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如何避免大雪封路
2010-01-04
戚 华
中国元旦假期最后一天,听到北京大雪给百姓的交通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的消息:高速路封闭、部分公交停驶、市内打不上出租车、孩子上不了学……笔者想起前年底、去年初的温哥华大雪来。那次大雪让温哥华的主要大街交通一度中断,市政当局因此广受责难。
加拿大是一个多雪的国度,在对付雪灾方面经验丰富、装备精良。饶是如此,碰上特别大的暴风雪,东部安大略、魁北克等省,仍有可能出现交通中断、大雪封门,甚至停电停水等严重问题。温哥华地处温暖的加拿大西海岸,平素雪灾发生的概率极小,面对猝然袭来的大风雪手足无措,就更不足奇了。
尽管如此,加拿大是一个强调“行政服务型社会”的国家。曾有人直观地指出,如果多伦多皮尔逊机场和几条最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中断服务超过4小时,交通部长就很可能遭到弹劾。在如此压力下,当局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应对。在温哥华,有关方面在去年雪灾过后进行了总结,认为预案不够、准备不足,认为温哥华不会像东部那样大雪封门,是导致雪灾后果严重的关键,因此去年早在夏季便开始未雨绸缪。
地处中高纬度的北京市,遭受雪灾的威胁程度大约算是中等:既不像多伦多那样年年遭灾,也不像温哥华那样难得一回。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比不得加拿大的富裕。铲雪车可是个“贵族货”,不但价格高昂,保养运转的开支也相当惊人。虽然说衣食住行是市民的四项必需,但毕竟衣和食更重要一些,北京市在扫雪方面投入不如对吃饭穿衣保障方面的多,原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行”不光是个与人方便的事,其实也关乎衣和食:交通不畅,市民急需的主副食就无法运进,物价就可能飞涨;交通不畅,市民就无法上班,孩子们也不能去上学入托……这些都会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
不仅如此,北京不光是北京市民的北京。它承担着全国政治、文化枢纽的重任。它还是崭新的国际化大都市,担负着国际性信息枢纽、金融中心和外展窗口的职责。因此,尽管中国国力不如发达国家,日子必须宽打紧算,但在诸如清除积雪等城市服务方面,有时还不得不与国际接轨,因为这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所必须做到的。
更何况,清除积雪、保障交通,并非仅有花钱这一条路。去年雪灾过后,温哥华和周边许多城镇的市议会就紧急通过了被俗称“各扫门前雪”的市政附例。以温哥华的附例为例,该附例规定凡遇降雪,除规定可以“豁免”的几个地区外,其他社区的业主须在上午10点前将各自门前的积雪和结冰清除干净,否则将收到2000加元的罚款单。如果市政府认为这些积雪、结冰不得不动用市政资源清除,业主还须支付清洁工的工资。
如果说,像加拿大那样,在城市里配备更多铲雪车,对于北京这样的城市而言力有不逮,那么,像温哥华等城市那样,在市政立法、社区动员、保障预案等方面多下些工夫,把雪灾对交通、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影响降到更低,是可以做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的。北京所拥有的丰富人力资源、完善的社区动员体系,这都是加拿大任何城市所不能比拟的。▲(作者是旅居加拿大的华人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