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来自内涵与特色
2009-12-29杨晶怡
中国教师 2009年14期
与新课改同行,蒿泊小学—— 一所普通袖珍小学并非一路高歌前进,而是不断成长、发展、蜕变。回味着个中的艰辛,盘点着收获的果实,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新课程改革,我们的优势来自内涵与特色。
一、艰难求索:背上智慧的行囊
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了,我校的课程改革却举步维艰:校舍硬件设施简单得令人不能恭维,“花园式校园”之于我们只能望尘莫及;全校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0岁,“名师”之于我们只能望而兴叹;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和外来打工家庭,家长大多无暇关注孩子……硬件不“硬”,软件太“软”,课改之路到底怎么走?几度迷茫、几番研讨之后,课改领导小组决定:课改一定要立足于学校实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以教育的智慧弥补学校的劣势,走内涵发展之路。
1.大胆创新,环境改造追求“新、巧、润”
为充分发挥校园环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蒿泊小学充分发现、利用校园内可以利用的硬件设施和空间,尽可能营造出美的校园文化:“感恩墙”——学校唯一的楼梯走廊墙壁上,美术老师们用画笔一丝不苟地描绘出一幅“感恩教育连环画”,从勤俭节约到爱亲人爱长辈,从爱劳动到有理想爱祖国,一幅幅主题鲜明,寓意深刻;“书香柱”—— 长久以来仅仅只是发挥支撑作用的走廊柱子,经过语文老师们精心的“打扮”,变成了“好书大家读”推荐台,一本本好书仿佛在向学生发出亲切的召唤;教室里的黑板报、墙报,报报有主题,班班有特色,每一块墙壁都在“说话”;校园里宣传橱窗乃至每一个可以利用的地方,经过一番大胆的创造和精心的设计之后,无一不在默默地传递着校园文化的内涵,愉悦着师生身心,净化着师生心灵,润物无声胜有声。
2.勇于尝试,教师管理讲究“刚、柔、和”
一所好的校园不仅应当是学生成长的乐园,还应当是充满亲情的家园。如何让教师在工作的同时,体味出人际交往的坦诚与和谐,继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提升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呢?蒿泊小学的秘诀是三个字——刚、柔、和。
(1)弘扬正气,让制度“刚”起来。俗话说得好:“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在蒿泊小学,规章制度一旦形成,就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学校领导干部带头执行。习惯用“制度”说话,使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了人情世故的一些负面影响,学校的风气愈正,教师的干劲愈大。
(2)换位思考,让执行“柔”起来。学校的规章制度毕竟大多是用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它的“刚性”也难免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执行的过程中,学校同时注重管理的人文性,让“刚”性的制度“柔”性实施。学校领导尤其重视换位思考,善于从教师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方式“柔”一些,氛围“宽松”一些,要求有“弹性”一点,坚持从正面引导和激励教师,以挖掘员工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而达到“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增强工作执行力的效果。
(3)尊重沟通,让人际“和”起来。营造和谐校园人际关系,树立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让人际关系和谐起来,蒿泊小学的原则是:多一点沟通,多一点倾听,多一点理解,多一点人文关怀。在平时的各项工作中,坚持变管理的“行政型”为“引领型”,变“检查型”为“服务型”,变“结果化”为“过程化”,变“评定式”为“责任制”。培养了教师对学校这个大集体的感情,形成了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和谐工作氛围。
二、扎实教研:让教师成长提速
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升新课程教育的质量,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新课改过程中,蒿泊小学坚持“教师第一”的战略发展思想,提出教师要实现“三个转变”——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变、权威型向合作型转变、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成为终身学习者,实现由“做一辈子老师”向“一辈子学做老师”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扎扎实实地开展校本培训和研究,让教师的成长提速。
1.用阅读丰瞻教师的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不足的教师,永远成不了“名师”,充其量只能是一个“重复昨天的故事”的“教书匠”。苏霍姆林斯基所讲述的“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每堂课”,这种准备指的就是阅读,就是终生与书籍结成友谊。新课改过程中,蒿泊小学采取了多种手段以促进教师阅读,如成立教师“读书小组”,建立办公室流动图书角,建立健全教师读书活动制度和考评措施等。2009年,又成功举办了两次教师“读书与成长”的征文活动,持续不断的读书行动丰富了教师的文化底蕴,开阔了教师的文化视野,提高了教育教学品质。
2.用写作磨砺教师的教育触角
教师的成长,“悟”很重要。“悟”主要集中在教学反思上,勤于反思、勤于笔耕可以让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触角更加敏锐,加快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新课改过程中,蒿泊小学教师坚持写授课小结、教育故事、教学随笔,力求“让反思成为习惯”。学校还开通了教师的教育博客,为了激发和保持教师写的热情,学校着意创设宽松的写作氛围,使教师的反思不再是一种负担,一种压力,而是一种自我倾吐,一种自我对话。
3.用实践铸炼我们自己的“名”师
新课程不仅需要教师坐下去读书,静下来思考,更需要沉下去实践。蒿泊小学以科学的机制引导教师成为“一个行动的思想者”,注重在实践中磨练、研究、发展。
(1)师徒结对,层层牵手。学校首先选取各年级各个学科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作为师傅,一对一带徒弟。师傅们要做到三带:带师魂、带师能、带师德。而级部长、教研组长要以身作则,自觉担负起整个年级组该学科教师的师傅,负责统一教学进度,确保新教师不掉队。校长及教导主任、教导副主任则分别深入不同学科,随时了解教学情况,对“师傅、徒弟们”进行必要的督促和指导。这样就形成了学校领导——骨干教师——新教师层层牵手的教师成长体系,加快了教师的成长,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讲高效,争“优”师。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学校提出了向“课堂要质量,创轻负高效课堂”的口号,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以活动促发展。如“教师风采课堂教学大赛”,再如“不定期推门听课”制度,以及“骨干教师风格培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培养和锻造机制,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平台,引领他们向“优师”“名师”迈进!
三、孜孜耕耘:潜心育人创品牌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学生5年,想学生50年。2005年,怀着对学生成长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学校申请了德育课题——感恩教育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推进的实践和探索。随后,学校开设了感恩教育课,开发了《红叶映蓓蕾》感恩教育校本课程,拉开了感恩教育的三步曲。第一曲,孝心献父母,通过“家庭礼仪小标兵评选”“幸福家庭日记——我爱我家”等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第二曲,爱心献社会,通过开展“福利院里献爱心”的捐赠活动和“爱,只是一本书的距离”红领巾图书义卖等系列活动,教给孩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第三曲,忠心献祖国,学校利用国庆节和“五一”两个长假,开展了“树理想之魂、立民族之根”的大型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查阅、编写资料的过程中了解祖国的富饶物产和悠久历史,将爱国之情内化到心灵深处。感恩教育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思想的启迪、人格的升华、生命的洗礼,更是一份浓浓的真情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感恩同行,就是与责任同行,与生活的责任、学习的责任、育人的责任同行,它令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厚重起来。
自2005年以来,我校的“以人为本,内涵发展”的课改之路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无论是教师素质还是学生素质,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办学特色,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回想课改之路,虽艰辛,却充满激情;回顾发展之路,虽曲折,却桃李芬芳。展望明天,营造有高尚价值追求和丰富精神生活的环境氛围,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满足教师成长的需要,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办优质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我们的事业更加美好,这是蒿泊小学坚定的追求。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经技区蒿泊小学)
(责任编辑:鲁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