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毕生革命、毕生治学
2010-01-12王秉默
文/王秉默
孙中山毕生革命、毕生治学
文/王秉默
图1,孙中山在读书。
读历史照片,一要看注释,二要看时代背景。这是有关孙中山的三张照片,图1是孙中山在读书;图2(见53页上)是坐落在上海香山路的孙中山寓所中书房的照片。图3(见53页下)是孙中山的部分藏书及书签。对这三张照片,最好的注释是孙中山、宋庆龄自己的话。孙中山说: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宋庆龄说: “我的丈夫有许多书,他的室内四壁挂满了各种地图。每晚,他最喜爱的事,是铺开巨幅中国山水、运河图,弯腰勾出渠道、港口、铁路等等,而我给他管马克思、恩格斯,还有著名科学家和汉道科·埃利斯、危普顿、华克莱等写的书,那是我当学徒的日子。”这照片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初,中华民族遭遇深重危机,孙中山带领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开展革命斗争的艰难岁月。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孙中山少年时在檀香山求学,檀香山图书馆是他最喜欢的地方;孙中山青年时在香港学医,学校图书馆是他最喜爱的地方。在图书馆,他阅读了 《法国革命史》、《进化论》、《华盛顿传》、《林肯传》等风靡欧美的书籍。书开阔了孙中山的眼界,增长了孙中山的智识,坚定了孙中山以民主革命振兴中华的信念。
孙中山革命生涯开始后,对知识更是如饥似渴、对书更是形影不离。他认为: “革命党要有高深的学问,有了高深的学问才能担负艰巨的革命任务。”伦敦蒙难脱险后,孙中山衣食无着。朋友们给他凑了些钱以解无米之炊。然而几天后,朋友发现孙中山的衣食毫无改善,却新添了《民约论》、《富兰克林自传》和拜伦的诗集等书籍。在伦敦的9个月中,他大部时间是在大英图书馆里度过的。清政府曾策划绑架和暗杀孙中山,雇司赖特侦探社侦探暗中监视孙中山的行动。侦探在报告中说,孙中山自早至晚都在图书馆阅读,到了吃饭的时间也不离去,总是以几片面包就着冷水充饥。孙中山在大英图书馆,不仅读了卢梭、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人的著作,而且对法国、英国、瑞士和美国等国家的政体、国体和政治原理作了认真的分析,对马克思的 《资本论》也进行了仔细的研究。
图2,上海香山路孙中山寓所中的书房。
1911年10月,孙中山在美国得悉武昌起义胜利,立即打点行装辗转回国,在匆忙中一切物品从简,可是欧美最新出版的《社会主义概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行》、《社会主义发达史》等书却都随身携带。
革命的路途艰难曲折。在革命遭遇重大挫折的时候,孙中山表现出革命领袖的非凡气度:许多人心灰意懒,以下棋、浏览诗词小说消磨时光,孙中山却专取深奥的学术理论著作研读,从容镇静,一如平时;许多人痛苦绝望,孙中山却认为,从长远或总体上说,革命只有进步没有退步,只有成功无所谓失败,因而泰然处之。1913年8月,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当时他囊中如洗,不名一文,仍带着心爱的书籍。在东京,日本政府逼他离境,袁世凯派杀手跟踪,在如此穷困险恶的处境下,孙中山仍旧随遇而安,无论在哪落脚,行装一放,便开始读书。
图3,孙中山的藏书及为自己书房藏书所写的部分书签。
孙中山主张:“用其学问为平民谋幸福,为国家图富强”,“求学方针乃期为全国人民负责任”。有人问孙中山:“先生平日所治甚博,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工程、自然科学的专著,都嗜读不倦,毕竟先生以何者为专攻?’孙中山说:“我无所谓专攻,我所攻者乃革命之学问,凡一切学术有可以助我革命之知识及能力者,我皆用以为研究的资料,以组成我的革命学。” 吴稚晖说:“孙中山于古今中外有用之书,可称无书不读。什么十三经、二十四史,什么 《民约论》、 《资本论》,只要有关政术治道、有益民生国计的书,一有空隙,就马上把卷展玩,心就领,神就会”。1918年革命再次遭受挫折后,孙中山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探讨中华民族走出困境、走向振兴的道路和方法,辞去大元帅职务,到上海闭门读书著书。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十个字是孙中山为国立广东大学 (中山大学)题写的校训,也是孙中山自己的座右铭。孙中山对同盟会员邹鲁说:“一般人读书不认真还不要紧,我们革命党人却千万不可不认真,因为一般人读书,或是为个人的前途,或是为一家的生活,他读书不认真,成败得失,只他个人或其一家。革命党人则不然,一身负国家社会之重责,如果自己读书不认真,事情做错一点,就不但害了我们的党,连整个国家、社会也被害了。” “作为革命党人,切记革命的基础建筑在高深的学问上。倘无真知灼见,怎么陶铸出思精体大的主义,倘无真才实学,怎能勾画出规模宏大的 《建国方略》,倘无深厚的学养,怎能领导党人使之心悦诚服而共襄革命大业?”为了构思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建设方略,孙中山参考的英文书籍光是经济方面的就有240多种,如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凯恩斯《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与方法》等许多西方经济学家的著作。此外,还有工业、城市规划、水陆交通方面的;中国河流航道、港口等方面的许多书籍、资料和地图。孙中山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完成了由 《孙文学说》、 《实业计划》和 《民权初步》三篇文章组成的宏伟蓝图——《建国方略》的著述。
1922年6月,陈炯明叛乱,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在卫士的保护下匆忙登上永丰舰。时值南国酷暑,孙中山穿着夏布长衫,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军舰的甲板晒得似烙铁,船舱内闷热如蒸笼,人们终日大汗琳漓。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孙中山每天在商议平叛、接待来访、起草函电指示各地革命力量讨伐陈炯明之余,一如平日,静心读书。卫士马湘回忆说,永丰舰驶向白鹅潭时遭到叛军炮击,舰身数处被炮火击中,多名士兵伤亡。危急中,孙中山坚定地站在甲板上指挥。官兵们为了孙中山的安全,连劝带架把他送到舱房里。当舰队冲过炮台,炮声渐稀、硝烟未尽时,发现孙中山已经端坐在那里看 《拿破仑传》了。
1924年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北上。为了在北京大学宣讲民生主义,他特地携带很多参考书,途经日本时,又购买一批新书。孙中山到天津时已经病倒,到北京后就一病不起。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严重的疾病折磨着孙中山、严酷的形势困扰着孙中山,而孙中山在枕上仍读书、批阅文件不辍。
孙中山是世纪伟人,生前留下了上千张照片,可以说每张照片都有精彩的故事,然而这两张平实的照片讲述的故事最厚重、最隽永、最能启迪人的心智。孙中山手不释卷地读书、研书,铸就了他的思想理论,成就了他的革命事业。孙中山逝世时,邵力子写的挽联是 “毕生革命,毕生治学,倘把革命和治学看成两件事,便非吾党精神”。
民革中央宣传部/责编 刘则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