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基础教育比较:差异·融合·选择

2009-12-29

广东教育·综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差异能力课程

鲁 江

中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两大教育体系,对美国与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进行理性的比较与分析,我们能深切感受到由于不同的社会性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教育理念给两国在基础教育方面所带来的差异。但深入思考,又不难发现,这种差异的一方面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同时还有着某些共通的东西。

一、差 异

课程设置的差异。美国没有国家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课程标准由各州自行制定,教材由各学校自主选用。美国中学课程的设置都十分灵活,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主要包括阅读、写作、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体育、艺术等,它们所占的学分较多,内容广而不深,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选修课门类众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取得规定的学分数即可。中国实行国家课程,由国家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各省使用统一的教材。目前我们施行的课程方案中,必修课(主科)的地位相当突出,教学时数多,知识要求高,教材几乎全国统一。必修课的教学时间占用很多,知识深奥、学术化倾向明显、重知识轻能力、轻生活,学生负担沉重。选修课种类极少,教学时间不足,这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利。

教学目标的差异。中国基础教育的目标指向是知识;美国基础教育的目标指向是能力。中国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多学、多练、多记、多考,注重知识。美国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多看、多问、多想、多干,注重能力培养。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全部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问题越多。

教学内容的差异。中国课堂容量大,难度大;美国课堂容量小,难度低。中国的课堂教学,课堂容量大,要求高,教学内容较深、较难,这样容易给学生打下系统扎实的基础,但也带来了课堂不活跃,学生思考少、动手少的弊端。 而美国把兴趣和能力放在第一位,而把知识本身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教学内容一般稍浅。美国课程难度小,便于学生对各科知识的融合,注重学科的均衡发展,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但缺点是知识深度不够,学生学业成绩总体平平。

高考的差异。SAT,是美国高中生进入美国大学所必须参加的考试,相当于中国的高考,也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进入美国名校学习能否被录取及能否得到奖学金的重要参考。SAT考试更注重能力或智力方面的测试,内容上与我国高考内容完全不同。对于高考,绝大多数的中国学生只有等到高中毕业才能参加,而美国几乎从初中开始,就可以自愿报名参加高考,且每年类似考试有7次之多。美国高校在招生录取上拥有很大的独立自主权,对新生的入学选拔一般都采用综合评价方法,从多方面来衡量、选拔和录取新生,而不仅仅是看考生的成绩。除了分数要求之外,美国大学录取还有一个很严格的要求是强调考生的“综合素质”,此外,高中开设的许多大学课程AP课程取得的学分,通常也会成为大学录取时的重要参考。相比之下,中国高校招生对高考成绩极为重视,大学录取的唯一依据就是高考成绩。

二、融 合

中美两国近年来都开始对本国教育存在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忧虑,两国政府近年来都在大刀阔斧地致力于教育改革,所采取的教育改革措施,都在向对方靠拢,两国在保留原有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在很多领域正在逐渐走向融合。

(一)美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加强教育的标准化,推进基础学科、基础能力的提高

美国联邦政府于2002年通过了一部《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法案,此法案的实施掀起了美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浪潮。

加大各年级统一考试力度,实行标准化考试。美国自《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实行以后,美国政府建立全国统一教育标准,并实行统一考试,各州为了确保教育质量,普遍开始加强各年级的统考,强化统考的导向作用。各州政府通过标准化考试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跟踪和监控非常严密,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学生成绩都要被跟踪,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加强数学、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美国政府把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作为国策,成立国家数学委员会,旨在帮助儿童与青少年提高数学能力,从而保持美国的竞争力,提升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美国十分重视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从小学到高中的各年级均开设了阅读课和写作课。各州把3-12年级的数学、阅读和写作列为重要的统考科目,及时跟踪和监控这几个学科的教育质量。

加强学生的学业辅导。由于各学校非常重视统考,为提高统考的通过率,采取了很多措施,以确保统考的通过率。如分重点班、分层次授课、小团体辅导、安排专职辅导教师对学差生、特殊生进行辅导、组织大规模的暑期班补习项目等,很多学校称之为“教学干预辅导系统”(AIS系统)。

(二)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加强教育的个性化,推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课程设置出现综合化、个性化、生活化的趋势。初中取消物理、化学、生物,改设科学课,改历史为历史与社会,强调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学科综合化的趋势在加强。高中开设必修课的同时,增设选修课,鼓励学校开设校本选修课,各学科内容普遍降低了难度,强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要求学生能够把学科知识与解决生活问题结合起来。同时,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列为综合实践活动,要求保证一定的课时,赋予一定的学分,确保学生动手能力、研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课程改革的趋势与美国非常相像。

课堂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中国的课程改革要求改变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互动,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要求与美国的课堂教学模式非常吻合,符合人的终身发展规律,符合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考制度更加注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招生政策更加多元化。近年来,中国高考改革的力度逐渐加大,高考不仅考察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越来越重视对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的考察,内容越来越贴近生活实际,不关心社会、脱离生活实际、死记硬背、不注重思维训练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在现在的高考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

三、 选 择

中美两国基础教育各有优势,又存在各自的问题,我们应该在中美教育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找到一条融汇中美两国教育优势、符合中国国情的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中国学校发展之路。

(一)寻求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平衡

近年来,有很多人对中国的标准化教育尤其是高考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认为中国的标准化教育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造性,其实这一观点是极其片面的。

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到,中国的标准化教育和高考制度曾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不是没有问题,问题的焦点就是把教育的目的异化,把高考极端化,把应试和分数当成教育的最终目的,当作学校工作的全部。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构建一种有利于个性社会化的现代化课程体系,学会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同时,要不断改革完善高考制度,减轻“升学率”对学校的压力,减轻学生的负担扩大高校自主招生的规模,完善保送制度,确保富有特长、能力特强的学生能进入大学深造。

(二)寻求基础性和创造性的平衡

能力的培养必须以知识为载体,没有知识的根基,创造力不能凭空产生。我们去考察美国中学的暑假生活,发现校园里比正常开学时还要繁忙,各种培优班、补差班紧张进行,参与人数众多。认为美国学生很轻松,其实是很多中国人对美国教育的错觉,美国越来越重视基础学科的教育,而我们不能丢掉自己的优势,使创新失去坚实的根基。

美国的创造性教育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中国的教育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自主性学习,让课堂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兴趣、思维热情,真正还课堂以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三)寻求民主性与纪律性的平衡

中国教育强调共性、纪律、秩序和服从,美国教育强调个性、差异、民主和自由。我认为两国的教育要相互融通,不可过于极端。一方面,人的个性和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人自由;另一方面,个性和自由是有前提的,它不能损坏公共的秩序,没有纪律和法制约束的个性和自由是脱缰的野马,不仅会破坏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共秩序,同时其自身的自由从根本上讲也难以得到保障。

因此,既要尊重个性差异,营造民主宽松氛围,同时,又要尊重共同秩序,营造健康有序的学校环境,做到个性上倡导自由,公共秩序方面严守规则、强调纪律,达到个性与共性、宽容与秩序、自由与纪律、民主与法制的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龙建刚

猜你喜欢

差异能力课程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相似与差异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找句子差异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