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不安全心理行为
2010-01-16刘慧英
□ 刘慧英 江 炎
一、要强化“重点防火时间”的消防措施
火灾信息表明,一天24h内起火成灾有一定的规律。一是白天起火多,大火少。由于人们生产、经营和生活活动频繁,用火用电以及使用危险化学品多,一旦失去控制,容易起火。但因人们都在岗位或处在清醒活跃状态,起火易被发现和及时扑灭,不易酿成大火。二是夜间起火少,损失大。由于人们多数处于休息状态,一旦起火不易被发现,或发现后由于缺少人力、灭火手段而扑救不及时,酿成大的灾害。因此,要将夜间作为重点预防火灾时间,认真落实有效措施:一要做好下班后的消防安全检查,消除生产工作和活动中遗留的可能引起火灾的因素;二要彻底清除垃圾,熄灭各种易引起火灾的火源;三要关闭电源,使室内各种设备处于断电状态;四是值班警卫人员要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五要加强夜间消防巡查,对消防重点部位和消防重点单位可采取工业电视予以动态监控,以及时发现和消灭火患。
二、引起火灾的点火源有哪些
点火源又称着火源。是指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热能源。在自然界和人们社会活动中存在及产生的点火源范围很广,数量很多。如雷电电弧,太阳光辐射,细菌及微生物氧化热,生产、工作、生活中产生的明火火焰,赤热体、电火花、机械火星、化学反应热、未熄的烟头、烟囱喷火、内燃机车排气管喷出的高热气体和积炭等均可成为点火源。没有点火源,可燃物质就不会发生燃烧。因此,在日常生产生活和工作中要着力管好和控制好各种点火源,使之更好地为人类造福,从根本上避免灾害的发生。
三、要着力控制人的不安全心理行为
人的不安全心理行为是指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存在的一种潜在危险性。火灾信息表明,绝大多数火灾爆炸事故都是由于人们的不安全心理行为造成的。人们不安全心理行为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思想麻痹、精神不集中、误判断、误操作、违章作业以及漫不经心、不负责任、瞎指挥等。要在普遍进行日常性的消防安全意识教育的同时,强化对重点岗位、重点工种人员、重要领导及指挥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努力控制人们的不安全心理行为,这是做好预防火灾事故的一项主要任务和根本性措施。
四、普及群众性的消防安全常识一定要讲求质量标准
进入 “冬防”以来,许多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团体都在积极组织开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灭火基本功训练、灭火实战演练和消防运动会,以此增强职工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单位的整体消防素质。但也有些单位和部门在组织这些活动中存在着走过场、流于形式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活动时间少,有的一场讲座以及实战演练总计时间不足30min;有的参加人员极少,局限于基层骨干和安全员;有的项目单一。职工群众是单位生产和工作的主力军,也是单位和部门日常消防安全工作的生力军,对职工群众普及消防知识一定要讲求质量标准,使之真正做到三懂三会,即懂得在单位生产、工作中的火灾危险性,懂得预防火灾的措施,懂得扑救火灾的方法;会报警,会使用消防器材,会扑救初起火灾。
五、人们在火场中为什么会发生中毒
人受困于火灾中和在灭火战斗过程中常会发生中毒,有的甚至引起群死群伤。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实践证明,主要是火场内烟的危害。烟是物质燃烧时所产生的气状物,这种气状物是物质在燃烧或热解作用下形成的悬浮在室内空间的可见固体或液体微粒,随着燃烧物的不同,烟气中存有不同的毒性气体,一般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氢化氰、二氧化硫、乙醛、氨、苯等,这些有毒气体被吸入人体后,很容易造成人体血液缺氧和中枢神经系统麻痹。
六、要抓住扑救初起火灾的有利战机
初起火灾即刚刚发生的火灾。在我国通常是指起火后15min内的火灾为初起火灾,或者是火势蔓延平均速度为0.75m/min~1m/min的火灾。一般可烧物发生的初起火灾阶段燃烧速度比较慢,火焰温度不太高,燃烧面积不太大,有限空间内产生的有毒烟、气不太多,所需的灭火剂类型和数量也比较少,对从事灭火及疏散工作人员的安全威胁程度也相对较小。这一阶段是从事人员、物资疏散和灭火战斗的最佳良机,千万不可错失,否则后患无穷。要能够抓住这一良机,一是要努力提高初起火灾的发现率,平时就要落实有效措施,做到火灾发现早;二是出动快。单位、部门和岗位人员平时训练有素、熟知情况,一旦发生火情,能够闻风而动,招之即来,迅速赶至事发地点;三是扑救有效。起火部位和附近的灭火器材配置齐全、有效,摆放醒目,方便易取,职工群众能熟练使用所配备的消防器材;四是报警早。报警早、损失少。无论初起火灾能否有效控制和扑灭,都要及时报警,一旦发现失火,就要利用一切通讯手段迅速将火情传递出去,以求多方援救,绝不可孤军作战,更不可瞒而不报,迟报缓报而延误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