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地理区位下所具有的不同城市功能——以都江堰西街为例

2010-01-15霞,胡

四川建筑 2010年6期
关键词:西街都江堰古道

潘 霞,胡 菲

(1.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2.成都市规划信息技术中心,四川成都 610081)

不同地理区位下所具有的不同城市功能
——以都江堰西街为例

潘 霞1,胡 菲2

(1.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2.成都市规划信息技术中心,四川成都 610081)

以都江堰西街为例,通过对其形成、兴盛、衰败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其地理区位与城市功能的紧密结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并试图在当前所处地理区位下找寻其所应具有的功能,为古街更新注入动力,促进其经济再发展。

松茂古道; 军事要塞; 交通要冲; 功能; 更新

“蜀王之先,名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之中”[1]。3500年前的一天,湔氐族人走出岷山石室,顺水而下,来到了现今都江堰所在处,完成了从山地到平原的迁徙,创造了悠久的古蜀文明。在很长的时间,现今都江堰所在处都是古蜀国活动的中心。

1 历史演变[2]

1.1 古堰成城

公元前 256年前后,秦蜀郡太守李冰率众“凿离堆”,创建古堰,“泽被西川”,留下一支维修堰工队伍在此繁衍生息,渐成集市,城因堰而生。秦以族命名,始称湔氐道。

据说李冰修建都江堰时,得到西蜀各族人民帮助,因而开了龙溪、娘子岭通往冉马龙的山道,后人称为“松茂古道”。松茂古道由都江堰西街出发,经汶川、茂县,最后到达松潘古城,历经近350 km。

1.2 茶马兴城

五代及宋时,内地战乱频仍,需要从藏区采购很多战马,同时,中央政府为了借助茶叶贸易加强与藏区各部落的政治关系。于是正式建立起了“以茶易马”的互市制度。

北宋熙宁以后便在四川设置茶马司。大量的川茶地经灌县(都江堰)、松州(松潘),过甘南,输入青海。松茂古道是四川茶马古道的一条重要支线,都江堰西街正是松茂古道的起点。茶马互市年代成就了西街最繁华的时期。

1.3 明清定城

明洪武初,诏令天下筑城,都江堰市方开始正式筑城。而后经清雍、乾、嘉繁衍生息,清刘肇堂《灌县》诗赞道:“郫筒饮罢又鸣驺,急扑征尘古灌州。多少人家环水次,高低雉堞倚山头。千年胜迹离堆在,五季繁华夕照收。独有青城高不及,烟霞晃朗豁双目。”

城依山傍水,筑土为墙,西北城垣沿山脊构筑,气势雄伟,西门与玉垒关扼松茂古道,南临内江,东北城垣建于平原,为通往成都和邻近州县的官马大道。至此,奠定了都江堰市城市空间的大体框架。

清宣统末年,全城有街14条、巷 6条。由于边贸带动,商业发达。东街(今幸福路)成为最繁华的商业街道,西街渐次。

图1 县城明清时期格局

1.4 新区兴旧城颓

古城垣在进入民国后,城区突破了古城垣局限,向外发展,城市建设的空间转移。20世纪 80年代初,城市道路顺应河流呈扇骨放射展开,城市空间也沿河向外放射扩张,成扇指状。

20世纪 90年代至今,都江堰市城市发展迅速,随着一、二环路的修建,确定了城市放射加环状的道路格局,主城区城市形态以堰首为圆心呈扇面状。此时新区兴建,旧城颓败,西街也未能幸免,每况愈下。

2 从地理学角度探视个中原由

除了从历史的前前后后看西街的兴衰成败,下面笔者试从地理学的角度小探个中原由,解西街的兴衰根源,求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之道。

2.1 边陲重镇的军事防守

2.1.1 形成要素

2.1.1.1 地理位置

图2 县城民国时期格局

都江堰市襟江带水,西北崇山蜿蜒,东南平畴沃野。都江堰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四川盆地通往川北少数民族地区及青海、甘肃的交通要塞,是西出松茂古道的第一关所在;也是边防重镇,素有“川西锁钥、蜀之屏障”之称。

2.1.1.2 水利设施

自秦太守李冰修古堰制水利后,成都平原成为强秦对外用兵的“天然粮仓”,“操纵予夺,无不如意,于是灭六国而统一天下”。都江堰水利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至蜀汉更是重兵驻守,年年维修。松茂古道伴随古堰而生,当时并无茶马贸易之用,仅在拓展疆域,便于军事管理。

2.1.2 城市地理形态及街道的职能空间

为保一方平安,唐朝贞观(公元 627~629年)初年,出西街兴建玉垒关,狭吐蕃于千里之外,因此有关门联语“玉垒峙雄关,山色平分江左右;金川流远派,水光清绕岸东西”。玉垒关,一边是内江的滔滔洪流,一边是玉垒山的陡峭山坡,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防守的关隘外移,西门的防守职能随之减弱,才有西街上老百姓的安居乐业。都江堰有此关,才有从唐至清的繁荣昌盛 1000多年。

2.2 交通要冲的经济地位

2.2.1 形成要素

2.2.1.1道路交通

在清光绪四年(1878年)以前,都江堰一直有一句歇后语:“灌县出南门——没路”。由于内江相隔,古城垣没能突破江南,空间格局为满城水色半城山。

正因如此,西出玉垒关至川北藏区,东连接成都府城的出入口,得益于对外交通的首要位置,成为了经济发达、快速发展的地区。

2.2.1.2 政治成因

唐朝时期,吐蕃兴起,与唐朝成对峙之势。虽长期不和,但“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仍是唐、蕃关系的主流。

吐蕃盛产马匹,而在那个年代战马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川西盛产茶叶,是藏区生活的必备物资。据《灌县志》[4]记载“唐起税茶法,宋设茶马司,均以裕国用也。灌青城诸山,半产茶荈,不独邑人利之,即番人乳酪腥膻之食,非茶则病,有必需焉。故朝廷设立茶引,发及商贾,令其支照以稽往来。”

根据两个政权的协议,分别在甘肃和四川建立茶马互市的物资集散地。在四川,内地物资先在都江堰集中,然后组成几十上百匹的马帮经松茂古道运往松潘,再把战马赶回都江堰来。

2.2.2 城市地理形态及职能空间的作用

转入唐朝盛世,虽边界有摩擦,中原和平稳定,经济发展成为主动力。边陲城市都江堰自当以发展边贸为主,而茶马易市的主要地点就在古道入城处——西街。城市的繁荣地区由内部中心转移至城市边缘对外出入口,城市的功能区已出现分区,市场又呈现专业化聚集趋势,如西街主要承载“对外贸易”,其内部市场又以茶马、玉器见多,东街功能以“行政办公和旅游休闲”为主,主要有衙门、水利署等各政府机构,还有就是高档客栈和酒店等。

此时应为西街最兴盛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能给它更多的天时地利:处于交通要冲,避于关隘之后,显于城池之边;左有西胡战马,右拥茶荈腹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奠定了西街鼎盛的贸易基础。一到白天,西街商贾云集,人头攒动,“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街上马店、客栈,栉比鳞次,药材店、司烟店、玉器店,交易繁忙。西街因其多玉石加工和销售,故当时又名“玉石街”。

“三垴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到松潘,上一回松潘作一回难,下一回灌县过一回年[5]。”350 km古道在现在不过大半天功夫,可在那个肩扛背摞的年代,却是无比艰辛。即使如此,据史料记载,“从川西缘边藏族商人每年市马可得二十万斤茶叶”,这样的交易量在今天看来,也是巨大的。西街当年的热闹景象可见一斑。

西街不仅是一个物资流通的集散地,更是一个汉藏交流的大平台。多少汉族的文化传统经此传入藏区,多少边夷的人文风俗在此为汉人所了解。佛教对川西藏区的影响,不敢大言首当其冲,但松茂古道起到的作用亦不容忽视。

2.3 繁华之间的灰色地带

2.3.1寂静的西街

在走过边陲重镇的严防死守,经历了举世瞩目的茶马易市,西街也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西街寂静了,似乎沉睡了。如今的西街早没有了边关要隘的咄咄逼人之势,更看不见零星人声鼎沸的商贸繁华之相。

2000年都江堰-青城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西街划入了历史文化街区重点保护范围。西上玉垒山的路段被封堵,西街成了只有从南街出入的死胡同,街道狭窄,房屋破旧,市政设施缺乏。

图4 西街景象

昔日繁华成浮眼云烟过,而今发展乏力度日难。西街现住居民 54%在 40~60岁之间,29%在 60岁以上,绝大部分居住时间在 10年以上,1/3为回族多为松潘、懋功(今小金县)发生变乱、纠纷时迁入,多数居民靠领取低保度日,大部分人经济困难。西街内地籍情况复杂,有公有私,有宗教的也有民族的;户籍人口难以确定,人不随户情况严重,拆迁安置操作难度大。

2.3.2 城市地理形态及职能空间的作用

对面一江之隔是痛别母体造就宝瓶的离堆,后面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玉垒山,现两处均已建成公园,成为游览胜地,其间的西街就象处在灰色地带,无人问津。登山淌水,游客们来此观览已经足够。谁也没有闲暇去了解一段封沉的往事,没有兴趣去聆听过来人的悲哀。位于保护区内是西街的幸也是不幸。

3 复兴之我见

城市发展引起西街地理区位变化,地理区位与片区功能紧密相连。从最早的连接城门内外的街道到川藏物资文化交流大平台,再到近现代的居住院落,西街的兴衰与其所处的地理区位有着必然联系。

只有充分考虑当下所处的双遗产保护区的境况,使之转化为发展动因,才能促进古街的再生。旅游利用和遗产保护必然成为西街复兴的源动力。

“我们保护旧事物,既不是为了它们自身的缘故,也不是像唐吉柯德那样企图阻止变化,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某种历史感[6]。”这包含了对变化的褒赞,以及对伴随历史的价值观冲突的褒扬。它意味着将历史进程与当前的变化及价值相联系,而不是企图使它们相脱离。”

3.1 传承历史,而不是再现往昔

历史将被定格在博物馆,记载入传世巨作。我们要做的是让人们走在西街时能够感受到饱经沧桑的岁月和曾经的车马兴隆;让历史在现代延续,既传承已有的文脉,又将其深度挖掘与现代的物质文化生活相结合。

3.2 结合四周,而不是凸现自我

对西街来说这点尤其重要,既要保持整体氛围,又要大力发展。关键的是借大环境为己用,这样才能整体统一,细节变化。通过交通的改善,与玉垒山形成一体,一边是幽幽古道,一边是山色水声,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尽收眼底。

3.3 顺应变化,而不是固守不前

历史曾经赋予的使命都不存在,西街需要抓住机遇,顺应形势,找准定位,谋求发展。既要做好古道保护工作,又要发展旅游,释放活力,在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发展下去。

西街的改造不可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增强交通联系,引入市政设施,修葺破败建筑,适当疏散人口,植入商业职能。这种以保护为先导,坚持居住功能与商业开发并举的更新模式,既回避了产权纠纷,又保住了私宅住户,稳定民心。通过旅游市场的开发来解决群众的收入问题,使大家对发展更有信心,更新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4 结 语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千年前诗人杜甫登上玉垒山回首松茂古道时,对历史的变化就已经感慨万千。而今我们延续着城市化的必然规律,为处于特定区域且又有着特殊历史背景的旧城街道寻觅一条自我更新之路。

[1] [西汉]扬雄.蜀王本纪[M].公元前 53-公元18

[2] 四川省灌县志编纂委员会.灌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3]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都江堰市城市总体规划[R]

[4] [清]孙天宁.灌县志释注[M].李阳,黄能秀,注.都江堰文物局,都江堰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都江堰市图书馆,都江堰市文化馆编.2005

[5] [清]董湘琴(1843-1900)松游小唱[M]

[6] 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TU984.1

A

2010-08-27

潘霞,女,工程师,从事规划设计工作;胡菲,女,注册规划师,从事规划信息技术工作。

猜你喜欢

西街都江堰古道
走古道
拜水都江堰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李冰与都江堰
泉州西街尽显“古韵新风”
松茂古道从西街到松州古城
西街往事
千古奇观——都江堰
少年宋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