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边那片黛青色的剪影

2009-12-31祁冻一

翠苑 2009年5期
关键词:方山青色剪影

祁冻一

时光在季节里流逝,变幻着不同的色调。

因为变幻,再冰坚雪封的冬日也阻挡不住春的脚步。明媚、灿烂、烟雨、斑斓、翠绿、金黄……你可以搜索出所有靓丽的词语,去描绘有关春日的山水,涂画有关春日的色彩,或者,品茗属于春日的清香。

是该在这样的季节出游了。于是便清晨踏春,一路西行。车奔驰在六车道的公路上,黑色路面大胆向后奔去,任路边整齐的景物擦肩而过,心情跟随春风激荡。而眼光是一点一点被洇染,又一片一片晕开,竟通通化作天边连绵的黛青色。

很久未见这亲切的黛青色了,遥远的记忆向我涌来……

童年的我常喜欢站在学校后的土坡上,踮起脚眺望西边的黛青色,那片贴在天边的剪影,像母亲为学生上课时剪的形状各异的教具。当我学到“山”字,母亲告诉我,那些影子就是我们金坛的山,离我们有几十里路。左面方顶的叫“方山”,右面的最高峰叫“茅山”。那时,我第一次知道了金坛有山,第一次知道有座山叫“方”山,对那片黛青色有一种神奇的向往。

有一年,母亲带我去方山阿姨家玩,终于可以去那个神奇的地方了。听母亲说,阿姨是在她父亲和亲戚们的激烈反对中嫁给老实本分的山里姨父的;从此,“山里的”就成了大家背后对她的称呼。那时我还小,品不出“山里的”原是包含了对山里人的一种偏见。那天一大早,兴奋的我跟着母亲转了两次车。下车后,天竟下起了雨,六七里的小路越走越泥泞,到阿姨家已是浑身泥淖。两间半截石头半截土墙的矮房子呈现在眼前,我猛然生出辛苦半天后的失落。阿姨见到我们高兴得直抹眼泪。母亲后来告诉我,阿姨已好多年不回娘家,她不愿意别人叫她“山里的”,亲戚也不情愿往山里走动。我定睛打量面前这位山里的阿姨,黑瘦黑瘦的,是母亲的堂妹看上去年龄却比母亲大很多,说她是“山里的”一点不过,但黑亮的眼眸却透出她原本的清秀。下午雨停了,我们朝方山走去。不远处的方山,离我想象中陡峭的山形相去很远,缭绕的薄雾不知是雨后的湿气,还是未散尽的炊烟,笼罩在山间。一条很窄只能一人通行的小路弯弯曲曲、若隐若现,伸向山的深处,我懂了什么叫“羊肠小道”。山路真滑,我不敢张望,紧拽母亲的衣服一步一停地上了山。山顶树木很少,杂草丛生,倒是开阔平坦,好像置身于山下的一块荒地。阿姨指着一面围墙说,那里面是“广播站”,外人从来不许进去。我当时听了倍觉神秘莫测,其实,围墙里是一座通讯微波信号站,而今已是无需值守的数字化自动信号系统了。

方山,是我平生第一次亲近的山。工作后我读了关于方山名称的文字记载,才了解到方山是“山顶平衍,四望皆方”,又名四平山。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围着那棵抱不过来的千年银杏树咯咯咯地笑着转着的情景,那也许就是我第一次爬方山最美妙的记忆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母亲调到城里教书,我也进城念初中,那片黛青色便被城里密密的房屋挡在了郊外。

上初二那年秋天,我又一次来到方山,阿姨家已新砌了三间青砖瓦房,屋后的竹林高了许多。那日下午,阿姨说她到地里收花生。花生?我有些欣喜。城里也一般只有在过年过节才能吃到,平时,花生浓浓的香气只留在无尽的回味中。我们走过一段与第一次来方山同样泥泞的小路,再绕过一条小河翻了几个高坡,来到山脚下一小块斜坡花生地。阿姨与表弟麻利地扒着花生,我在后面捡掩进土里的花生粒。新鲜的嫩嫩的花生散发着泥土的气息,仿佛闻到了炒花生飘起的香味,心里顿觉馋馋的。但我明白,这很小的收成比我吃到一粒花生更精贵,说不定就是表弟表姐一年的学费啊。突然,有殷红的血滴在花生叶上,阿姨的手流血了。我急忙帮阿姨按住,阿姨笑着说没什么。原来,西北风刚起,阿姨的手就开始皴裂,一不小心便划出了血。我问阿姨平时怎么不涂些蛤蛎油啊?阿姨说这儿不比城里,买一次东西很不容易。她发狠不管多辛苦也要把四个孩子送出山去。

橘红的夕阳挂在山头,给方山披上一件霞光的外衣,墨绿的山色融化在了夕阳中。现在回想起来,这也许就是金沙八景之一的“四平夕照”吧。可当年的我,没有这样的情致。望着夕阳下穿土布青衣弯腰劳作的阿姨,分明就是那片黛青色的剪影,不再有神奇的想象,而是苍茫中朴素的勤劳,我的视线久久不愿离开。“惜花无泪可沾衣,远山夕阳低。”后来每每读到方山的清代第一女词人贺双卿的《望江南》,总会令我联想起远山夕阳下的阿姨。虽然阿姨远没有女词人悲苦忧怨的命运,但也见到阿姨艰辛中磨砺的身影,还有那被荆棘抚摸过的双手。

快三十年过去了,我已为人母。当给与当年的我一般大的女儿说起这段故事和感受时,她显得很不能理解。不就是花生吗?现在商场里咸的、辣的、多味的多的是,还有花生糖、花生巧克力,难道以前没有吗?

阿姨的孩子一个个都飞出了山。不久,表弟又毅然回到生他养他的方山,在方山顶经营起自己的有机茶园,创立了云雾茶的品牌。放眼望去,方山顶犹如铺上一层翠绿的地毯,怡人的茶香迎接着四方来客。你还可以徜徉于方山竹海,驱车环山悠然而上。同样在方山,表弟正实现着父辈们那个年代实现不了的梦想。

绸带般的公路间,宛如绣上了彩色的锦缎,飘向远方,融入了那片黛青色的剪影里。渐渐地,色调的鲜活跃然于天边了,翠的粉的黄的,层层叠叠……春天近了,方山近了,宽阔缩短了城与山的距离,过去与现在在这里相知相惜。女词人婉约哀怨的底色,已凝结成方山文化的内涵,蕴藏在方山这片深厚的山水中。

今天,年近70的阿姨和姨父还住在方山脚下。二层的小楼,屋前的池塘,门前一排枣树,屋后青翠的竹林,整洁的水泥路一直通到村庄,这里,俨然是一座山间别墅。近年,四个孩子要让两位老人住到城里,好有个照应,老人执意不肯。阿姨说,现在房子大了路也宽了,空气好又清静,那么多“城里的”大老远特地到方山森林公园玩,到方山顶上喝茶,我这个“山里的”干啥还跑去城里?你们在城里住别墅,我们山里也是别墅,哪儿不比城里强啊?山里人最喜欢听山里的鸡叫,听不惯城里的汽车闹。

每逢节假日,孩子们就像燕子归巢一样,飞到方山的“山间别墅”,与老人一起度过愉快的假日,其乐融融。

时光流淌的同时,历史在不断变迁中添加新的色彩新的内容。无论是烟雨朦胧还是晴空万里,那片黛青色总是剪贴在金坛西面的天穹,被脚下越发流畅的旷美衬托得更加高远。无论季节的色调怎样变幻,山里的阿姨和这块土地依然是这片剪影里一抹生动而纯朴的亮色……

猜你喜欢

方山青色剪影
泰国剪影
工作剪影
云淡风轻悟人生——写在王慧骐《青色马文存》首发之际
剪影
青色草原上的关爱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
青色纸,千千结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