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惊讶谷歌挑战中国
2010-01-15
●本报驻加、韩、日、德记者 胡枫 詹德斌 谢德良 青木 ●本报记者 卢长银 雷达 ●郑润宇 陈一 柳玉鹏
中国外交部14日就谷歌事件首次作出回应,强调中国欢迎国际互联网企业在华“依法开展业务”。这一表态迅速被美国《纽约时报》解读为“中国对外国网络企业发出间接但明确的警告——在华经商必须遵守中国法律”。14日,谷歌威胁退出中国风波在西方媒体的评论中被升级为一场“政治对抗”,《爱尔兰时报》称其为“迄今为止外国公司对中国发出的最高调挑衅”。与此同时,谷歌的“强硬”为它赢得了美国国会的力挺,一些美国媒体也称赞它“不向中国磕头”,“站到了历史正确的一边”。德国《西德意志报》称,靠在西方扮演好人招揽更多的生意,这或许才是在华盈利不多的谷歌与中国冲突的真实动机。在中国国内,“谷歌退出”严重撕裂了中国网民,有支持谷歌的人到谷歌总部献花,奚落谷歌的人则指责它“市侩”,“让人恶心”。环球网14日就谷歌事件的网上投票再次遭到恶意刷票。环球网为维护投票的公正和真实,删除了数千假票,并就此发表声明。昨天世界媒体纷纷猜测谷歌是否真会退出中国,多数分析家认为,中国政府不太可能在网络管理的问题上向谷歌屈服。
中国政府首次回应
14日,“谷歌与中国的对抗”在国际上“炸开了锅”,成为当日最受国际媒体关注的中国新闻。德国《奥古斯堡日报》称,谷歌通过不令人信服的手段成为令人害怕的巨人,如今他要强硬地与中国对抗,这场“巨人与巨人的对抗”让世界兴奋。英国《卫报》称,最先捅出此消息的虽然只是谷歌副总裁德拉蒙德的一篇博客,且只有762个单词,但这762个单词在全球企业界和政治界引发的回响可能将持续数年。《爱尔兰时报》说,谷歌威胁退出是在华外国公司对中国发出的最高调挑衅,因此人们都在翘首等待中国政府将如何回应。
西方媒体的等待没有持续多久。14日下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例行记者会上首次就“谷歌退出风波”表态。她强调,中国法律禁止任何形式的黑客攻击行为,中国像其他国家一样依法管理互联网,有关管理措施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她说,中国欢迎国际互联网企业在中国依法开展业务。法新社称,姜瑜讲话是谷歌12日宣布“令人震惊的消息”后,中国做出的最直接回应。而美国《纽约时报》14日将这一回应解读为一种警告。文章说,在谷歌宣布除非中国放松对其网络监管,否则将退出的消息后,中国政府给出了间接但明确的回应——在华经营的外国企业必须遵守中国法律。文章提到,中国国新办主任王晨当日早些时候还以书面采访的形式敦促中国网络媒体加强内容管理。英国《金融时报》称,在这份声明中,中国政府要求网络公司进行被其称为“自律”的自我审查。尽管王晨没有提及谷歌,但其言论被认为是中国政府对谷歌威胁退出中国的首次回应。
继美国国务卿希拉里13日要求中国对谷歌网络被攻击作出解释之后,美国国会也对谷歌事件表示关注,此事与中国最近进行反导试验成为当日众议院听证会的主要议题。法国《费加罗报》称,谷歌的决定在美国国会引起一阵欢呼,众议长佩洛西和独立参议员利伯曼都对谷歌“重视人权”表示赞赏。
公开为谷歌叫好的还有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13日刊登的评论称赞谷歌不再用网络审查取悦中国政府,是向历史正确的一边迈出了大胆的一步。《华盛顿邮报》14日题为“谷歌 vs 中国”的文章则试图将此事扩大化,宣称“与谷歌中国是否存在相比更重要的问题是,谷歌已将一个问题摆在其他西方公司和民主政府面前——面对中国对网络日益严重的滥用,该默默容忍,还是激烈抵抗”。文章批评奥巴马政府不积极支持网络自由,并点名批评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继续“对中国政府磕头”。
日本《朝日新闻》14日称,“在美国西海岸自由之风中成长起来的谷歌和实施严厉言论管制的国家本来就像水和油一样无法相容”。但英国《独立报》称,4年前正是谷歌违背了自己创始人“永不作恶”的座右铭,同意过滤它的搜索结果。法国《论坛报》质疑道,在过去几年中,正是谷歌自己选择配合北京进行自我过滤,为何到2010年才突然发现这么做是可恶的,突然要抗争中国?欧洲企业不用考虑谷歌为自己寻找什么道德理由,但必须认真思考面对前有中国市场的诱惑,后有谷歌退出的榜样,他们该何去何从。
14日,英国《金融时报》的社论似乎也有意号召其他西方公司学习谷歌。文章将谷歌称为第一家坚定抗拒中国言论控制的大公司,并公然宣称“让我们祈祷它不是最后一家”。文章还称,“谷歌退出不是公关噱头”。但这与德国《经理人》杂志的判断完全相反。后者13日题为“谷歌宏伟壮丽的公关诡计”的文章说,几年前,人权人士和批评家就批评美国IT公司如谷歌、雅虎和中国有关机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