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8年我国核心期刊健美操理论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2010-01-11李亚辉倪旭芬
李亚辉, 倪旭芬
(浙江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美操运动传入我国并得以迅速地发展和广泛传播.国内各个省市健身俱乐部的不断成立与规模的扩大,社会群众健身呼声的普遍增高,高校开展的健美操课程在学生中特有的冲击力,以及我国竞技健美操取得的优异成绩,充分显示了健美操运动的魅力所在.但技术的进步需要更有力的理论研究的支持,这就对我国健美操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通过对我国核心期刊及期刊网上发表的关于健美操的理论研究论文的分析,概括和反映出我国现阶段健美操理论研究的现状,为下阶段健美操的理论研究及技术训练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5-2008 年发表在我国13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上有关健美操理论研究的论文.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对我国2005-2008年发表在体育类核心期刊上的健美操理论研究论文进行收集整理,共得137篇(下面简称137篇论文).
1.2.2 分析归纳法
对137篇发表在核心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参考全国体育科学报告会论文的分类方式,以及各核心期刊的分类方式(即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社会学等)进行归纳分析.
1.2.3 数理统计法
对137篇发表在核心学术期刊上的文献资料按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者年龄、职称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137篇论文的年分布和来源期刊
将2005-2008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关于健美操的文献进行整理,发现发表的文章数量在逐渐下降,从2005年的40篇到2008年的21篇,具体见表1.
表1 137篇论文的年分布
从2006年中国国家队在健美操世界锦标赛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到2007年,我国有关健美操的研究处于一种平稳状态,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健美操研究论文数量没有增加;到2008年由于奥运会的举办,大部分的研究围绕奥运会比赛项目,有关健美操的理论研究略微减少,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技术的进步需要理论的支持,我国的健美操是否可以保持在世界强国之列,理论研究仍然是一个关键因素.
通过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可以发现发表在各个体育学院学报上的论文占了总发表量的绝大部分(见表2),这有利于各高校健美操运动理论研究的提高,而《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体育与科学》等专业权威体育期刊上发表量只占了总发表量的一小部分.
健美操研究论文的发表情况,从侧面反映出现阶段我国健美操的发展在校园里受到重视的程度要远远大于社会.作为一项运动,健美操事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在校教师及学生的研究,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重视.
表2 137篇论文的来源期刊
2.2 137篇论文的课题析出情况
将核心期刊上有关健美操的理论研究从各级各类申报的课题与非课题析出的论文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137篇论文中,非课题研究发表的论文121篇,占研究总量的88.3%;各级各类申报的课题研究论文只有16篇,占发表总量的11.7%.
由于我国体育战略确立以奥运项目为重点,有限的体育经费都集中投入到发展奥运重点项目中,非奥运项目在基础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所需资金更为短缺;再有,现阶段我国群众体育消费水平较低,难以承受超出自身经济收入的体育消费.第7届全国运动会后,第8届全国运动会取消了除武术以外的所有非奥运项目,各省市为节约经费、保证全运会项目,纷纷取消了有关非奥运项目专业队,一些新兴非奥运项目也均归属体育总会管理,完全归属民间业余性质.在此情况下,国内研究者的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奥运会比赛项目上,申报的课题也多与奥运会比赛项目有关,以致我国健美操的理论研究大多集中在非课题类的研究上,并没有将其作为难关去攻克.因此,要使健美操运动能够快速发展,必须加大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加强团队合作,提高科研水平.
2. 3 137篇论文的作者情况
对137篇论文的第一作者的年龄进行整理划分,各年龄段的分布见表3.由表3可看出,我国健美操的理论研究者年龄大都在35~45岁,这部分研究者从工作实践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他们的研究结果大多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对137篇论文作者的职业进行统计后发现,这些作者大部分是高校的教师,具体见表4.他们不仅具有一定的健美操技术及理论知识,并且在教授学生的同时不断获得健美操的最新信息.其次,随着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制定,获得科研分以便上岗或晋升职称等因素,使得他们的研究内容占据了我国健美操理论研究的大部分.这部分人员不仅能够更快地了解健美操运动的前沿信息,不断了解世界健美操运动的发展情况,同时他们也是健美操运动的实践者,能够更加切合实际地结合自身的工作去分析和研究健美操运动,他们的研究是我国健美操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专职教练员、从事社会健身健美操事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他们的职业,使得他们把重点放在了技术的指导上,以致他们的理论研究过少.
表3 137篇论文第一作者的年龄情况
表4 137篇论文第一作者的职称情况
作为非奥运比赛项目,健美操运动的理论研究与奥运比赛项目相比,在经费不足的前提下研究者的研究项目缺乏社会的认可.奥运会项目的研究成果可以借助奥运会这一平台被大众认可,而作为非奥运比赛项目的健美操运动,虽然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大型比赛,但被社会关注的程度远不及奥运会,这影响了专业从事健美操事业人员的积极性.国外健美操运动虽然也受到奥运项目的影响,但从事健美操运动的运动员、教练员都能从精神上得到满足,没有太多被社会冷落.
2.4 137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分布情况
将137篇论文进行整理分类后发现,其研究内容、涉足领域等主要表现在11个方面,具体见表5.
健美操运动具有自身固有的本质,但又是在不断地借鉴和吸收各种新的元素中发展自我的.在我国健美操的理论研究体系中,单一研究健美操的占大部分,而对于边缘学科的联系和借鉴的研究过少(见表5).如健美操与美术、美学联系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服装与舞台的颜色搭配,好的色彩搭配为比赛提供一个好的基础.创新是健美操发展的重点,对于其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将不断为健美操注入新的元素,保证其始终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经过整理发现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健美操论文几乎没有涉及国外的文献资料,而健美操作为由国外传入国内的体育运动,恰恰需要研究者更多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及理论研究.在健美操运动技术发展的同时,理论研究的支撑也显得更加重要,而研究者的理论研究水平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健美操运动在我国的发展.
表5 137篇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布情况
从表5可知,我国健美操理论研究的内容、范围在不同研究方向及同一研究方向内部还处于不平衡状态.如同是对竞技健美操的研究,对于规则变化这种客观的外在原因研究比较多,而对于自身各方面素质及能力要求的提高方法等主观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学校健美操发展与教学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明显地多于社会健美操开展状况及发展的研究.社会体育的科学化是提高体育健身活动质量的关键,只有提高体育活动的科学性和多样性,才能使参加体育运动的群众能有效地锻炼身体,促进体质的增强[1].在国内社会和谐发展的影响下,健美操的理论研究应拓展思维,不断创新,做到全面、完善地发展.
竞技健美操各种难度动作的完成与运动生物力学联系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帮助运动员更快、更精确地掌握和完成动作,提高训练效率;运动生物力学是任何运动存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运动生物力学贯穿在每个健美操的技术动作中[2].这方面的研究在稳定的情况下需更加精准,以使健美操的技术动作能够更合理地完成.
近几年来核心期刊上没有发表对健美操运动员的选材与场地器材的研究论文.科学选材和育才对于我国健美操运动尤其是竞技健美操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加强健美操运动场地器材设备的研制和创新,对提高我国健美操运动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3].我国的营业性健身房起步较晚,合理有效地管理好健身房对于健美操运动还处于发展中的我国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营业性健身房的发展可以直接地推动我国群众健美操运动的开展.在运动员选材、场地器材及管理体制的研究上有待于深化,力度有待于加强.
由表5可以看出,我国健美操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健美操的教学与竞技健美操的研究上.作为一项时尚及具有青春活跃性的有氧健身运动,健美操运动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受到欢迎,也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受到女学生的青睐.另外,作为一项潮流运动,健美操运动又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而从事健美操事业的人员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的健美操爱好者,故学校健美操的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由于这种需要的出现,健美操的教学研究在近几年的健美操理论研究中一直被研究者重视.而作为一项运动项目,竞技类的比赛是其必不可少的部分,健美操运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有一定规模的赛事.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健美操运动的国际性比赛,间接地反映着一个国家是否走在国际的前沿,赛事的需要刺激着国内研究者对该项目竞技方面的研究.因而,对于竞技健美操的各方面研究,近几年也一直占据我国健美操理论研究的很大部分.由于我国健美操运动起步比较晚,健美操的研究体系还不完善,对于健美操教学与竞技健美操的研究的重视造成健美操其他方面的研究偏少,研究还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近年来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健美操理论研究文章数量与一般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相比在逐渐下降.2008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健美操理论研究文章与前几年相比数量上明显偏少.
2) 发表在各个体育学院学报上的论文占了总发表量的绝大部分,《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体育与科学》等专业的权威的体育期刊上的发表较少.
3) 健美操理论研究者多为35岁以上具有副教授或讲师职称的在校教师,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处在一个不平衡的状态,各级各类申报的课题研究偏少.
4) 在研究健美操固有特色的同时,缺少与其他边缘及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对外文文献资料的引用太少,对于运动员选材与场地器材、管理机制等的研究比较匮乏.
3.2 建议
1) 研究人员在关注竞技健美操各方面研究及学校健美操发展研究的同时,要扩展研究范围、开拓研究思路,把握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的宗旨,为提高社会大众对健美操的认识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
2) 目前我国35岁以下的健美操从业人员是学校健美操教学、社会健身指导员以及教练员队伍的主力军,他们的理论研究有待于提高与重视.
3) 竞技健美操教练员及从事健美操事业的健身指导员等专业人员应发挥自身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开展多学科、多领域合作的综合性科研活动,为健美操教学与训练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我国健美操运动的发展.
4) 技术的不断创新给科研工作者带来新的挑战,提出新的要求.在研究健美操的同时,研究的领域应扩大化,多做交叉与边缘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将我国其他科研领域的科研优势引用到健美操科研中来,以满足健美操运动不断创新的特点,使我国的健美操运动更快更新发展.建立一个科学的、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健美操理论研究体系.同时国家应加大对健美操科研经费的投入,研究者应加大各级各类健美操科研项目的申报.更多地引用国外的文献资料,在运动员选材,场地、器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也需重视.
[1]李晓红.广州健美操指导员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1):125-128.
[2]杨锋.对竞技健美操C组跳与跃类0.9分值难度动作的运动学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3):85-89.
[3]董新军.国际健美操2005年新规则变化的主要特点及经济性展望[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2):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