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建设中对于城市设计的重新解读——以江油市李白新城概念城市设计为例
2010-01-15彭腾
彭 腾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74)
新城建设中对于城市设计的重新解读
——以江油市李白新城概念城市设计为例
彭 腾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74)
新城城市发展应当兼顾对老城区城市的资源辐射,以形成资源互补的关系,创造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局面,达到人、城市、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
新城建设; 城市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步道
城市作为有机体,其形态的构成和发展具有自然演化的特征。在城市自然演化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类自身的活动,它参与城市形态的塑造,影响着城市形态的构成。作为人类活动的组成部分,城市设计在城市形态的演化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城市设计,作为一种组织化了的空间发展控制行为,其目的在于寻求制定一个政策性的框架,在其中进行创造性的物质空间整合,它涉及到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同时展开的城市构成中各主要要素之间关系的处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新城也随着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展而产生发展。我国地幅辽阔,各地城市化进程不一,在大量城市纷纷建设城市新城的大环境下,也催生了一些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就相对明显的问题,而这些也使得我们更应该对于新城建设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思考。
1 城市设计的解读
在整理众多对于城市设计的定义中,没有一个是包罗万象并得到公允的,然而定义之间往往会出现一定的类同和连续,可以一定程度地体现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和专业认识上的发展。丹下健三 1975年提出“城市设计是当建筑进一步城市化,城市空间更加丰富多样化时对人类新的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而从这句描述中我们可知近代城市设计理论与传统建筑学和形态艺术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随着城市中新问题的出现,人们对于难以依靠单一的机制独立解决的城市问题也不断寄希望于城市设计这个日益壮大、包容性广的领域。不同学科和领域中最新的思想大量融入城市设计,用于阐释新的发展阶段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的含义更加广泛。1973年的《建筑论坛》(Architectural Forum)论述城市设计“是商业行为、政府调控、开发、规划和设计领域的广义综合”。
在众多学者对于城市设计的定义当中,城市设计不仅仅是建筑外部空间的塑造,更多的是包含了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并在这些意识形态的综合作用下的一种社会实践。这种社会实践对于新城建设具有更加明显的效果,所以,从新城建设当中去看待城市设计则是一种较为直观的方法。笔者认为:“城市设计是在满足各建筑功能形体的前提下,在城市整体环境的背景下,对区域的定位、城市整体风貌、城市外部空间以及城市公共领域设计进行指导性控制的过程,旨在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创造人、城市、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秩序。”
2 目前城市新城建设当中的问题
我国的城市新城建设大致兴起于 20世纪 90年代。新城建设初期,对于其理论上的支撑大多数还是来自于国外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基础,于是便带来了一些相应的问题,如城市尺度过大,功能分区过于明确导致交通线路过长的问题等。随着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多元、复合”、人性化等设计概念的提出,这些问题也日益凸显。
2.1 城市建筑外空间尺度过大,交通距离过长
图1 郑东新区模型
城市的发展依赖于城市向人们提供更多的公共参与性,而公共性的交通则应以步行为主,以做到城市以人为本的原则。当代城市设计当中,仍然存在着公共空间尺度过大,步行交通距离过长的问题。例如郑东新区中心商务区,环形中心空间尺度过大,距离超过了人们所能接受的正常步行距离,给人们造成了一定的步行心理恐惧感,在交通方式的选择上则主要去选择车行。同时,空间尺度过大也使得中心区域的空间围合感较弱,较难吸引人们驻足,造成广场使用率较低。这在当代社会提倡节能环保,倡导步行的大环境下是不适合的。
2.2 新旧城区发展不均衡
图2 济南魏家庄片区
当代城市主要呈现出快发展的特征,过程中却产生了城市发展的不均衡。在新城较快发展的同时,旧城却逐渐的失去活力,导致大片城中村的产生,城市整体风貌破坏及区域公共服务功能缺失。例如济南,最早期的发展从大明湖周围片区开始,后转向历下区发展,而后则主要侧重于东部新区。在这种发展中心不断迁移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照顾到新旧城之间的结合问题,从而产生了天桥周围、燕子山立交片区、魏家庄片区(图 2)等发展较慢的地区,整个城市不能得到较好的延续,对于城市整体风貌也有着较大的影响。
2.3 地块功能划分过于单一
伴随着现代城市用地紧张以及建筑多元化的发展,城市综合体正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接受。在国内商业地产经历了单店模式、组合店模式之后,城市综合体作为商业业态演进的一种新模式,因其多功能、高效率的魅惑而成为城市区域商业中心新建或重建的选择。
对于地块内功能的界定,城市规划因为工作量的原因并不能做到这一点,而城市设计对于地块内建筑的功能使用则可以做比较精确的定位。虽然目前国内对于城市综合体的开发热情较高,但是在城市设计之初,对于城市综合体的考量则较少,仍然是以较为单一的功能来对待某一地块,从而产生了地块活力的缺失或是某一功能产能过剩,造成资源浪费。
3 李白新城的概念设计
李白新城位于四川省江油市老城区西侧,建成后可发挥旅游集散、过境交通与城市展示的作用。
3.1 江油市旧城区目前的主要问题
3.1.1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缺失
城市总体规划当中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并不能成为一个系统,昌明河沿河区域作为主要的绿化廊道,却在与太平路交叉处未能形成城市绿色通廊,太平路南侧建筑会遮挡沿岸景观。同时,在城市总体规划当中,太白公园、昌明河沿岸、湿地公园等本应形成的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出现断点,对于绿地系统的连贯性造成了破坏。而对于居民赖以休闲的市民广场或城市公园则相对较少,市区内仅有纪念碑广场一处较大面积公共活动区域(图 3),虽然广场周围环绕城市道路,但每天仍会聚集很多人群到此,凸显人们对于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问题。
图3 江油纪念碑广场
3.1.2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严重落后
江油市在上世纪末利用交通优势快速发展,但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却没有较好的得到升级,造成现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落后及分布不均。现主要分布在诗仙路一带,而城市南部及西部则分布较少,同时也带来了城市资源共享不均衡和不公平的问题。
在各个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要素当中,以商业、文化娱乐及医疗设施要素分配不均的问题最为严重。这三类要素基本上集中在诗仙路市政府一带,对于江油老城区南部及长江东岸的辐射能力不足。城市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直接市政府片区与城市功能缺失区域两个大片区的产生。
3.2 主要设计策略
3.2.1 “多元、复合”的地块功能模式
在对于地块的功能定义上,以后现代城市设计理念为指导,用有机思想来理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的组织,强调城市中多元社区文化与精神单元的并存,并尽可能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以反映城市的宽容性、功能的叠合性、结构的开敞与灵活性。
在具体设计当中,将地块内的用地性质多元复合,在建筑群房内设置商业、餐饮、文化娱乐等性质,而在塔楼内布置办公、居住等性质用房,这样布置使得不同设施在同一个地块内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积极的共存关系网,不仅满足了市民的多重需求,而且到了夜间,商场上部的酒店式公寓有人居住,使地块聚集人气,延长楼下商业和娱乐设施的营运时间,达到不同功能之间相互配合促进的作用,同时为城市带来生机与活力。
3.2.2 “公共生活圈”——城市公共空间系统
在设计当中,整合利用现有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在李白新城右侧及涪江沿岸打造城市公共生活步道,结合老城区现有太白公园、昌明河、长江沿岸景观带及湿地公园形成一个公共服务圈,将城市有机串联在一起。由于江油市主要沿涪江呈带状发展,城市宽度较小,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置在李白新城东侧能够满足整个新城的服务要求的同时,也能兼顾到服务大部分江油老城区,对于江油老城区南部城市形成资源共享,形成新旧城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景象。
3.2.3 城市街道景观——视线通廊
李白新城位于西山公园与江油老城区中间,如何更好的引入西山公园的景色,使新城利用景观的同时也能较好的照顾到老城的视线条件,是我们设计城市形态当中所重要考虑的。
由于西山整体海拔较低且较平缓,较容易被建筑所遮挡,但在直线道路上能够较好的观察西山。在重点地块的设计当中,我们主要以直线公共步行交通空间为主要的设计策略,在建筑形体上也选用较规整的直线形态,将城市公共空间摆成一条直线,利用道路及两旁预留的城市绿带,将西山公园景色引入到城市当中(图 4、图 5)。城市景观通廊在形成景观环线的同时,每个地块结合城市景观通廊、生活步道以及隔离绿带同样能够形成小的环线,结合生活空间、商业空间以及城市广场空间形成小系统。使人们更多的以步行的方式参与到城市公共空间当中,同时也实现我们对于城市新城的城市设计定义。
图4 西山景色引入城市之一
图 5 西山景色引入城市之二
4 结束语
城市设计是一种空间管理工具,这种工具应该扩大使用价值,为所有市民服务。对于新城城市设计,本文认为不应只从新城的角度去考虑,而是应该更多的去考虑整个城市的发展问题。如何更好的整合利用旧城城市资源,配置新城资源,使新旧城市达到共同繁荣,才是当代城市发展所应有方向。如果一味的只是针对新城,而忽略了新城与旧城之间的优势互补,就会使整个城市发展失衡,从而也偏离了在对于新城城市设计定义当中创造人、城市、自然和谐共处新秩序的初衷。
[1] 刘宛.城市设计实践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荣钥芳,郭寺维.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生态与环境规划[J].国土与自然环境研究,2002(3)
[3] 刘维彬.建筑与城市规划导论[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6
[4] 周向红.现代城市住区规划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开发,1999 (7)
[5] 陈小辉.后现代规划理念“多元/复合”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建筑,2009(2)
[6] JJacobs.The Life and Death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Jonathan Cape,1961
[7]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TU984.11+3
A
2010-10-10
彭腾,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