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骆宾王:从诗人到造反派

2009-12-31张召鹏

百家讲坛 2009年24期
关键词:骆宾王武则天

张召鹏

【骆宾王名片】

骆宾王(约638—?),字观光,名宾王,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人。唐初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早年仕途坎坷,后参与徐敬业兵变,事败不知所终。

公元684年,是大唐帝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自年前高宗病逝之后,帝国内部之间的权力争斗日趋白热化。继承皇位的唐中宗李显刚上台不满两个月,武则天便联合裴炎等人,强行将其废黜,贬为庐陵王,另立睿宗李旦。新上任的睿宗仅仅是一个傀儡而已,武则天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实际上掌握了帝国大权,并于684年三月派大将丘神绩将已废太子李贤逼死。正当武则天热火朝天地进行改朝换代的准备工作时,大唐开国元勋、英国公李绩之孙徐敬业却公然打出反武旗号,以匡复庐陵王为号召,率十万之众在扬州大举起事。为了造势,徐敬业拉了一拨文人,其中就有骆宾王。骆宾王主管造反宣传工作,并亲自写了一篇《讨武曌檄》,酣畅淋漓地对武则天进行了猛烈攻击。

对扬州叛乱之事,武则天一点儿也不担心,因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她倒对造反檄文很感兴趣,于是就找来看看。檄文前半部分很快就看完了,武则天摇了摇头,不以为然:那些夸大的叙述,编造得太过拙劣,无非是造谣和陷害而已;那些刻意的谩骂,也不过是玩玩文字技巧,多年来已经听过不少,并没什么新意;那些将自己比作褒姒、吕后、赵飞燕之类的话语,最多是文人的荒唐其辞,无非只是想说自己是“红颜祸水”罢了。然而,她接着看下去,越来越感到檄文气势不凡,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谁托”,尽管感到惶恐不安,但不由得连连称赞,尤其看到结尾之句“请看今日之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时,她更是脱口而出:“奇才!奇才!”武则天忙问檄文作者是谁,得知是骆宾王后,她长叹一声:“如此人才,却流落江湖,这是你们宰相的过失啊!”

这是骆宾王一生中最伟大最辉煌的传奇,它记载着骆宾王的狂狷个性,同样也凸显了一代女皇的非凡气度,这是骆宾王绝对没有想到的。让他更想不到的是,徐敬业口号喊得很大,却没有什么军事头脑,在犯了战略失误之后,十万队伍很快便一败涂地。但无论如何,这都足以让骆宾王骄傲,因为以造反之檄文而赢取百世称颂者,历史上仅此一例而已。

书生造反,十年不成。在《书剑恩仇录》中,金庸先生通过陈家洛的经历,深刻地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小说中,陈家洛虽然武功不错,但本质上还是个文人,若论才气,连乾隆都自叹不如,但他当造反派红花会的头目,不仅把队伍带得一塌糊涂,最后连心爱的女人都赔了进去。从某种程度上讲,骆宾王还不如陈家洛,一来他不会功夫,连自保都难,更别说杀敌了;另外,自己也不是造反的首领,起到的作用也很有限,只能为舆论造势而已。当然,骆宾王一定对造反的后果进行过认真的考虑,但是在对前半生进行简单回顾后,他对自己十分不满意:“初唐四杰”的名号虽然很响,但这些又有什么用?大半辈子的奋斗,写了那么多诗,换来的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意而已。

长期以来,骆宾王背负着中兴门厅、光宗耀祖的压力。他的名字是由其祖父根据《周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一句起的,颇有深意。但骆宾王的童年生活并不如意。十岁时,为官清廉的父亲离世,什么也没有留下,骆家母子连扶柩还乡的盘缠都没有。这种困境,别说是在当时,就算是在现在也都让人觉得难熬。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少年到青年,骆宾王一边奉母至孝,一边刻苦攻读。但是,命运之神并不会时时刻刻都光顾执著的人。尽管骆宾王很用功,但参加科考的人实在太多,竞争也太过激烈,自己没有后台也不懂得送礼,自然是榜上无名。

为了生计,骆宾王投靠了唐太宗李世民之弟、道王李元庆,在其幕府中谋了个不咸不淡的差事。尽管自己很有才气,但是他为人非常低调,也不怎么懂自我推销,所以一干就是三年,生活没有什么大的起色。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李元庆忽然来了兴致,破例准许骆宾王写份自荐书,谈谈自己有哪些能力,允许他随便选择适合发挥才干的职位。这可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好事,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了。可是,本来一心要追求功名的骆宾王,却不知道哪根筋中了邪,偏偏要在这节骨眼上显示自己的气节与道德。

骆宾王的自荐书倒也写了,但写得非常个性:“若乃脂韦其迹,乾没其心;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腼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之为荣乎?”意思是说,王爷你看得起我,让我“自叙所能”,事实上却让我掩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鼓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让我背上了“冒进”、“贪禄”的包袱,一方面这扰乱了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也违背了我的做人原则。在文章最后,他倔强地拒绝了李元庆的好意:“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令。谨状。”

不怕文人有才气,就怕文人有脾气。对于雇员骆宾王的不配合不合作,上司李元庆心里自然不大舒服:你这小子也太有个性了吧,给你机会你不要也就算了,还想着法子讽刺我,这不是把我好心当驴肝肺了吗?李元庆不爽归不爽,对骆宾王的个性倒也不一般见识,没有借故将其赶出王府,但再也不提提拔骆宾王之事。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李元庆去世,骆宾王也不得不下岗了。尽管在王府仅仅是个属员,人微言轻不说,俸禄也少得可怜,但好歹能混饱肚子,可现在没了这份工作,生活立马就没有了保证。

此时的骆宾王,已经三十多岁了,想到而立之年自己依旧一事无成,不仅没能光耀门庭,还得为讨碗饭吃发愁,他一定为当初的个性懊悔不已。于是,他不得不弯下高贵的脊梁,开始四处活动以求得到援引、推荐,上到丞相尚书,下到州官县令,熟识之人也好,一面之交也罢,他一个不拉地写信,语气也没有那么个性了,口口声声表示愿意为国家建功立业,事实上只是为了能尽快获得工作机会,以摆脱生活困境罢了。但这些信,也大都如石沉大海一般。没有人对骆宾王感冒,也没有人伸出援手。那些既得利益者,谁会愿意帮助一个三十多岁还没有功名的人呢?更何况此人个性十足,当初道王爷提拔时一本正经地毫不领情,现在却低三下四跑官要官,谁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不过,病急乱投医的骆宾王还是争取到了一个机会。麟德元年冬天,唐高宗李治在泰山搞了一场大规模的封禅活动。为了讨好皇帝,当地官员找到骆宾王,让他写文章吹捧歌颂皇帝的功业。骆宾王自然不愿意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接到这个任务非常用心,在文章中不吝谀辞,把皇帝夸得天花乱坠。唐高宗看了之后,心里非常高兴,自然也会夸奖骆宾王一番。有了皇帝的肯定,第二年骆宾王对策考试便很容易地通过了,同时也被授予“奉礼郎”一职,并很快改任东台详正学士,负责校理朝廷图籍。尽管这些职务都不大,但好歹也算是正式跻身官场,不但暂时解决了生活所需,更重要的是,在京城这个大环境中,骆宾王正式踏入了文人圈子,结交了一些普通作家,也见了不少名人大腕,交情深浅无所谓,至少是混个脸熟,同时也扩大了知名度。

情况刚有了好转,骆宾王便好了伤疤忘了痛,因为个性太强而遭受打击。咸亨元年(670年),骆宾王第一次进了牢房,同时被免除了一切职务。出狱之后,骆宾王不得不离开京城,在吏部尚书裴行俭的帮助下,投身军中担任文职,先后随军奔赴西域和滇南等地,或戍守或平叛,忙得一塌糊涂。在此期间,骆宾王不仅写了大量的诗歌,而且写了不少部队文书。所以,后来他能写出《讨武曌檄》,也肯定与行军中经常写檄文有莫大的关系。

战争结束后,骆宾王回到长安。到川蜀之地游历过程中,已过了知天命之年的骆宾王,又做出了两件非常个性的事情,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在成都,骆宾王偶然地碰见了卢照邻的相好郭氏,看到她一个人苦苦相恋,于是写诗痛斥卢照邻始乱终弃移情别恋。但他哪里知道,老朋友卢照邻因为通信不便而与郭氏无法联系,况且他已经患了风疾性命尚且难保,哪里还有能力回到郭氏身边?而第二件事显然更吸引眼球更有噱头。道士李荣在长安时名头很响,吸引了著名的女道士王灵妃,于是两人很快便忘记了清规戒律,住到了一起。事情传开后,李荣没法在京城混日子,就不辞而别去了成都。本来这绯闻都成了旧闻,但骆宾王在长安曾见到王灵妃,到了成都得知李荣也在蜀地,于是人来疯地写了篇《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把陈谷子烂芝麻又抖了出来。

如果仅仅是在这类事情上耍耍个性倒也罢了,无非是被人当长舌大嘴一类的傻冒看待。但骆宾王就吃亏在不长记性,不但没有从以往的挫折中吸取教训,而且一点也不懂得官场潜规则,在复杂的职场中也将个性进行到底,没过几年便再次身陷囹圄。

从蜀地回到长安之后,骆宾王因军功担任武功县主簿之职。此后,他以照顾年迈母亲为由,谢绝了裴行俭让其担任军中书记官之职的建议,后虽然在裴行俭的帮助下,出任明堂主簿,但很快便因为其母病故而辞职丁忧。三年之后,骆宾王担任长安主簿,并很快升迁为侍御史,这是他在唐王室中担任的最高职务。侍御史只是一个六品要职,负责侦查、审办贪赃枉法的官吏,属朝廷的监察官。当时朝廷上下腐败成风,官员们互相勾结,织成一张张利益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一般人也就是在任期上混个资历,为个人的下一步发展积累阅历。但骆宾王却非常个性,根本不理会这一套,动不动就上书言事,时不时抨击下正在夺权的武则天,语言也往往带着讽刺的意味,这当然让武则天很生气。不久,骆宾王便为他的个性付出了惨痛代价,以贪污受贿罪被打入牢狱。本来是查办贪赃枉法的官员,却被诬陷为贪污受贿罪,这让骆宾王非常愤懑。在狱中他写下了多首诗赋,为自己辩白申冤,其中便有著名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一年多后,骆宾王遇到特赦出狱,在随后几年间,他并抱着强烈的济世愿望重返长安。但他对所见所闻,尤其是武则天为达到专权目的不择手段非常不满,联想自己两度下狱都与武则天有关,于是他拒绝了羽林将军程务挺的举荐,只不过和以前不同的是,这次他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他已经对现实大失所望,对武则天充满了敌视,于是,在听到徐敬业起兵公开反对武则天时,六十多岁的骆宾王毫不犹豫地走进了造反的队伍。

造反很快就失败了,但骆宾王的结局却成为一个千古谜团。《新唐书》有这样的记载:“敬业与敬猷、之奇、求仁、宾王轻骑遁江都,悉焚其图籍,携妻子奔润州,潜蒜山下,将入海逃高丽,抵海陵,阻风遗山江中,其将王那相斩之,凡二十五首,传东都,皆夷其家。”根据官方史书的声明,这些造反的头目虽然想逃跑,但最后全部被叛徒所杀,骆宾王也在其中。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在给骆宾王作传时,这部史书却留下了“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的话语。同一本史书,对一个人的行藏记录居然前后矛盾,真是匪夷所思。

据说,宋之问有一次到杭州灵隐寺散心,不觉天色已晚,忽然来了兴致要吟诗,但吟出第一联“鹫岭郁苕峣,龙宫隐寂寥”后,再也进行不下去了。这时候,一个老和尚见状,随口就说了一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顺着就吟了下去:“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岭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第二天早上,宋之问感到十分奇怪,这个老和尚怎么会这样有才气呢?于是一大早就去拜会他,但却再也找不到了。经过多方打听,宋之问才从其他和尚口中得知,这个老和尚就是传说中的骆宾王,他造反失败后并没有死,而是想方设法脱身,落发为僧藏身于江湖之中,直到年龄大了才来到灵隐寺里,一大早已经乘舟渡海了。

【后记】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在参加造反之前,骆宾王就曾效仿当年那刺秦的荆轲,在易水河畔慷慨悲歌,音调沉郁,个性十足。

没有李白的浪漫飘逸,没有杜甫的满腹忧患,骆宾王身上更多的是侠客们敢爱敢恨的鲜明个性,他将满腹的浩然正气化作傲骨,在唐代的诗人群体中傲然卓立。而这样的个性,一旦受困于时局,便迸发出不一样的怒吼,千载之下,犹有余音。

一千多年之后,当无数的孩子在启蒙的时候,用幼稚的嗓音读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时候,他们只是将这个七岁的神童视为自己的偶像,哪里知道他长大之后会有那么多故事呢。

编辑/汪微微

猜你喜欢

骆宾王武则天
记住了,他叫骆宾王
骆宾王七岁咏鹅
骆宾王
骆宾王
骆宾王的鹅(外一首)
武则天的度量
悠悠千载无字碑
悠悠千载无字碑
雕塑《武则天》的一点体会
关于武则天评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