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方向和强度测度
2010-01-11韩增林
关 欣 韩增林
沈阳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方向和强度测度
关 欣 韩增林
城市引力和城市流分别可以测度城市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和经济流量。本文借助引力及城市流模型揭示了沈阳经济区内部联系方向和强度,对两市距离的设定、部门选取做了有益探索。结果表明,沈阳对外服务能力最强,单极发展明显。辽阳和营口虽然拥有较小的城市规模,但服务能力较高。城市流总体呈东北—分布西南,并从营口出海。从城市流结构看,沈阳和鞍山表现为城市综合实力对城市流影响更突出,其余城市则表现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更突出。鞍山与辽阳、沈抚和沈铁间城市流为本区最大。但沈阳金融部门对外服务能力差。抚顺、铁岭为本区水、电和煤气供给区。并针对结果,提出了沈阳经济区内部城市整合及产业互补对策。
引力模型;城市流强度;沈阳经济区
一、引言
城市体系是相互作用的城、镇集合体,空间相互作用是先于城市体系而存在的地理概念:没有相互作用就没有城市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空间网络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是相互作用。在沈阳经济区、成——渝经济带、海峡西岸城市群等概念提出后,城市间的联系、往来的加深与加剧也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给地理工作者提出了怎么样度量或监测城市体系内部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以及如何统筹兼顾,制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决策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心性研究、城市间引力研究以及城市流研究成为量测城市间经济联系研究的主要方向。顾朝林采用市区非农业人口表示城市质量,苗长虹采用非农业人口与产值乘积的开方表示城市质量,并利用引力模型估算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程度。在城市联系量方面,苗长虹等利用区位熵对全国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做了研究。陈才等选择第三产业中多数部门对辽中南城市群城市流进行了计算,并对影响城市流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的大小也反映出城市之间经济流的频繁程度。说明经济联系强度是包含方向与量的概念。但单独研究方向或强度的多,二者结合的研究少。这样也就不能准确表达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且城市流研究中,多数文章考虑几个外向性明显的服务部门,亦有学者选取二、三产业部门的进行研究。而对于个别专业化特征较明显的经济区,如沈阳经济区,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地位突出,去除制造业等显然会大大消弱本区主要辐射部门的城市流。鉴于此,本文通过引力模型求得中心城市沈阳与其它各城市联系紧密程度,并对城市间距离进行了修正,以趋准确衡量各市之间交通发展差异造成的城市经济联系紧密度差异。通过区域内各城市部分部门在岗职工人数及人均工资等指标,计算出城市流强度后,辅之以城市联系隶属度造成分配差异,旨在揭示沈阳经济区八个地级市之间经济联系方向和强度,并依据城市流分配情况对经济区发展做出评估。给政府决策以辅助和验证,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内城市整合提出建议。
二、经济区概况
我国的城市经济区是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相互协作、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地域综合体。沈阳经济区地处辽宁中部,北临内蒙古,东接吉林,南濒渤海,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和铁岭共八个地级市。城市间合纵连横的愿望由来已久。这里有我国著名的“装备部”沈阳、“钢都”鞍山、“煤都”抚顺、“化纤之城”辽阳。截止到2008年末,生产总值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65.2%和55.6%。可见,此区域的发展对于推动辽宁经济发展乃至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都显得意义重大。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引力模型重构
本文应用较为成熟的引力模型,此模型结果多用来量测体系内部各城市联系趋势的相互比较,旨在对沈阳经济区内部各城市间经济联系趋势进行测度,用以表示经济联系方向。其表达式如下:
(二)城市流的内涵及计算
1.城市流强度内涵
一个城市全部经济活动按服务对象来分,可分为基本和非基本部分,基本部分是为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是一个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流强度是指在城市间的联系中,城市外向功能集聚与辐射所产生的聚射能量及城市之间与城乡之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故通过对沈阳经济区内各市城市流强度,即经济联系强度量化值的分析可确定本区的辐射中心,以及各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强弱。
2.城市流强度算法
通常,城市是否具有外向性功能量取决于部门从业人员的区位熵。这里选择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数,此指标能能较好反映城市某行业发展现状。i城市部门j从业人员区位熵定义为:
式中,Gij为i城市j部门在岗职工数;Gi为i城市在岗职工数;Gj为区内j部门在岗职工数;为区内在岗职工数。m为区域内城市数量,n为部门数。若 Lqij≤1,则i城市j部门不存在外向功能;若Lqij>1,则i城市j部门存在着外向功能,即j部门在i城市中相对于城市所在区域具有专业化职能,可以为城市外区域提供服务。Ei为i城市外向型功能量总和,i城市n个部门总的外向型功能量Eij为:
i城市功能效率Ni用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表示,即
由于城市的单个行业的国民生产总值较难获取,而某城市某行业工资总额与此行业国民生产总值有密切的对应关系[8]。所以有
GDPij为i城市j部门国民生产总值,GDPi为i城市除农林牧渔以外的的国民生产总值,Sij为i城市j行业在岗职工工资总额,Si为i城市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i城市城市流强度Fi为:
1.3.1 树舌灵芝多糖的提取。取清洗过后的树舌灵芝子实体放至烘箱,50 ℃烘干至恒重,粉碎过40目筛,制得树舌灵芝干粉。精密称取树舌干粉3.0 g,用80%乙醇浸泡24 h,乙醇用量刚好没过料面即可,抽滤,80%乙醇洗脱滤渣至滤液澄清,自然晾干。按试验方案所需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进行提取,抽滤,离心,浓缩至固定体积,所得溶液即为树舌灵芝粗多糖提取液。
Ki为i城市外向型功能量占其总功能量的的比值,称之为城市流倾向度。
(三)指标选取及计算
各城市除农业以外的国民生产总值、非农业人口及城市流计算需要的各地区分行业在岗职工人数及平均工资均来源于《2009年辽宁统计年鉴》。引力模型中的径直距离经《辽宁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网》交通地图的测量得到。为区分各市间由于交通方式上带来的差异,本文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尺度,不考虑低级公路网分布。根据公式(1)可计算出各市之间经济联系紧密程度及隶属度。如表1和2。
由于采矿业专业化职能太强,对城市流结果干扰大,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区位商大多小于1,而行政最小需求量与城市规模不存在相关关系,因此经过反复计算,在城市流计算时舍去这3个部门。据式(2)-(7)可得表3,这里保留负值,意在反映某部门服务能力欠缺状况。
表1 沈阳经济区内各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
表2 区内各城市经济联系隶属度
表3 沈阳经济区各城市分行业城市流强度(亿元)
四、结果分析
(一)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沈阳与各市经济联系强度最大,且远远大于第二位的鞍山。从表2可看出其余各市均以与沈阳之间隶属度最大,表现出沈阳具有强核心地位。主要由于距其他7城市较远且交通发展相对滞后,阜新表现出边缘化特征。从表2可以看出,沈阳与抚顺在经济联系隶属度上最大,也反映沈阳与其联系在区内所有城市中最为紧密的现状,而辽阳与鞍山距离为本区最小,且两市规模也较大,因此经济联系紧密度居次位,可借鉴沈抚同城进行整合发展。
经济联系紧密度除了沈抚、沈鞍、鞍辽之间引力均大于0.6以外,其余各城市间引力均较小,而除了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较小之外,主要原因就是交通运输的局限。如果能对相对薄弱的边缘地区(如阜新),加强与核心区的交通联系,将大大提高城市间联系强度,引力的增大又将促进交通运输条件改善,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二)城市流强度及结构分析
1.城市流强度分析
15个行业城市流总量中,所占比重最大为制造业,建筑业,教育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及批发和零售业,分别为27.0%、15.3%、11.2%、8.2%和7.4%。这也反映出5行业在地区对外服务能力构成中的优势地位。而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金融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和卫生、社会保险和福利业城市流合计为负值,尤以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和建筑业负值最大,也反映出沈阳经济区总体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及建筑业供求不足的现状。
表3中,教育业,除阜新为1.19外,只有沈阳为正值,且大幅领先其它城市;而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沈阳对外服务能力也最强,可见其强大的教育科研优势。而阜新和铁岭制造业外向服务能力较薄弱,其余城市均为正值,鞍山最大,显示出其强大的制造业发展优势,在区域联系中作用突出。营口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对外服务功能较明显,而沈阳服务能力较小,交通中心地位受到冲击。建筑业方面,鞍山、辽阳表现出较好的外向功能。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没有明显中心,考虑到从业人数,沈阳和营口均具有建成此行业中心的潜力。制造业上,鞍山表现出强中心地位,其主要原因是鞍钢等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强大生产供给能力。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方面,抚顺、铁岭值较大,而这也符合抚顺的“辽东水库”之称,而工矿企业数目和产量的缩减成为两市耗电量减小的重要原因。据此,应巩固二者为沈阳及周边城市提供水、电和煤气的能力,提高效率,使之成为沈阳经济区的“水源地”、“电厂”及煤气的供应地。
沈抚联系中,除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险和福利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外,其余各行业均表现出正负关系,即某种程度上的互补。鞍山和辽阳在对外服务能力方面,除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为一负一正,其余个行业均为正负一致,说明两市外向型部门基本趋同,不利于同城化整合,没有形成较好的产业互补。
2.城市流强度结构分析
所谓城市流强度结构是指构成城市流强度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对数量比例关系。由式(8)可知城市流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GDP与代表城市综合服务能力的城市流倾向度K值的大小。
GDPi表示i城市15个行业的生产总值。由上式可得图1:
图1 城市流强度结构图
图1中显示,只有沈阳和鞍山是Kt<GDPt,可见,综合实力对两市城市流贡献较大,虽二者外向型功能量最大,但城市流倾向度却较低,考虑到城市流的计算方法,主要原因为就业人口众多,自身需求量大,所以对外服务特征相对弱化。阜新、铁岭等市的Kt>GDPt,即表现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交综合实力对城市流影响更大,则是由于自身需求量不大,且就业规模较小,所以表现出相对大的外部服务特征。
(三)综合分析
通过对比引力模型,城市流强度不再是反应单一量化指标,而是具有方向性的。表2中隶属度与表3城市流强度值结合可以量测出城市间城市流的分配情况。解决了单独量测经济联系方向和强度的不足,亦可针对部门分析两地城市流的构成,更准确的度量了城市间经济联系。如表4和图2,点状对象表示当城市流强度,线状对象表示两市间城市流和。为便于突出重点,省略小于6亿的城市流。
表4 各市间城市流合计(亿元)
可以看出,沈阳拥有最高城市流强度,同时为本区内辐射中心,单极化效应明显。低城市流强度城市为阜新、抚顺、本溪、铁岭。抚顺、铁岭和阜新三城市共同特点为工矿业城市,在先前行业选取中,考虑到本区中资源性城市占比重大,考虑采矿业的城市流,则铁岭总城市流最大,阜新、本溪和抚顺其次,显然不符合事实,因此舍去。而在四城市流贡献率中,采矿业贡献率均在超过50%,铁岭、阜新甚至超过90%,这也反映出四城市产业结构单一,长期依靠资源开采作为主要外部经济来源的事实。
如表4和图2,虽然辽阳经济规模并不大,但考虑到城市对外服务能力,鞍辽之间的城市流合计仅次于沈抚。可见,城市经济联系要综合考虑近距离、较大的城市规模,以及较高的城市流。
考虑到部门城市流强度,营口与各市经济联系主要发生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而其与抚顺、本溪等内陆城市城市流合计并不大。原因在于,整个经济区并非像上海、珠三角一样具有典型沿海经济区特征,对港口利用充分,经济核心也多在港口。故营口还不具备区域辐射次级中心地位,对营口港口利用不足,这也制约了充分利用沿海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需加大力度调整,充分发挥营口港作为货物集散、外向型部门集聚地的作用。
分布线密集处在沈抚、辽及鞍辽交接处,这也佐证了沈抚同城化的第一要地为两市接壤的浑河北岸棋盘上、高湾地区和浑河南岸汪家、李石地区。经济区中部为城市联系的核心区,城市流密集,说明经济联系重心在此处。城市流向主要呈东北—西南走向,即从东北部铁岭到出海口营口,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沈阳经济区向区外提供服务的方向和物流通道。
图2 各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分布图
五、结论与讨论
通过计算和分析,综上所述,针对本区未来发展,特提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今后应加大发挥沈阳或营口作为区域金融中心作用,为周边城市提供金融服务。
2.沈阳作为区域科教中心地位明显。可为其它城市提供专业化的、优秀的人才资源。
3.鞍山、辽阳产业优势产业趋同,不利于城市整合及互补。较其有利的经济联系趋势或条件,对外服务能力趋同成了限制两市整合发展的瓶颈,政府及相关单位应该提高认识,在尽量发挥各自优势的前提下,提高对沈阳经济区甚至区外的服务能力。可依据行业城市流强度,对两市在各自发展定位进行规划。由于辽阳在经济联系和服务能力方面均仅次于沈、鞍,故其发展成为区域次级中心潜力巨大。应充分发挥辽阳石化等产业优势,加强教育、科研、医疗和批发零售等行业建设,以便配合城市整体发展。
4.抚顺、本溪和铁岭等对沈阳依赖程度较高。应该加强以上城市对除沈阳以外城市的联系,努力做到城市联系的均衡长远发展,避免产生在危机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恶性联动。即保持紧密联系基础上,又要发展多向的城市联系。应大力扶持抚顺和铁岭作为水源涵养地及电力、煤气供应地的发展。
5.就阜新边缘地位,应加强改善其交通运输状况,以及转变其依赖矿业开采等资源型生产加工业的产业结构。积极参与到全区内部交流中来。
6.城市流和城市间紧密程度分别在总量和方向上影响城市经济联系。若要增大紧密程度,则要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及城市整体经济规模。而若要增大城市流强度,提高城市在区域内的辐射能力,除努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产值提高以外,合理的就业规模也很重要。
本文利用区位熵和引力模型解释了城市间经济联系,但是某部门产值很难获取,城市功能效率只能推算得到,且未考虑行业不同的差异。在综合分析中,难以度量城市接受城市流能力强弱,在今后研究中将着力进行改进。
[1]陈彦光,刘继生.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谱分析——引力模型的理论证明、函数推广及应用实例[J].地理研究,2002,21(6):742 ~751.
[2]顾朝林,庞海峰.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J],地理研究,2008,27(1):1~12.
[3]苗长虹,王海江.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系[J].地理研究,2006,25(2):222 ~232.
[4]王海江,苗长虹.我国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空间格局[J].地理研究,2009,28(4):957 ~967.
[5]姜博,修春亮,陈才.辽中南城市群城市流分析与模型阐释[J].经济地理,2008,28(5):853 ~861.
[6]罗守贵,金芙蓉,黄融.上海都市圈城市间经济流测度[J].经济地理,2010,30(1):80 ~85.
[7]张虹鸥,叶玉瑶,罗晓云,叶树宁.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6):53~56.
[8]雷菁,郑林,陈晨.利用城市流强度划分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J].城市问题,2006.1:11 ~15.
[9]王海江,苗长虹.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量化解析——以山东半岛、中原和关中三城市群为例[J].人文地理,2008,4:51 ~57.
[10]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商务印书馆,1995.
[11]王铮.理论经济地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2.
[12]刘继生,陈彦光.分形城市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和应用方法——关于城市体系空间作用的引力理论探讨[J].地理科学,2000,20(6):528 ~533.
[13]孟德友,陆玉麒.江苏省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5):697 ~704.
[14]周一星,张莉,武悦.城市中心性与我国城市中心性的等级体系[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4):1~5.
[15]梁启东,梁洪杰.沈抚同城化战略研究[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关欣(1986-),男,汉族,河北景县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GIS应用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