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建筑的发展

2010-01-15泉,宣

四川建筑 2010年6期
关键词:书库载体图书馆

唐 泉,宣 蔚

(1.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09; 2.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

图书馆建筑的发展

唐 泉1,宣 蔚2

(1.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09; 2.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

图书馆建筑现已成为研究、展览、学习、交流、休闲、娱乐等综合性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建筑,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生活的活动场所。研究它的历史发展概况对于了解图书馆是非常重要的,文章通过对图书馆历史发展的研究,发掘图书馆不同的功能特征。

图书馆; 功能; 发展

1 图书馆的缘起

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文字,相应就出现了记录文字的载体,为人类的文化积累、交流、继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最原始的载体比如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时代的泥板,埃及古王国时期的纸草以及中世纪欧洲的羊皮纸。当然还有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以及后来发明的纸和印刷术,这些成为后来波及五洲沿用至今的载体。当今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发展成胶片、磁盘光盘等现代的知识载体。

文字载体逐步推广应用,自然产生了收藏和保护这些载体的需求,从而出现了收藏和利用这些载体的特殊建筑物——藏书楼和图书馆。

2 国外图书馆建筑最初的单一形态

图 1 罗马依弗塞斯图书馆

在文明起源的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中,都出现了世界最早的图书馆。

最初的图书馆是由古埃及、希腊罗马帝王、皇室出资修建的皇家、贵族图书馆,空间单一,馆藏有限、规模不大,以藏书为主,藏阅一体,功能简单,空间却极度高大豪华。

公元 107年的罗马依弗塞斯图书馆,其大厅为 10m×26 m的长方形,从顶部采光,周围升高的柱廊地带是管理员工作的地方,大厅三面共有 10个壁龛,每个壁龛分三层,用来放置书柜。立面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有壮丽的柱廊(图1)。

3 宗教影响下图书馆建筑的发展

公元 2世纪欧洲出现了中世纪的大学。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大学图书馆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大学图书馆都以教堂或修道院的图书馆为蓝本。

在 13世纪至16世纪末,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继而西方掀起产业革命;当时活字印刷书籍的大量普及,图书馆藏书倍增,促使图书馆正式向公众开放。于是便出现了一种圆形屋顶下设中央大厅的构造形式。在空间形式上依然比较单一,但在设计、建筑技术上都有很大的进步。在精神上也给人以宁静肃穆、博大崇高、置身其中如入知识宝殿的感觉。

图 2 牛津大学麦尔通图书馆平面

14世纪牛津大学麦尔通图书馆,将藏书和阅览室都布置在一个长房间内,中间走道,两边横列着一排排的书架,,每两排书架中间夹着一排座位,两排书架间开一个窗户,形成幽静隐蔽的空间,这种方法很受当时人们的喜爱,被沿用好几个世纪(图 2)。

19世纪以后,科学技术又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滚筒印制术的广泛应用;使出版物迅速增加。空间趋于序列化,丰富化,从原始的单一空间的以藏为主,藏阅合一,向复合空间的藏阅并重、藏阅分离转变,也就从原来简单的藏书楼逐步发展形成阅览与藏书分别占用建筑空间,并与借书出纳空间截然分隔的近代图书馆布局形式。藏书形式开始使用铸铁或型钢书架重叠向上发展,形成高密度、大容量的闭架书库即基本书库。比如 1854年建筑师亨利拉布鲁斯特设计改建的法国国家图书馆,就是一个真正的多层书库和单独的阅览大厅。

现代图书馆是从 19世纪末开始出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给人类带来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促使了知识载体的繁衍、提高和大量增加,也促使图书馆专业设备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仅仅经过短暂历史时期的近代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形势变化。从这个世纪开始,西方国家的图书馆建筑,在规模上更超越了以前的历史时代。“在平面布局上首先开始突破了房间的固定分隔;并以大柱网、大空间适应了使用上调整互换的灵活性;其次是开始采用了“藏阅合一”的管理方式,大量实行开架借阅,促使传统式截然分隔的“三大空间”解体,基本书库大大压缩或根本取消”。以后经过逐步完善,形成了“模数式图书馆”的设计模式。

其中尤其以美国巴尔的摩的伊诺科·普佩特自由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图书馆较为突出,其平面布局突破了空间的固定分割,以大柱网大空间适应了使用上的调整互换的灵活性,采用藏阅合一的管理方式,实行开架阅览,促使传统的截然分割的藏—借—阅的三大空间解体。外观上原来高达豪华的空间和繁琐的装饰被取消了,厚重的墙身变为轻巧的结构,外形也由宏伟壮观变为开朗朴实,反应内部空间结构和使用特点。

图3 瑞士国家图书馆

1931 年建成于伯尔尼的瑞士国家图书馆,外观展示了刚劲混凝土的特征及内部不同用途的空间性格,显示了新建筑的生命力(图 3)。

4 不同时期我国图书馆建筑的发展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远在殷商时期,就用龟甲牛骨记事,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遗址发现了保存大量甲骨文的库房,可以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图书馆。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建立过皇家的藏书机构。现存最久的是建于明代的北京皇史窚。我国作为诗书之邦,也有很多私人营建的藏书楼,建于明朝的浙江宁波“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馆建筑。其主要功能是藏书,很少借阅。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始建具有近代公共图书室性质的图书馆建筑,如北京的京师图书馆、南京的江南图书馆。开始设供读者使用的阅览空间。如建于 1931年的我国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国立北京图书馆,建筑面积 8 000m2,仿木结构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柱子、梁、屋面板现浇成宫殿式大屋顶,上铺绿色琉璃,。前面三层供读者使用,后部位书库,这种借阅藏分开的形式正是当时盛行于国外的一种典型的图书馆布局形态(图 4)。

图4 国立北京图书馆

20世纪初,欧美图书馆建筑文化影响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基本形成了藏、借、阅、管的独立系统。读者与图书分离,互不交叉干扰。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采用⊥字型平面,明确将图书馆按不同使用功能分开,阅览室在前部,书库置于后方。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图书事业发展较快。大致分三个阶段:

20世纪 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我国图书馆采用闭架管理,强调藏、借、阅、管功能的独立分区,四大空间按书刊流通路线布局。

20世纪 70年代后期,以读者为主,开架阅览、进库借阅。最大限度地缩短读者与知识载体的距离。

20世纪 80年代起,我国图书馆建设进入由传统型向开放式的现代化的图书馆转变时期。引入“模数式”图书馆设计方法。尝试柱网、荷载、层高“三统一”原则。采用大开间、大进深,用轻质隔断分割空间,使空间具有调整、移位、变更使用功能的可能性和灵活性;以读者为主,形成有序的组团组合空间系列。出现集藏、借、阅、管于一体的阅览单元,或以藏、借、阅、管四个功能单元组成“四合院式”的独立建筑单元。

当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人们在精神生活上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图书馆的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数量还是服务质量都在不断提高。普及范围从开始的城市,发展到郊区、乡镇、以及社区,从开始的以书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从单一的阅读借阅功能,发展为现在的研究、展览、学习、交流、休闲、娱乐等综合性功能。图书馆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生活的活动场所。

[1] 鲍家声.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鬼头梓.现代建筑集成—图书馆建筑[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TU242.3

A

2009-12-17

唐泉(1979~),建筑学硕士,工程师;宣蔚(1981~),女,建筑学硕士,助教。

猜你喜欢

书库载体图书馆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人梯书库”丛书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图书馆
探析图书馆书库管理的新模式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去图书馆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析天一阁新书库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