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条件下的地域性表达——以西昌青山机场新航站楼方案为例
2010-01-15黄步瓯
黄步瓯,吴 静
(1.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31; 2.四川西南广厦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 610031)
新技术条件下的地域性表达
——以西昌青山机场新航站楼方案为例
黄步瓯1,吴 静2
(1.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31; 2.四川西南广厦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 610031)
通过对西昌青山机场新航站楼方案的探讨,试图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在时代建筑的设计创作中,如何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塑造地域文化特色,在尊重和传承地域文化时同时有所创新。
航站楼; 地域建筑; 地域文化
1 项目地域背景
1.1 彝族古朴的传统
本项目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人口众多和分布较广的民族。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彝族的主要聚居区,共有彝族154.6万人。
彝族住房多为土木结构,顶部为双斜面,覆以小块木板,用石块压住,俗称“瓦板房”。许多彝族还在住房的一端修筑高高耸立的碉楼,适用美观,坚固耐用,是彝族人民的一种传统建筑艺术。
彝族服饰还保留着汉晋时期锥髻、披毡、跣足的传统风格。彝族男女都穿右衽窄袖贴身上衣,袖口、领口、襟边都镶有花,男女均戴耳环、戒指、手镯。
彝族人民崇尚红、黄、黑三色。彝族漆器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有木胎、皮胎和牛角胎三种,多用来制作餐具、酒器、马具、武器和家具等。彝族漆器的色彩以红、黄、黑三色为主,彝族以红色象征勇敢、热烈、吉祥,以黑色表示高贵、庄重和尊严,黄色代表美丽、光明和富贵(图 1)。
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彝族年、火把节等。火把节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节日期间,还要举行跳“达体舞”、斗牛、斗羊、摔跤、射箭、赛马、打秋千等传统体育活动。
图1 彝族传统民居,器具及服饰
1.2 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
西昌市位于自古以来就是通往云南和东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享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之誉。因月亮格外晶莹明亮获“月城”之雅称。这里纬度低,海拔高,云雾少,污染小,大气浮悬物少,空气透明度高,是世界闻名的航天城。
2 设计指导思想
文化神韵。航站楼是一个现代化的交通建筑,结构与空间形式使用当今时代的“高技术”语言来表达。同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又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因素融入到建筑形象中与内部装饰中(图2)。
2.2 功能性与效率性的结合
强调功能性、效率性和实用性。航站楼作为交通建筑,提高效率是根本原则。本设计围绕航站楼的主要交通流线
2.1 时代性与地域性的结合
既要体现机场建筑现代性的特征,又要充分反映彝族的要求展开,平面功能组织合理,流程简洁顺畅,各主要流线之间互不交叉干扰,在满足功能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缩短通行距离尤其是步行距离,力求最大限度的提高航站楼的使用效率。
图2 陆侧夜景鸟瞰
2.3 造型与结构的结合
本案体现了功能、造型、结构的完美结合。建筑形象来自理性推理的结果,而不是要刻意去追求的某种造型。航站楼中部为钢筋混凝土核心,向陆侧与空侧分别出挑,形成一层半的空间结构。陆侧部分为一层,空侧部分为两层。顶面的每一处边缘交界处都作了圆滑处理,避免棱角的出现,增强了造型的动感,整体建筑形象宛如一只展翅飞翔的凉山之鹰。
2.4 适用性与经济性的结合
由于西昌地区有较高的地震烈度,为了使建筑适应这一特殊环境的要求,又能达到经济合理的要求,需要采用适宜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本方案通过合理的结构空间形式和合理的柱网布局,形成建筑独特的内部空间。用材节能环保,充分考虑到西昌四季如春以及光照强烈等气候特点,尽量采用自然通风采光,合理设置空调系统,采用可调式遮阳天窗利用天然光照明。大厅中玻璃天窗的运用建立在有效的遮阳节能处理基础上,避免直射阳光热辐射及眩光,同时为大厅提供充分的自然照明,几乎所有公共空间都无需人工照明,生态、环保、节能。
3 总平面设计
3.1 总平面布置
新航站区的规划范围为现有滑行道系统和跑道系统以东,机场路以西,现有的机场配套建筑以南。进场路位于航站楼东北角,双向双车道。本期航站楼建成后将替代原有航站楼,北侧将连接规划远期航站楼。航站楼与机场路之间是停车场和景观绿化区域。
3.2 交通流线
车辆由航站楼东北侧道路进入机场站坪,陆侧站前车道与环绕停车场车道形成逆时针单向环道。工作人员及后勤入口由航站楼北侧进入,普通旅客由航站楼东侧正门进入, VIP与CIP入口位于航站楼南侧。航站楼南北两侧辅助入口处均设有专用停车位,东侧正门外设有临时停车区域。
3.3 景观设计
航站楼东侧前广场将停车与景观绿化穿插结合,形成一条中央景观主轴线和两条横向景观副轴线。中央景观主轴线以广场砖铺地和彝族文化特色的柱廊构成,在东侧喷泉水池和西侧广场处分别形成两个景观结点。西侧广场有反映彝族风格的火把雕塑,与航站楼互相呼应。中央景观主轴线正对航站楼陆侧立面,沿该轴线进入,航站楼由远观及近读,旅客将感受到航站楼现代风格的城市形象和地域文化的性格特征。
乘车的旅客由航站楼东北方向进入航站楼区域,将先感受到雄伟气派的正立面,而后将感受充满动感的侧立面,再来到地域风格建筑主入口,这种体验过程由远及近,由外观至细节,由时代风格至地域文化,这将是一次愉快而激情的体验过程。
图3 总平面
两条横向景观副轴线以绿化为主,位于站前空间,社会停车场,以及机场路之间。种植有乔木、花卉和草坪等,以保证航站区良好的环境。两条横向景观副轴线与中央景观主轴线相辅相成,共同营造机场区域的良好氛围和人文特色(图3)。
4 形体塑造与内部空间
4.1 建筑风格
4.1.1 时代风貌与传统地域文化的建立
航站楼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本方案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建筑风格,远观近读各有特色。
远观之,航站楼造型宛如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鸟,由中部向前后两侧升起,形成具有动感的的天际轮廓线。两端结构柱与主体脱离,顶面的每一处边缘交界处都作了圆滑处理,避免棱角的出现,增强了造型的动感,使主体形象更加突出。航站楼立面间错布置玻璃幕墙体现了建筑的现代感和时代感,在对玻璃幕墙划分的细节处理上,也采取了虚实结合的韵律关系。金属板材与玻璃幕墙的虚实对比,体现了交通建筑的现代气息,并充分考虑了西昌地区 9度地震设防要求,避免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
近读之,感受建筑地域文化的性格特征。表现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模仿传统的形象,而是提取传统中所蕴含的精神,取其神似。本案中表现传统地域特征的手法有如下几种:
红黄黑的色彩:彝族崇尚红黄黑三色,常见于彝族服饰和建筑色彩中。本案中前后立面的钢结构斜柱和铝板用红色表现,代表勇敢和热情。二层面向进港大厅的侧面用红黄黑三色的彝族传统装饰图案饰面,黄色象征美丽和光明,黑色表达尊贵和庄重(图4)。
民族特色的顶棚:顶棚设计借鉴了彝族传统的装饰纹饰,经过抽象简化和变形重组,反映了现代化和地域性的双重特征。空侧上方沿长向有一带状采光天窗,与之垂直的是一系列菱形天窗。
图4 建筑形体上的地域特质
图5 内部装饰元素上的地域特质
地域文化特色的标识系统: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节日期间,人们载歌载舞,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本案标识系统的原始形象出自火把节熊熊燃烧的火焰,旅客通过这些符号能充分感受到彝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图 5)。
4.1.2 第五立面与空中形象的建立
由于飞机的起降给旅客提供了一个从空中鸟瞰的机会,航站楼的空中形象的意义远远大于其它类型的建筑。本案从空中俯瞰时,流畅的曲线和象征飞翔的意念将表达得淋漓尽致。
屋顶上分布有一系列的菱形天窗,为建筑的肌理增加了韵律感。每个天窗下都设置了遮光幔,遮光幔呈半弧形,与天窗脱开一定距离。白天,从天窗外进入的直射光到达遮光幔后向上变成漫反射光再进入室内,有效减少了眩光,形成柔和的室内光环境。
入夜以后,藏于遮光幔上的灯带开始发光。不同于通常灯光照明,该灯带同时向上向下发光,向下发出柔和的黄色光线,作为室内照明的光源;向上则发出红色的光线,透过天窗射向天空。从空中俯瞰航站楼的夜景,星星点点的天窗里透出红色的光辉,仿佛是火把节里一团团跳动的火苗(图 6)。
4.2 内部空间
图6 空侧夜景鸟瞰
本航站楼设计的主要功能为国内进出港旅客使用。首层平面主要由到港部分、离港部分、行李操作区、贵宾候机区等功能区域构成。到港部分位于航站楼中部偏左,主要包括迎宾大厅、行李提取厅。出港部分位于航站楼中部,主要包括值机大厅、值机办票柜台、安检通道和远机位候机区域。到港部分与离港部分之间通过绿化景观相对分隔,形成两部分共享的景观,又使两部分自然形成两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区域。共享中庭绿植不仅使大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又增强了到港部分与出港部分的横向联系,空间层次丰富、流动,给人印象深刻,体现了西昌“四季花开,春色常驻”的生态特色。
5 启示——对地域建筑特质的新解读
5.1 地域建筑需适应当地气候
气候条件是决定建筑形式的重要因素。气候因子很多,包括温度,湿度,降水,日照强度,风速风向等。如何积极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规避不利气候条件,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近年来,能源危机与全球温室效应唤醒了人们对节能减排的重视,这为适应地域气候的建筑探索提供了契机。
5.2 地域建筑不是形式上的复古
地域建筑是从现代建筑发展而来,它积极吸收当地传统建筑的合理成分,但并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重复。它是一种符号象征或形式抽象,传递的是地域文化的内在精神特质。
5.3 地域建筑不是技术上的复古
近年来部分建筑师以乡土低技的手段进行地域性探索。比如运用毛石,土墙,木材等建筑材料,再用类似古代的建造手法来修建地域建筑。当然,这种低技术营造手法在某些特定场所下运用是可行的,但不能作为一种时代趋势。毕竟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在发展,建筑需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需要我们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塑造地域文化特色,在尊重和传承地域文化时同时有所创新。
[1] 陈昌勇,肖大威.以岭南为起点探析国内地域建筑实践新动向[J].建筑学报,2010(2)
[2] 王冰冰,张伶伶.北京新建筑地域性表达倾向[J].建筑学报, 2010(2)
[3] 邵韦平.面向未来的枢纽机场航站楼——北京首都机场 T3航站楼[J].世界建筑,2008(8)
TU-80
A
2010-04-01
黄步瓯,助理建筑师;吴静,助理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