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运河城市发展特征分析

2010-01-15赵春容

四川建筑 2010年6期
关键词:市镇大运河运河

赵春容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古运河城市发展特征分析

赵春容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具有战略意义的交通大动脉,分析了大运河开凿的历史背景,并按照行政级别的划分,分别对受到运河影响的都城、州县城以及市镇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和评析。

古运河; 城市体系; 特征

京杭运河(又称大运河)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对中华城市文明的演进与融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纵观历史,运河交通带来的漕运经济改变了沿岸城市,或兴旺或没落,其中一部分奠定为现代城市的历史基础,成为后世宝贵的文化遗产。事实上,运河城市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以运河为“主动脉”而整体性存在的城市群(带)。本文将按照古代城市级别的划分,重点探讨运河城市演进机制及其特点,分析古运河与城市发展的水乳交融的关系。

1 古运河的产生及其功能

京杭大运河开凿是“政府主导”下的产物,本身被赋予着浓烈的政治、经济、军事色彩。对隋朝而言,南方“关河悬远,兵不赴急”,长江沿岸经济富庶“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复衣天下”[1]。因此隋朝要从根本上解决长安、洛阳的粮食及其它物质供应问题,就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来打开南北的水上交通运输。最终形成以东京洛阳为中心,分成两个系统向南北延伸,一个是东南走向的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另一个是东北走向的永济渠[2]。唐代的政治中心在北方的长安,经济中心却在东南的江淮,故此大运河的畅通直接影响着唐王朝的兴隆与衰替。宋代定都汴梁(东南大运河北端),一方面考虑到国防安全之需,另一方面又要让江、淮地区的物质保障充裕,并确定了“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基本国策。“…大体利于漕运而赡师旅,依重师而为国也。则是今日之势,国以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今仰食于官廪者,不惟三军,至于京师士庶以亿万计,太半待饱于军稍之余。故国家于漕事至急至重。”之后各个朝代都把南北大运河作为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水利灌溉的通道。另外南北通道的建立又有利于两地人民的融合,更利于社会的稳定。

2 运河城市体系解析

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它既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同时城市又是有等级差别的,不同等级的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不同。下面分别从都城—州(府)城—县、市镇分级别进行剖析。

2.1 运河与都城

古代的都城在国家城市网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担当着政治经济的双重职能。运河对都城的选址、建造、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图1,图2),其城市特征表现如下:

图1 隋唐长安城主要渠道分布图

2.1.1 都城以运河为纽带成为城市网络体系中的中心城市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运河成为当时唯一的联系地理空间中社会经济活动的交通纽带。从而更能让都城既要体现其在区域中的集聚效应,又要超强的辐射力。

隋唐大兴城就是网络体系中的中心城市,其次是陪都洛阳城。两城市有运河衔接,各有分工:大兴城循渭而北,不仅可串联渭北诸城市,而且可以沟通整个关陇西北经济区;洛阳联系中原,并向东延伸,沟通全国经济中心——江南经济中心。同样,北宋东京汴梁城(即今开封市)选址也如出一辙:一是汴梁城位于汴河南岸,地处大运河航线要冲,该城市是唐朝仅次于扬(州)益(州)的全国重要商业大都会的地位;二是汴梁城接近当时全国经济中心江南地区,通过运河这种交通廊道可以实现经济上的制衡,保证物质供应。

2.1.2 运河成为城市发展的指向标

随着水上交通工具的发展,运河成为城市物质运输的重要通道,也改变了城市面貌。

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析比较隋唐大兴城中的东、西二市场不难知道。长安城东、西两市都有水域经过,但由于西市直接与漕渠相通,其流动人口众多,西市较东市繁荣,中外商贾云集,交换活动频繁,就商品经济来权衡,西市当为长安主体市,东市则次之[3]。

图2 宋东京城市规划轮廓图

在东京城,汴河是南北大运河的一部分。该河又是东京联络三陪都和江南的水运要道,凡东南之漕运及各种物质,均赖此河输京。其中相国寺位于汴河北岸,交通便利,是东京城内的一处大型货物中转站[5],相国寺的庙市也成为定期集市市场。城区之内许多桥梁附近几乎都成为城内的闹市区或商业中心,如从州桥向南到朱雀门外的龙津桥一带,是全城著名的商业区,闻名遐迩的“州桥夜市”就位于该处。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汴河就没有东京的繁荣。

2.1.3 河流成为城市景观环境的依托

隋唐大兴城的水体格局(五渠道,即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黄渠和漕渠)不仅解决了城市生活用水,便利了城市航运,而且又为宫廷园苑增添了水景创造。例如兴庆宫之龙池、大名宫之太液池及太极宫之池沼等,都是引渠水形成的[3]。水域影响着居民的择居观,例如多数城市居民都愿意居住在街西[4]。

东京有“四河贯城”的美誉,即惠民河(又称蔡河)、五丈河、汴河及金水河。宋中叶,封闭的市坊规划体制与制度被打破。城区内许多桥梁处成为城市景观点,展现着城市风貌。例如汴河上的州桥地带,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州桥,正名天汉桥,正对于大内御街。其桥与相国寺桥皆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过。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榫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牙、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州桥成为东京最繁华的地段,它结集了大型茶馆、酒肆及瓦子,夜市繁荣,几乎是通宵达旦。

2.2 运河与州(府)城

2.2.1 由盛到衰的城市

如扬州城。唐代的扬州,被设置了扬州大都府、淮南节度使的使督及郡官衙,是地方统治的据点城市。由于扬州处于运河与长江交叉点这一交通要冲的位置,才发展成为江淮一带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呈现“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的繁荣景象。同时还是“控荆冲以沿泛,通夷夏之货贿,四会五达”、“广陵当南北大街、百货所集”等这样对外贸易的窗口,从而成为全国货物的大集散地。但宋代却出现了衰退,主要原因有:一是扬州城遭到战乱的焚毁,二是由于城市化的发展,生活排水和废物的抛弃导致水路淤塞,运河船运有了障碍,三是由于长江运来的大量泥沙堆积引起了自然环境的恶化,运河水量不足,使得大运河不能在城内穿行,需用城外绕行的新运河来解决,使扬州城的交通、经济等机能都大幅度地降低了,这是导致扬州城市衰退的最大原因。

大运河使扬州成为一个繁荣的通商口岸,成为了国内国际交往十分频繁的大都市,但内外环境条件的突变加速了城市的衰落。在今天扬州的东关街、东圈门和南河下康山街一带,仍密集地保留着当年盐商的住宅群落与私家花园。

2.2.2 因运河得“福”的城市

图3 元大运河示意

运河经济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发展,也伴随着个别城市在区域经济中战略地位的升迁,如享有“中国运河之都”的济宁城,于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升济州为济宁府,治任城”[6],又如沧州州治于明初由原距运河20 km的清池迁至运河边的长芦(今沧州市)[2]。贯穿沧州境内的运河全长220 km (见图 3),由于金、元、明、清相继定都北京,运河漕运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金元时期沧州境内运河上的商船往来不断,商贸交易繁荣,随之带来两岸城市的崛起,使得以往的沧州州治位置不便于行政管制。

另外还有改草市为县治的城市,一般在江南地区较多。

2.3 运河与县、市镇城市的兴起

中国的江、淮地区,自古商业发达,人口增长速度快,是市镇最密集的地段,这里以宋代江浙地区为例。

南宋政权偏安临安(今杭州),杭州为大运河的节点,再加上浙江区域水网交织,这种先天的自然优势势必使得各大大小小的城市形成联盟。就江浙地区而言,随着运河上的杭州、苏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所拥有的强大的市场腹地伸向广大农村,就带来了交通便利的乡村市镇得到长足发展。这点可以从宋代浙江城市的分布图可以看出,它们绝大部分都傍江依河,特别是浙北江南运河和浙东运河沿岸,更是江南城市密集地带。

北宋时期浙江小城市的增加主要不是县级城市,而是众多乡村市镇的广泛崛起。从区域城市等级层次和市场网络体系采看,镇(包括部分规模较大的草市)与县城同属于小城市和基础市场层次。到元丰初年,浙江地区 11州共有镇 56个,加上县城,小城市的数量已达 100个。南宋时,县、镇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具有影响力的县级经济市镇,主要有安吉、海盐、余杭、富阳、萧山、诸暨、黄岩、瑞安、义乌等一批县级城市和青镇、乌镇、魏塘、长安、江涨桥、范浦、汤村、临平、龙山、渔浦、钱清、曹娥、枫桥、小溪、石楔、大田、杜渎、县渚、双穗等规模较大的市镇。还有不少乡村草市不断发展,便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城镇,如湖州德清县的新市镇原本只是一个水边小集市,“以其水陆环绕,舟车通利”,逐渐“古久成聚”。到南宋时,“密逸行都,衣冠鳞集”,发展成为一个著名的市镇,“虽日镇务,然其井邑之盛,赋入之多,县道所不及也”[7]。

县城的增加和市镇的大量涌现,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州级中心城市的发展,而且使城市分布密度达到新高,尤其是乡村市镇的兴起,可以说是古代城市的一种新形态,它使城市向广大农村地区扩展,引发了农村社会的诸多变化。

3 小 结

运河城市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一方面源于当权者统治体制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承担的经济职能突出,而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深入有赖于运输的畅通。从减少产品成本的角度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水上运输无疑是运输量最大、成本最省,也最为便捷的交通方式。这样一来就决定了古代城市分布大多是傍江依河,特别是浙北江南运河和浙东运河沿岸,更是江南城市密集地。大运河的开辟,促进了封建城市的发育,打破了封闭的城市格局,为打破行政界限,谋求联合的城市带起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运河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丰富了城市生活,也对旧有的城市空间结构给以强烈的冲击。

[1] 罗传栋.大运河的开凿与隋炀帝的功过[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6(4):48-52

[2] 卢瑞芳.沧州境内的大运河[J].文物春秋,2005(1):38-40

[3]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 王瑞成.运河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4-20

[5] 刘春迎.北宋东京城遗址[OL].http:∥www.kf.cn/news/ shownews.php?id=18834,2006-10-24

[6] 吴国柱.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济宁城市的崛起[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5(2):5-8

[7] 陈国灿,奚建华.浙江古代城镇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注:扬州城和元大都城的资料源于网络,经过整理而成。)

U612.1+3

A

2010-02-11

赵春容(1975~),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市镇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论江南运河与沿岸市镇发展之关系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酉阳县涂市镇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放歌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