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物火灾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研究

2009-12-31张力雯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21期
关键词:行为模式心理

摘要:建筑物火灾中人的心理行为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较为复杂的系统课题。文章结合重大火灾案例,基于我国的人群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总结,利用心理学中人“心理—行为”模式的原理,分析了建筑火灾特性对建筑物内的人员所产生的影响,以期能够在实际中运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物火灾中的人员伤亡。

关键词:建筑物火灾;“心理—行为”模式;心理行为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1-0083-03

我国在社会、经济同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火灾发生的频率比过去也有所增加,火灾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像商场市场、宾馆饭店、歌厅舞厅、医院、学校等公共聚集场所火灾更是如此,我国2008年的火灾情况见表1:

建筑物像商场市场、宾馆饭店等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建筑物内人员的生命就面临很大的危险,往往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恶性事故。1994年发生的新疆克拉玛依特大火灾,死亡三百多人。从其死亡原因来看,大多是由于火灾受困人员对火场中的心理行为缺乏了解,缺乏火场逃生常识导致拥挤混乱,疏散不畅。由于火灾引发的生命财产损失也越来越大,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那么,如何减少人员伤亡,如何减少火灾损失,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建筑物火灾中个体的心理及行为

人的心理是一种高级的反映形式,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结果。心理活动在头脑中产生,必然会受到生物学规律的支配——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实现的对一定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活动。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人的行为是动机的结果,是目标的手段。一般情况下,动机、行为、目标三者具有一致的指向,即使过程中发生偏移,系统也会通过反馈自动调整修正心理与行为系统。行为是在需要和动机的驱使及外部条件的刺激和影响下,经过自身内部经验的判断而产生的反应活动,如图1所示: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遵从“心理—行为”模式,按照正常的模式行动。而在非正常状态下的火灾场景,人所受到的刺激是强烈的,出于强烈的求生欲望和期待逃离火场到达安全地带的焦虑心情,应激的火灾负性情绪反应对个体心理功能和行为活动产生了交互影响,使人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变狭窄,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判断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从而使人出现异常行为。

二、建筑物火灾情况下个体心理和行为

火灾作为一种突发性灾难,会引起人的应激心理反应;同时,在应激状态下,个体行为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被突如其来的刺激所笼罩,目瞪口呆,手足无措,语无伦次,陷入一片混乱;另一种是在突如其来的事件面前,清醒冷静、急中生智、当机立断、行动有力,常做出许多平时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例如,在1999年河南南阳“4.15”特大火灾中,火灾的殉难者大多是因为惊慌失措困在室内,以致最后被烟熏火烧而亡;而幸存者则选择了冒险冲出火海,只是轻微烧伤,保住了性命。

在火灾状态下,需要人迅速地判断情况,在一瞬间作出决定,能够利用过去的经验,集中意志力和果断地进行判断。人在该情况下会惊动整个有机体,使有机体的激活水平、心率、血压、肌紧度发生显著改变,引起情绪的高度应激化和促使行为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认识的狭窄会使个体出现很难符合目标的行动,易做出不适当的反应。长时间地处于应激状态,对人有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很危险。

当然,随着火灾应激场景的变化,也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火灾中烟气的危害程度,可将其对人的危害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

第一阶段为受灾者尚未受到来自着火区的烟气和热量影响,或者说受到影响较少的火灾初期。这一阶段中影响人员疏散和逃生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心理行为因素,诸如受害者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火灾知识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对火灾警报的反应以及对环境的熟悉程度等。

第二阶段为受灾者已被火区烟气和热量所包围的时期。这一阶段中,吸入有毒烟气会对人生理和心理显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人的逃生、疏散能力,人会出现体力不支、神志不清等中毒和缺氧反应症状,或呈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难境地,难于选择正确逃生路线和方法,但可借助别人的帮助进行逃生行动。

第三阶段为受灾者在火灾中濒于死亡或死亡的时期。致死的主要因素首先是烟气中毒,其次是缺氧窒息,再次是吸入未完全燃烧的可燃气体灼伤呼吸系统,以及受火焰灼烧还有建筑烧塌时被砸到等。

三、建筑物火灾情况下群体的形成及特点

建筑火灾中的群体大多是时空群聚体。时空群聚体即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以外界压力威胁(火场上的威胁包括烟、火和嘈杂的人声)为凝聚因素的群体。这种群聚体存在的条件是由于时间和空间限制导致个体感情上的联合。在其中没有私人的、社会的和职业的关系,一切个体行为,包括家庭和工作小群体都要服从于时空群聚体。群聚体形成的先决条件:起火时,处于建筑内的人们在无救援的条件下已无法逃生,必须创造避难场所暂避一下,直至救援到达。火灾群聚体一旦形成,不论每个个体是否相识,均会融于此,其抵抗火的时间比单个个体抵抗火的时间长。基于共同处境和目标的火灾群体虽无共同纲领,却有共同行动,比较集中的行为表现是对外呼救和与外界取得联系;对内尽量减少烟、火对群聚体的影响。群聚体常形成于某些被选择作为避难场所的特殊房间:(1)有阳台但从阳台无法直通外界安全地点的房间;(2)便于接近楼梯间的房间。避难群体会自然形成领导,其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群体的性质、个体成员的能力和人格、群体的形成时间和位置等,但主要取决于个体在群体所扮演的角色。

(一)助长

也可称为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体在与其他人一起避难逃生时,有助于减少恐惧,增加信心,更好地在现有条件下逃生。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安排被试者位于由管道导入烟气的房间,当安排单独一人时,有75%的人在特定环境中只能忍耐4分钟。若安排两个不相识的人在一起时,则有90%的人在4分钟内仍留在原地,在咳嗽的同时共同扑打烟雾,与烟雾作斗争。社会助长是一种心理,并非工作能力,是因别人在场时增加压力,由情绪转为动机,因动机加强而格外努力,而表现出较佳的成绩。在2001年贵阳“11.23”火灾中,三楼的成年人将火灾现场中的孩子从窗口往下放,二楼窗外的年轻人站在雨阳棚上接住孩子,并递给地面的人们,这就是一种社会助长现象。

(二)传递

传递是指情感或行为从一群人中的个体蔓延到其他个体。可分两种:情绪传递和行为传递。情绪传递具有反馈放大作用,当个体的情绪在他人中引起了同样的情绪过程,反馈回来又加剧了个体的情绪,就造成了情绪传递的高潮,这种情况常见于火灾中惊慌情绪的传递;行为传递则是从某一个体行为传递至其它个体的一种模仿行为。在1985年“4.18”哈尔滨天鹅饭店火灾中,当时有6名服务员位于房间内,有一人从11楼窗口跳至10楼开启的玻璃窗上,另5名服务员仿效,从11楼跳了下去。

(三)钝化

群体内存在非个性化的“集体心理”,这种心理使得其中个体的感觉、思维和行为与其单独时的极为不同。当然这种迟钝不仅仅是个体聚集为群体状态的结果,亦是处在火灾这种应激状态下个体的认知模式发生变化、个体本身缺少对该环境的认识了解及环境本身发生变化后的结果。这种“集体心理”的迟钝性妨碍了群体的积极行为,在多数火灾中表现为消极等待救援。

(四)向群

向群是源于人们普遍具有人多壮胆、人多有依靠、安全感增强的心理。因而聚集、随大流的向群性是在突发事件情况下,最容易发生的习惯倾向。旅馆、饭店的旅客在突发火灾的情况下形成的群体,本来就是互无联系,但在混乱之时凑在一起,虽不相互认识,却都认为是可以相互依赖的人。这种在无任何指令或暗示的举动下形成的自然集结气氛,往往越变越强。但由于这样形成的群体,每个人都存在着惶惶不安和盲目性,所以,一般情况下,容易盲目地按着错误信息或指令导向,走向更危险的境地。比如,2001年5月5日,日本千叶县员工宿舍火灾死亡的11人全部聚集在上了锁的南面的出入口。

四、结语

总之,通过分析建筑物火灾特性对人产生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影响,我们知道了在火灾刺激下的个体和群体的应激心理特点,如惊慌、恐惧、判断失误等,以及在这些心理作用下产生的诸如趋熟、向地、奔光、退避、沿强、从众、超越等行为表现,我们仍需要在将来进一步讨论考虑会对疏散结果产生明显影响的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应急疏散素养的个体和群体的划分区分其疏散能力,从而将获取的理论依据用来指导我们实际工作。

参考文献

[1]李铮,张履祥.普通心理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

[2]王家奇.心理学基础与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3]胡宇辰.组织行为学(第三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张志春.火场心理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

[5]孙绍玉.火场防范与火场逃生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张力雯(1982-),女,重庆人,成都市高新区公安消防大队助理工程师,武警中尉,研究方向:建筑防火。

猜你喜欢

行为模式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