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印边界问题的由来

2009-12-29

老同志之友 2009年23期
关键词:边界问题第一人称秦始皇

近来,有关中国和印度的边界问题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中印边界问题究竟因何而起呢?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东、中、西三段。双方争议地区面积共约12.5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万平方公里,中段约0.2万平方公里,西段约3.3万平方公里。

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中印边界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1914年,英国殖民主义者炮制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中国历届中央政府都不予承认。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英国对中国部分领土的侵占,而且进一步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于1953年扩展到“麦克马洪线”。1954年,印度按其侵占和无理主张单方面在地图上将中印“未定界”改画为“已定界”。1959年,印度根据其改画过的地图线正式对中国新疆阿克赛钦地区提出领土要求。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前往新德里与尼赫鲁总理举行会谈,由于印度坚持无理立场,双方未达成协议。1962年10月,印度在边境向中国发动全面武装进攻,企图用武力攫取领土,中国被迫进行自卫还击。此后,两国边境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基本保持平静。

1987年2月,印度在非法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上建立所谓“阿鲁纳恰尔邦”。中方多次严正声明,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和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并要求印方撤回所有越线设点的军事人员。

1988年12月,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中印双方同意建立关于边界问题的副外长级联合工作小组。此后,中印边界谈判逐步走向正轨。

(钟情)

日本推出新型“助走器”

近年来,日本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预计到2055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到总人口的四成,因此科研人员近期的研发重点也对准了老年人用品。

很多老年人因为担心自己的腿脚不灵便或者体力不支,害怕户外运动或者出去旅行。近日,日本推出了一款“助走器”,为老人解除了后顾之忧。

说是“助走器”,其实就是一个类似腰带的装置。使用者只需将这个装置绑在腰部和膝盖附近,装置开启后,就能帮助使用者减轻自身重量对腰和腿的压力,并能让他们的步伐比平时更大。这个助走器的自重只有2.8公斤,因此十分适合身体虚弱的老人或者病人使用。这款助走器将先投入医院进行试用,确定装置安全性后再投入市场。

(东方)

“朕”也曾是老百姓

中国古代的皇帝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凡是与自己有关的东西都不许别人染指,包括名字,包括人称代词。譬如“朕”这个第一人称代词,在秦朝之前,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自从秦始皇以来,这个词就和普通人无缘了。

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朕”才由寻常百姓家飞入了皇宫之中,—去不回头。

秦始皇之前的统治者,相对还比较谦虚。那时的诸侯王常常自称“孤”、“寡人”。 “孤”者,谓自己不能得众也;“寡人”者,“寡德之人也”。由此可见,在秦始皇之前,统治者至少在表面上远远没有那么高傲自大。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统治者才开始感觉到不需要再如往常那么谦卑了,于是,“朕”也就应运走上了“唯我独尊”的不归路。

“朕”虽然是皇帝的自称,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并不等同于其他第一人称代词,“朕”的意思更接近于“我的”。因此,在正常使用“朕”的场合,虽然有时也可以是第一人称的代指,但更多时候这个词倾向于“我的”,譬如,“勿废朕令”说得通,“勿废朕之令”就说不通。

(解放)

猜你喜欢

边界问题第一人称秦始皇
英属印度“科学边疆”扩张战略与中印边界问题东段的形成
一类弱非线性临界奇摄动积分边界问题
秦始皇忆师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推动中俄边界问题最终解决的诸因素
秦始皇拜荆条
秦始皇拜荆条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