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2010-01-01孙璐郭旭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10期
关键词:乡村人口乡镇企业黑龙江省

孙璐 郭旭

(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黑龙江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比较复杂,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关系到黑龙江省社会经济总体的发展。目前,省委和省政府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纳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规划之中。地方党委和政府也在逐渐转变观念,树立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资源、财富,不是包袱”的观点,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与市场经济接轨。

1 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1.1 农村劳动力就业特点

黑龙江省3800万人口中,乡村人口1800万,城镇人口占2000万,就业人员合计至2003年底,乡村人口就业896.1万人,占乡村人口总数的49.9%,占总人口数的23.6%,城镇人口就业717.8万人,占城镇人口总数的35.8%,占总人口数的18.9%。从乡村人口的就业情况来看,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为734.8万人,也成为了乡村人口的主要从事行业,占乡村人口就业总数的82%,占总从业人口的45.5%,然而工资却只占了全部工资总数的7.3%,也就是说占总就业人口的45.5%,占乡村从业人口82%的乡村人口工作一年拿到的工资只有全部工资总额的7.3%。这些数据说明了乡村人口的就业率在数字上有所提高,但是根本的收入状况,还是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提高。

1.2 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基数大

当工业革命在欧洲开始时,其农业人口已占劳动力的50%左右,而现代不发达国家发展工业是在农业人口占总劳动力70%~80%的情况下开始的。但是,黑龙江省的乡村人口变化却十分复杂,1952~1960年由71.2%下降到51.4%,1961~1969年又由51.4%上升到64.5%,1970~1978年比较平稳,保持在63%左右,之后开始向城市转移,稳步下降到1999年的45.8%,后又回升到2003年的47.4%,如果仅从数据上看,难以让人理解。

1.3 现代部门的规模小吸收就业能力差

黑龙江省现代部门的规模小吸收就业能力差,这种状况会因出现以下现象而加重:现代部门由于采用节省劳动力的形式,所以导致了减少工作岗位,从而增加劳动力盈余。现代部门的中小规模的生产单位渐渐衰弱,而这类单位是吸收劳动力的重要部分。从我们可以看出,2002年黑龙江省现代部门吸纳就业人数很少,而且低于全国水平。

1.4 劳动力的素质低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明显特点是数量多并且素质低。据统计,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情况如下:初中及以下程度劳动力的比重高达87.8%,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7.4%,小学程度为31.1%,初中程度为49.3%,高中程度为9.7%,中专程度为2.0%,大专及以上程度的比重为0.5%。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遇到的困难

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影响了对劳动力的吸纳。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了劳动力从粮食生产领域向非粮食生产领域的转移的难度加大,同时也抑制了种植业领域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阻碍了劳动力的吸收。农业产业素质低,物资装备落后,资金积累不够,使一些有潜力的生产项目不能进行,同时也排斥了对劳动力的吸纳。

乡镇企业不完善是减缓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近年来,乡镇企业所面临的来自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导致企业效益下滑,减缓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导致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的原因。

农民家庭的贫困,导致劳动力转移能力弱。农村的贫困,导致劳动力转移能力弱,难以做出转移决策,或者想转移但苦于不能实现。健康状况和教育水平低下也降低了劳动力转移能力,加大了转移障碍。

3 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3.1 积极引导农民走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尽管经历了改革后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整体的城镇化进程,并逐渐弥补了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的差距。

3.2 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

黑龙江省农民主要在农业领域就业,而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较少,造成就业结构升级缓慢、整个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结果。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发达地区的农业就业结构会日益合理,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高农业劳动力就业份额。因此,转移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3.3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乡镇企业的增速下降,就业增长也随之下降。当前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扭转以往的“非农”倾向,又能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乡镇企业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吸纳农民就业的重要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3.4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黑龙江省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也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以建立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形成由普通高等院校-高、中等职业学校、高、中等成人教育和农业技能培训等农业科技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因此,从近期看,只有针对劳动力不同的文化水平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才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长远看,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把青少年作为最主要的教育目标。

[1]李实,张平,魏众.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实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李一.城市化: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J].宁夏社会科学,2001,(2).

[3]罗静.城市化农村经济结构的一般变动趋势[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

[4]任保平.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6).

猜你喜欢

乡村人口乡镇企业黑龙江省
后脱贫时代原深度贫困地区乡村人口流动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
——以凉山州同城化区域“一市三县”为例
云南省乡村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特征
合作社的发展要着眼乡村人口及结构变化
浅谈《乡镇企业法》废止的理由
乡镇企业成为全省工业『半壁江山』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英国乡村发展的特点与挑战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