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肥东谋势

2010-01-15徐浩程

决策 2010年6期
关键词:合肥工业化城市化

■本刊记者 徐浩程

肥东谋势

■本刊记者 徐浩程

2010年4月8日,世界级色纺龙头企业浙江华孚色纺有限公司与肥东县正式签约,投资控股安徽东泰纺织有限公司,并在肥东经济开发区投资建厂扩大生产,力争扩产到10万锭。

这是肥东新近引进的五个超亿元项目之一。2010年前4个月,肥东共引进各类项目10个,全部为超千万元项目,其中超五千万元项目7个,亿元项目5个;到位内资41.1亿元,外资500万美元。

在短短数月内,如此多大型企业不约而同将自己进入安徽的落脚点放在肥东,显然并非巧合。

近年来,位于安徽省会合肥市东大门、有“七省通衢”之称的肥东,正在迈入一个发展的新起点。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三者并肩发展、交相辉映,曾多次跻身安徽十强县的肥东,振翅起飞之势已现。

理清发展思路

2010年6月2日,安徽省2009年度县域经济分类考核评比结果公布,肥东荣居科学发展一类县第五名。

以此作为肥东2009年经济发展的总结再恰当不过: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下,肥东经济仍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81亿元,比上年增长19.1%;规模工业产值210.2亿元,增长52.6%。而更为重要的是,在连续七年跻身安徽县域经济“综合十强县”之后,肥东又连续名列安徽科学发展先进县。

显然,与安徽省内其他县域不同,肥东的县域经济之路走得更为“扎实”,也更为不易。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在肥东县委书记杨宏星看来,主要得益于“肥东始终坚持‘工业立县’战略不动摇。”

“县域要有所突破,关键是在发展思路上要有大决心,即要彻底理清县域的发展思路,把过去正确的坚持下来,比较庞杂的有所取舍,保持战略的清晰。”杨宏星向《决策》回顾道,肥东从2000年开始提出“工业富县”之后,就从未偏离过这个县域主战略。

在这一主战略的带动下,肥东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2003年,肥东地区生产总值中二产所占比重首次超过一产;2006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2008年超过两百亿元;2007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2009年突破两百亿元。

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并未让肥东迷失方向,而是在发展过程中转变生产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从去年10月开始,我们就在招商引资中推行项目预审制,由县主要领导牵头,召集土地、环保、规划等部门参加,从产业、投资资信等方面,对每一个招商项目进行预审,审议这些项目是否符合肥东产业发展方向,在环保、节水、节能、节地等方面是否满足国家要求。”在肥东县委副书记、县长路军看来,之所以实行项目预审,是因为“今天的投资方向就是明天的产业方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从最前端把关,将控制前移。”

2010年前4个月,肥东共预审28个招商项目,其中5个因环保、产业层次等问题预审不予通过。而除了招商环节,在产业布局、项目、平台建设等各环节上,肥东县也都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梳理,这其中合肥循环经济园是一个典型。

2007年底,位于肥东的合肥化工园正式更名为合肥循环经济园。名称细微差别带来的却是发展理念的巨大转变。“从更名开始,我们就确定了‘建设一个以大项目为主、科技型、生态型工业园区’的发展理念。”合肥循环经济园管委会主任王华波告诉《决策》。

为此,循环经济园交出了一份“另类”的发展成绩单:先后拒绝了40多个项目的入驻请求,被“拒之门外”的项目意向投资高达20多亿元。但是,目前入园大多是亿元级投资的大项目,协议投资额高达286亿元,其中不乏中盐、马钢等投资超百亿元的大项目。

突破县城思维

新型工业化让肥东“工业立县”主战略更为坚实,而围绕“工业立县”肥东还进行了一系列谋划,其中之一即是新型城市化。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一个地方经济实力的象征。纵观东部强县的崛起过程,无不是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过程,其平均城市化率均在5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70%。与其相比,肥东有不小的差距,但也有巨大发展空间。”采访中,肥东相关干部向《决策》分析道。

同时,合肥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亦为肥东新型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2005年至2008年,合肥的城市化率就由55.8%提高到64.2%,这对肥东的城市化影响与带动不可估量。”相关专家告诉《决策》。而作为合肥“141城市空间布局发展战略”中的东部组团,肥东亦需要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以适应合肥的发展。

为此,肥东首先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规划并开建了合肥东部新城。根据规划,肥东将坚持组团布局、错位发展,力争通过5年努力,建成融店埠镇、撮镇、东部新市镇、肥东经济开发区为一体,面积达40平方公里,人口35万的新城区,使之成为合肥现代化大城市的副中心。

“既然是合肥现代化大城市的副中心,首先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突破‘县城思维’,按照大城市的标准来建设,从规划和建设的理念上进行转变,融入合肥、对接合肥,而不是仍旧按县城的模式,简单地铺摊子。”杨宏星告诉《决策》。

这种对接最直接的体现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目前我们正在着手修编东部组团的整体规划。与以往规划修编相比,此次最大的特点就是基础设施统筹,特别是与合肥对接上,全面对接。”肥东县规划局相关人员告诉《决策》。

对此,一个典型的注脚是合马路龙塘至巢湖段改建工程。5月25日,合马路龙塘至巢湖段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举行。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次改造将全部按照城市I级道路建设,与合肥对接,将路基拓宽至60米,建双向8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等到明后年,除合马路之外,肥东还将有四条类似标准的主干道直达合肥,加速与合肥融合、对接。

同时,2008年以来,肥东还多方面提升县城功能。在当年,肥东就启动了县城最大的旧城改造工程,除了拆除老建筑、修路,还在老城区以步行街形式打造现代商业区,并以数幢高层建筑为地标,打造商业、金融、文化交流中心。在今年,肥东还将投资10亿元用于县城大建设,续建6项重点工程,新建5条道路、一座10万吨自来水厂,在县城道路首次安装太阳能路灯。

打造“肥东模式”

伴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推进,伴随着资金技术的引入,肥东农业产业化亦异军突起,创造了农业产业化的“肥东模式”。

“肥东人均耕地也就1亩多,如果继续走传统农业道路,收益肯定不高,只能走现代农业之路。而现代农业之路又应该如何走呢?对于肥东而言,最主要的是发挥城郊县的优势,依托合肥城市消费等升级,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杨宏星向《决策》梳理肥东农业产业化的思路。

在他看来,农业产业化与“工业立县”并非对立面。“工业立县”不仅不是对农业的否定,更是对农业的深化,是要以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按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发展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其中,肥东经济开发区的食品加工园是这一思路的集中体现。

肥东过去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早在2003年,肥东经济开发区就有意识地将农业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通过产业招商和企业集聚,打造农副产品加工业“高地”。“2007年之后,农副产品龙头企业开始大量落户开发区,并从最初的饲料企业集聚延伸至食品加工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效应明显。”肥东经济开发区的同志告诉《决策》。

与此同时,为了加快产业集聚,形成规模和积聚效应,不断延伸产业链,肥东开始在经济开发区内,投资15亿元,规划一个约2平方公里的食品工业园。“在一个标准的工业区划出如此大一块面积,作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区,这是很少见的。”肥东县农业部门负责人告诉《决策》。

截至2009年底,食品工业园入园企业达45家,其中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家、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形成了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饲料生产加工业集群和农副特产品交易市场和物流基地等三个农业产业化特色集群。

“显然,一条以新希望、和诚、雨润、燕之坊、华之佳、徽商城为龙头的集饲料生产、农产品深加工、冷藏储运、市场销售为一体的集约集聚、扎堆发展的产业链在肥东已经形成。这是‘肥东模式’的本质所在。”相关专家分析说。

2009年11月,肥东经济开发区食品工业园被安徽省政府授予“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同时,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第二批“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这是合肥农产品加工业唯一获此殊荣的园区。

目前,肥东正在以此为基础,申报安徽省与农业部合作共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如果申报成功,肥东农业产业化将再向前迈一步。

“不离开肥东过城市生活”

纵观整个肥东县域的发展,无疑是以新型城市化为引领的新型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协同推进的过程。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这三者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拉动着肥东县域发展提速。

2010年,肥东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以上,规模工业产值增长25%以上。而根据正在编制的“十二五”规划,今后几年,肥东发展的标杆将在此基数上再次拉升。肥东强劲的后发优势已然呈现。

不过这并不是肥东追求的全部。“肥东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肥东的发展归根到底是要让百万肥东人不离开肥东就过上城市的生活。这样的发展才能有意义,这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杨宏星告诉《决策》。

这是一个更大的发展愿景,也是一种更高发展的理念。显然,肥东追求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局部的、表面的量变,而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式的质变,是对一种更高发展路径、发展境界的探索和追求。

为此,肥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群众利益,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新农保”的全面启动。

为彻底解决全县近百万农民的养老问题,2009年肥东超前谋划、积极争取与探索,启动实施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在成为“新农保”首批试点县之后,肥东快速、全面推开此项工作,当年即有约15.3万60岁以上农村老年居民每人每月领取到了60元的基础养老金。“新农保”的实施标志着肥东农民养老由土地和家庭养老转向制度养老,让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为此,肥东每年需要支出财政约4000万元。

与此同时,肥东还稳步实施各项民生工程。仅2009年一年,肥东就累计投入6亿多元,提标扩面,精心实施32项民生工程。其中包括顺利完成农村低保扩面提标任务,农村五保供养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就业问题有效解决,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全覆盖。

展望未来,一个合肥东部经济的新高地、一个更加美好的新肥东已跃然而出!

猜你喜欢

合肥工业化城市化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生态合肥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