗的科技成果,支持开展中间试验,针对多个“单元”技术开展集成研究和工程化开发,进行工艺完善、产品定型、设备整合、流程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制订等,并将中试产品投放市场,接受市场检验,最终确定产业发展路线。

推广应用和产业化阶段,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示范应用、组织协调、政策集成、政府采购、营造环境等手段,以企业为主体,带动社会资金进入,利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尽快扩大规模,培育新的产业形态。

2.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全要素组合的过程

成果、资金、人才、信息、管理、政策、空间载体、基础设施、市场等要素共同构成了科技成果转化要素资源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结点”。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这些要素是否得到了优化组合和高效配置。

各种要素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科技成果要具备先进性、实用性、成熟性和经济性等多种属性,才能易于转化,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拓展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通道,充分调动风险资本、产业资本或金融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瓶颈问题;建立成果转化的人才激励机制,使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得到较高的收益,才能激发起研发和转化科技成果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各种信息对称,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才能充分发挥政策、信息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做到衔接配套,才能增强产业政策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吸纳科技成果的作用。

3.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全社会参与的过程

科技成果转化往往需要全社会各个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形成一个协同推进体系。其中,政府应该发挥调动资源、组织推动的关键作用。

支持以企业为主体承担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共同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实体,开展科技成果的发现、评价、培育和推进等工作;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联盟建立和完善技术成果扩散机制,向中小企业辐射和转移先进技术,带动中小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

引导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条件资源进一步面向企业开放。推动高等学校、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向企业转移技术成果,促进人才向企业流动。鼓励社会公益类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检测、测试、标准等服务。

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参与企业牵头组建的科技成果转化实体,建设和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信息传递、交易对接、分析测试、成果评估、技术验证、中间试验等服务。

建立科技金融合作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金融创新的结合,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杠杆和增信作用,引导和鼓励金融产品创新,支持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试点,推动担保机构开展科技担保业务,拓宽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渠道。

4.“全链条、全要素、全社会”共同构成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立体服务网络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多种要素、多个环节和多元主体相互连接在一起,构成了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立体服务网络。

以绿色制版技术产业化为例。从全链条来看,涉及制版耗材、制版软件、制版设备、市场应用等环节,我们支持研发团队开展制版耗材关键技术研发和中试线建设;组织他们与北大方正集团在制版软件开发和营销网络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他们与北人印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共同推动制版设备的定型和工业化生产;推动《北京日报》社印刷厂、北京中科印刷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农业出版社印刷厂等印刷企业共同配合,针对书刊、报纸和高档彩色印刷等领域开展绿色制版技术的示范应用,培育和完善绿色制版产业链。

从全要素来看,投入财政科技经费支持开展核心技术研究和中试线建设,开发出首台绿色制版商业用样机,为科技成果转化准备了前提条件。推动成立绿色制版产业化实体,科技成果入股,核心研究团队在其中占有股份,调动了科技人员研发和转化科技成果的动力和积极性。协调推动联想投资、联想控股等产业资本共同投资成立新的实体,保证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需求,补充了市场经验。协调引导区县政府帮助建设标准厂房,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基础设施条件。帮助解决重大科技项目经费使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的问题。同时,积极协调市相关部门落实人才落户、知识产权保护等事项,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政策支撑。

从全社会来看,以政府统筹推动为核心的产学研用等多方主体参加了绿色制版技术产业化的推动工作。新成立的中科纳新印刷技术有限公司作为直接推动绿色制版技术转化的企业主体。联想投资、联想控股等公司为绿色制版技术转化提供了资金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撑。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北人印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日报》社印刷厂等公司正在成为产业链条上的供应商或用户。

三、工作路径:发现—评价—培育—推进

深化和发展“科技人员转化、科技人员所在单位转化、科技服务机构转化、产学研用相结合转化”等科技成果转化的常见模式,推动以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用户和科技人员等,共同出资组建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实体,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运营载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经营。

例如,我们协调以首钢总公司为主体,组建独立法人、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实体,开展科技成果的发现、评价、培育、推进等业务。近期按照市领导的指示,从关键技术攻关、试验示范线建设、产业配套、土地、财税政策等方面,推进中科院纳米纤维动力锂离子电池隔膜技术转化,推动首钢总公司在钢铁主营业务搬迁调整以后,积极发展高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努力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科技成果转化实体按照“全链条、全要素、全社会”的工作思路,从“发现—评价—培育—推进”四个环节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

1.多种渠道发现科技成果

注重从以下渠道发现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转化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1)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等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首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研发产生的科技成果;(3)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计划专项项目;(4)获得国家、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的科技成果以及行业协会和投资机构推荐的科技成果;(5)其他相关部门和企业推荐的成果等。

2.多种因素评价科技成果

从产业化视角来评价科技成果转化,重点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符合“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方案明确发展重点;项目落地符合全市空间布局和规划、土地及能源资源要求,具有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2)依托现有骨干企业或龙头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或者是成立新的科技成果转化实体,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以企业为主体;(3)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单位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资金投入能力,或者是科技成果的成熟度较高、具有比较明确的市场前景,能够吸引社会资本进入。(4)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定位清晰,产业化实施步骤明确,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等。

3.多种途径培育科技成果

探索和实践多种途径培育科技成果:(1)对于成果转化期的科技成果,推动以研发团队和相关企业共同牵头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实体,开展中试。(2)对于市场导入期的项目,推动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牵头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实体,或者由组织管理优势、资金投入优势和市场运营优势较强的企业承接科技成果。(3)对于落地转化意向明确的成熟项目,积极协调资金、土地、厂房、政策等要素进入,加强协调服务,发挥“临门一脚”的作用,促使其尽快落地。(4)在同一个领域内,引导多家企业、投资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合作,组成多个科技成果转化实体,积极探索可以快速、大量承接科技成果的模式。

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多种主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政府通过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实体,协调和引导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金融部门、用户等各个主体提供的要素,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后续服务。例如,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承接科技成果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包括技术咨询、人员培训等,帮助企业提高对科技成果的吸收和消化能力,直至企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实现产业化生产。

我们相信,随着科技成果转化的不断深化和认识的不断提升,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的科技成果转化“北京模式”,将更有针对性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原载《科技日报》)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科技助我来看云
系统产业化之路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