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语境歧义产生的原因
2010-01-01马丹
马丹
(仪征工业学校,江苏 仪征 211400)
在汉语里往往存在这种情况,一个语言片段可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理解,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歧义句。说话除了要有具体的执行人之外,还有另一方面的重要因素,即说话的时间、地点、条件、目的和对象等,我们称其为语境。吕叔湘先生在《歧义类例》一文中,则把语境作为消除歧义的重要手段来看待。
歧义是属于言语范畴的,它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由于使用言语材料时产生的问题而形成歧义。也就是说,歧义多是在交际环境中产生的,所以,歧义应当从交际双方来确定。如果交际双方的思想是统一的,是共同完成交际活动的,就无所谓歧义。但二者有时并不一致,这就产生了种种的语境歧义现象。
对于造成语境歧义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妨从语境歧义可能出现的三种类型来探索一下语境歧义产生的原因,即:一、语义信息补充过量造成歧义;二、语境信息不足造成歧义;三、语义信息错位造成歧义。
1 语义信息补充过量造成歧义
语境具有消除歧义的功能,因而语境具有补充、生成功能,它能在语言表达的字面意义之外生成、补进新的语义。换句话说,就是对同一语言形式,交际双方都可以根据各自的语境赋它字面意义之外的新的语义。如果双方都站在相同的语境上,这新的语义就能为双方所共同拥有,就可以顺利进行;反之,交际就无法顺利进行,就会产生歧义。如:甲:局长点了头,说:“咱们回去吧。”下楼上车回局,在车上局长还说:“这所房子很好,你再仔细检查检查,看有什么该修补的。”(对乙)你听见这句话没有?
乙:听见啦,这句话没别的意思啊!
甲:没别的意思,意思大了!他怎么说的?乙:“……这所房子很好。”
甲:就是说,这所房子他看中了。
乙:你再检查检查。
甲:就是说,这所房子他还有不够满意的地方。
乙:看还有什么该修补的。
甲:就是说,他让我再布置布置。
乙:我可没听出来。
(何迟相声创作集)
这是相声《新局长到来之后》的一个片断,讽刺一个秘书拍新局长的马屁。其实,新局长的话 :“这所房子很好,你再仔细检查检查,看有什么该修补的。”并没有什么歧义,可这个秘书却按照他自己的角度把这句话曲解成“这所房子他看中了,他还有不够满意的地方,让我再布置布置”。这段对话,深刻的揭露了拍马屁奉承者的丑恶灵魂。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如果站在不同的语境里,对话语进行过量的补充,无疑会造成歧义的。
2 语境信息不足造成歧义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语境因素中任一条件的缺失,都可能会造成信息的不足,都会对交际双方产生影响,以至于造成歧义现象。下面对几个重要因素的缺失导致的语境歧义现象进行分析。
第一、上下文语境信息不足造成歧义
在现实生活中,指示代词的使用频率很高,要想确定指代对象,往往要靠上下文语境的制约。否则,指代对象不明或自认为是什么,这都会造成指代对象的歧义。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吕叔湘先生在《歧义类例》中讲的那个笑话,如:
某节日游行前夕,负责筹备游行的一位女同志宣布:“今日游行一律不准穿裤子!”
这句话之所以引起“哄堂大笑”,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这句话的歧义不在说出来的部分,而在没有说出来的部分”。这“没有说出来的部分”,理当是“只准穿裙子”。因为上下文语境信息无法制约造成歧义,引得听者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
第二、背景语境的缺失造成歧义
在言语交际中,说写着常常是在已知背景语境的制约下进行表达的,听读者如果不了解这类背景知识,背景语境就失去制约,从而导致对说写者所表达的语义的歧解。如:
算了,趁早别去找那个麻烦,要么等脱了军装再讲,要么穿上了皮鞋再考虑。
(徐怀中《西线轶事》)
这里的“脱了军装”和“穿上皮鞋”在部队生活背景中具有“复员”和“提干”的语用意义。若听读者不了解这句话的背景,就会使这句话形成语用歧义。
第三、情景语境的缺失造成歧义
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等情景语境为同一语句提供不同的解释而产生歧义。如:
严良进门被棋局吸引了,他边脱衣服边看。
严小青 (没抬头)爸爸,你好!怎么样?
严 良 很惨……
严小青 你指的是什么?是战争还是我的棋局?
严 良 大概,都有……
(燕燕《失落的发明专利》)
这段话的背景是:严良刚刚从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战场上回来,正碰见女儿严小青与战友张世说下象棋。这样的时间和场合使得严小青的问话“怎么样?”没有确定的语义指向,而严良的回答同样也没有定指。这一歧义的安排,使得剧本中隐而未现的战争通过前面的棋局得到了具体而形象的体现。
3 语义信息错位造成歧义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不同的处境和心情为同一语句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理解而产生歧义,以至形成交际双方“各说各的”局面。如:
周朴园 我听人说你现在做了一件很对不起自己的事情。
周萍(惊)什——什么?
周朴园 (走到周萍的面前)你知道你现在做的是对不起你的父亲么?并且——(停)——对不起你的母亲么?
周 萍 (失措)爸爸。
周朴园 (仁慈地)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稍停,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 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
周 萍 (失色)爸!
周朴园 公司的人说你总在跳舞场里鬼混,尤其是这两个月,喝酒、赌钱、整夜地不回家。
周萍哦,(放下心)您说的是——
周朴园 这件事是真的么?(半晌)说实话!
周 萍 真的,爸爸。(红了脸)
(曹禺 《雷雨》)
周萍的“惊”——“失措”——“更惊恐”——“失色”——“放下心”——“红了脸”,是由于他心里所想的和周朴园说的相距甚远,周朴园责问儿子周萍,指的是周萍“在跳舞场里鬼混,尤其是喝酒、赌钱。”但周萍却以为周朴园发现了他与后母繁漪乱伦的丑事,因而惊慌失措,这正是他“做贼心虚”的结果,才导致他对周朴园的话做出了歧解。以至于形成“各说各的”局面。
综上所述,语境产生歧义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本文只是作了肤浅的探讨,我们分析语境歧义产生的原因就是为了更好地驾驭语言,学会那种利用语境使用语言的艺术,创造出最佳的表达效果。
[1]凌德祥.语境与语用歧义[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第 4期.
[2]徐思益.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歧义现象[J].中国语文,1985第5期.
[3]王建华.语境歧义分析[J].中国语文,1987,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