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勤奋的高产作家
2009-12-29胡喜盈
胡喜盈
在诸多作家中,叶永烈可算是一位勤奋的高产作家。他从19岁一直写到69岁,50年里写书50卷1700多万字,至今还在不知疲倦地写着,每年都有新书出版。
写作初衷是挣大学学费
叶永烈1940年出生在浙江温州,从小就爱好文学,他的理想是报考北京大学新闻系。然而,他高中毕业因名额有限,报考了北大化学系。后来,家里也供不起他上学了,他万分痛苦。
为了能够自食其力完成学业,叶永烈开始利用课余时间为报刊撰写科普散文和随笔。1959年暑假,他把一些有关化学的科学小品加以整理,写成书稿《碳的一家》寄给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次年出版。
不久,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把编写《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的重担交给这位20岁的青年。完成化学分册后,他又应约参加编写《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农业、生理卫生分册。这样,叶永烈就成了《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最年轻也是写得最多的作者。《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印500万册,以后一次次修订出版,总数超过1亿册。叶永烈又为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增写了许多新篇,连同原来的,他总共写了559个“为什么”……
1963年,叶永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任编导,1980年调上海科普创作协会任副理事长,他创作科普作品700万字。他的很多作品被选入学校课本,有的被改编成电影、电视片、广播剧和连环画。
出版《傅雷家书》的意义
叶永烈是中国文坛最早开始关注傅雷一家命运的人。他走访了傅雷生前的23位好友,为傅雷家的每一个人都写过传记,从《傅雷一家》到《傅雷和傅聪》,人们从他的作品里读到了一个完整的傅雷和他的家庭。
从傅雷生前好友那里,叶永烈为傅雷勾勒了画像:也许是应了“傅雷”这个名字的特性,生活中的傅雷是一个极度认真、常常爆发“雷霆之怒”的人;是一个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做的人。
《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一家人物回忆录的价值,哲学家可以从中研究傅雷的思想、哲理;教育家可以从中研究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人才学家可以从中探讨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及家庭对子女成才的影响;文学家可以从中研究散文笔法;艺术家可以从中汲取音乐、美术的营养;历史学家可以从中剖析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广大读者则把《傅雷家书》作为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读物、一本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傅雷家书》是一部残书,它的主体是傅雷在1954年至1966年间写给儿子傅聪的信。叶永烈透露,在上海音乐学院一间储藏室里发现了三本黑封皮的“聪儿来信摘编”,是傅雷夫人朱梅馥摘抄的傅聪来信。当叶永烈征求傅聪意见时,傅聪却说“父亲的信体现了父亲的高尚思想,我的信不足为道”,因此不同意发表,“一个字也不要”!时至今日,《傅雷家书》已经印刷了21次,发行超过百万册,却仍是一本“单通道”作品。
视网膜脱落后,
他又写了1000多万字新作
1991年的一天晚上,叶永烈走在路上,突然发现自己所看到的路灯是花的。他原以为是眼镜片脏了,擦了一下再看,还是花的。第二天早上,他外出散步,看到的天空也是花的。他这才知道出问题了,连跑三家医院,确诊为视网膜脱落,大夫尽了力,可是手术不成功,他的左眼几乎完全失明。
医生说,患视网膜脱落的通常只有两种人:一种是靠眼睛工作的知识分子;一种是入水时眼睛容易震动受伤的跳水运动员。医生对叶永烈发出警告:放弃写作,否则,另一只眼睛也保不住!
叶永烈放弃沿用了多年的写作方法—笔耕,改用电脑写作。在电脑屏幕上,字可以放大,而且把屏幕调节为深底白字,可以节省视力。一个从未摸过电脑的人,一下子要改用电脑写作,谈何容易?叶永烈把电脑买来后,试用了几天就打了退堂鼓,撂在了一边。两个多月后,他用笔写作,强烈的灯光反射在方格纸上,晃得他左眼不住地流泪,他不得不重新启动电脑……
从那时开始,他就一直用电脑写作。18年来,他用电脑写出了1000多万字的新作。他在国外的两个孩子为他带来西洋参,吃了后对眼睛大有好处。另外就是枸杞子,他说:“每天早上不管吃面条还是麦片,妻子都要给我放点枸杞子。”
1940年生,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一级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曾任中国科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上海市科协常委、上海市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先后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后转向纪实文学的创作,以写知名人物、高层人物、历史传记为多,写出《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等数十部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