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旧词泛化出新义的桥梁
2009-12-30应学凤
[摘 要] 旧词泛化出新义的方式主要是隐喻,泛化的途径主要是使用范围的扩大和转移。本文论述了“套餐”和“秘笈”两个词语的泛化,指出这三个词的使用范围不再仅仅限于专业领域,语义也泛化了。它们既突破了原来的单一性和专业性,又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符合当前人们在语言使用上热衷创新的心态,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
[关键词] 风向标;温度计;秘笈;泛化;范围扩大;隐喻
中国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飞速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与之相适应的是,当代汉语词汇的更新速度也极快。词汇更新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出现新词和旧词出现新义。本文所讨论的是旧词新义的一种:专业术语泛化出新义。这一类专业术语的新义通常是使用范围扩大和转移的结果。随着专业术语“借用”到其他领域,它的意义也会泛化,一旦这种“借用”使用频繁、稳定,为大家所熟知,这种新义就会固定下来,甚至取代原来的“意义”。如:“换血”、“接轨”、“擦边球”、“劈腿”、“抢滩”、“变脸”、“晴雨表”、“饕餮”、“风向标”、“晴雨表”等医学、交通、体育、军事、艺术、气象等领域的词,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和转移而出现了新义,这些新义有的已经相当稳定,有的已被成为了《现代汉语词典》等词典的新义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旧词产生新义的主要方式是使用范围的扩大和领域的转移,而他们的新义通过隐喻的方式产生的引申义、比喻义。下面我们通过分析两则术语出现新义的例子,看看专业术语是怎么泛化出新义的。
一、关于“套餐”的新义产生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第1333页)对“套餐”的解释是:“〈名〉搭配好的成套供应的饭食:吃~。”词典上该词的释义与移动公司推出资费业务“畅听99的套餐”的“套餐”所表示的意思不完全相符。
我们在GOOGLE、百度中分别搜到的10,200,000篇、12,100,000篇,表示“搭配好的成套供应的饭食”的例子很少,绝不大部分“套餐”的用例都与饭食无关了。这些与饮食无关的用例中,很大一部分是指移动运营商资费的套餐。要考究泛化的“套餐”最先用于哪个领域可能不容易,但用得最多的移动电话的“套餐”商莫属了,北大CCL语料库出现的三条用例都是这方面的。移动运营商推出的套餐多,又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加之移动电话套餐现在并不是实实在在优惠消费者,而是变相收费,人们现在对这种变味的“套餐”产生抵制。随着频繁使用,“套餐”词义泛化了,使用范围扩大,几乎可以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如:
(1)资费方案应简单明了 信产部对名目繁多的移动资费套餐表态(《人民日报》2007/03/02)
(2)女性秋季美容套餐(《科学养生》 2006/09)
(3)从“快餐式”指导走向“营养套餐式”教学(《教育与职业》2005/07)
(4)庐山推出“旅游套餐”迎游人(《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06-28)
(5)套餐时代呼唤整体化服务(《家用电器》2006/05)
(6)本本无线上网套餐,哪个更划算(《电脑爱好者》2005/13)
(7)青少年民间文化的套餐(《民间文化论坛》2005/04)
(8)整合新闻资源 打造“新闻套餐”(《传媒观察》2003/10)
(9)平安推出汽车“保险套餐”(《中国保险》2002/07)
(10)吉林借“农博会”东风做农业“入世套餐”(《中国供销商情》2002/09)
以上用例的“套餐”都不是用于餐饮业,而是分别用于“电信”、“美容保健”、“教育”、“旅游”、“家居”、“网络”、“新闻媒介”、“保险”、“工农业”等领域。“套餐”的使用不再限于餐饮领域,它的词义也开始泛化,出现了新的语义。“套餐”不再只是表示“搭配好的成套供应的饭食”,凡是搭配好了的、成套供应或能成套使用的系列组合,都可以称之为“套餐”。不过,这些“套餐”不能吃,而是组合起来方便人们使用的。泛化后的“套餐”的词义重点不在“餐”,而在“套”。也可以说是“餐”泛化了,“套”的词义并没有变化。突破了原有的饮食领域单一语境,“餐”的词义也就随之虚化,无实指了。它的语义主要由“套”承担。
“套餐”在不同的语境中,语义稍有不同。但都是指“某一类事物中的相同或相关的部分经过合理组合、搭配,形成一个整体”。这样搭配形成一个系列的目的是期望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套餐”的新用法不但在口语中流行,也经常出现在如今的报刊媒体中,网络中使用就更加频繁。(北大CCL语料库中检索到的3条记录中,后两条就注明是网络作品)随着“套餐”新义在我们生活中使用越来越普遍,相信《现代汉语词典》下版修订时,“套餐”的新义就会收录进词典的。
二、关于“秘笈”的新义
《现代汉语词典》到2005年第5版才收录“秘笈”词条,解释为“同‘秘籍”,即“珍贵罕见的书籍”的意思(第941页)。“秘笈”跟“秘籍”一样,本是个指称“珍贵书籍”的专门术语。但最近翻阅《人民日报》等报刊,发现“秘笈”用作这一释义不多,而用作“秘诀”、“诀窍”义的例子却大量存在,使用范围明显扩大了。(应学凤 2008)“秘笈”表示“秘诀、诀窍”义的用例数量多、分布广,几乎可以用于各个领域。由于这种新用法被广泛使用,所以,近年来《人民日报》中“秘笈”的用例大大多于“秘籍”。2000年至2006年8月20日的《人民日报》(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华东新闻,华南新闻)使用“秘笈”的文章有69篇,使用“秘籍”的文章只有31篇。而1946年至1995年的《人民日报》“秘籍”的用例还比“秘笈”多,使用“秘笈”的文章有2l篇,使用“秘籍”的文章有23篇。(肖模艳2003)
“秘笈”的新义是通过隐喻实现的。事物间的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客观原因。“秘笈”由于“多出现于白话小说一类的通俗文学作品以及一些志怪、异闻、稗史这样的著作中。”而且“秘笈”因其搭配的对象而常“使人们联想到方术、武术乃至制胜的独特的方式方法等”。(肖模艳2003)因而容易引申出“秘诀,诀窍”义。“秘笈”词义的泛化符合当前人们在语言使用上热衷创新的心态,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
三、隐喻:旧词泛化出新义的桥梁
“风向标”、“温度计”和“秘笈”产生新义都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实现的。隐喻对我们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对于它的作用,有专文探讨,我们在这里就不赘述。虽然旧词产生新义还有其他的方式,如引申、借代等,但隐喻是主要的方式。隐喻的主要要求是相似性。我们在前文论述到“秘籍”没有产生类似于“秘笈”的新义的原因是它的原义跟方法、技巧等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似点。旧词出现新义是词汇发展的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它受社会发展、语言自身发展、人的心理接受规律等多方面的制约。
隐喻是旧词萌发新义的一座桥梁,通过看不见的这座“桥梁”,旧词产生了新用法,一旦新的用法固定化,使用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旧词的新义也就慢慢地凝固在旧词中,产生了“旧瓶装新酒”现象。
[参考文献]
[1] 肖模艳.谈“秘笈”.汉字文化[J].2003.3.
[2] 应学风.“秘笈”新义.语文学习[J].2008.12.
[3]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作者简介]
应学凤,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