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几种实施模式
2009-12-29陈丽萍
中国教师 2009年14期
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的课程,以其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形式、全方位的要求,无可避免地摆在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如何挖掘教育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这门新课程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呢?经过一番探索,笔者所在的学校把主体意识、目标意识、矫正意识和情感意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准则,以活动设计的探究性、交流设计方案的互动性、实践操作的互助性为主要学习特征,以问题的解决为载体,在实验研究中总结提炼了以下几种基本教学模式。
一、小专题教学模式
所谓“小专题”,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充分感知校园和社区文化资源,将感兴趣的问题形成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次活动一般要经历以下基本过程。
1.活动策划。理论准备,形成活动主题(由教师完成)。
2.课题生成。师生根据活动策划的初衷和主题思路,从不同视角生成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小课题。
3.选题策划。以小组为单位或个人根据自身优势及兴趣爱好进行选题策划,填写计划表,形成小组或个体活动方案。
4.活动探究。以个体或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有实地考察、专题访谈、搜索资料、分析材料、观看录像、实践操作、自我评价等。
5.展示成果。以各种方式展示、交流、评价活动成果。
6.动态评价。从多角度、多层面组织对活动的综合评价。
7.活动反思与延伸。
这一模式体现了一些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需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主学习,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时其实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学习什么,也并不明确如何选择学习内容。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还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时,教师的指导和宏观规划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学生是一个成长中的人,他们的兴趣是可以逐渐培养的。为此,经过全面规划的专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让学生接触更为丰富的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他们广泛的学习兴趣和健全的人格。
这一模式的缺点在于有时灵活机动性显得不够,由于这些专题往往是教师事先拟定的,所以有时无法完全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等。
二、劳动技术实践课教学模式
模式的基本流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创设情景,产生需求。根据主题活动内容,由教师创设一种情景,营造一种氛围,使之能强烈地吸引学生,并让学生产生好奇,从而在这种情景中感受学习任务,激发学生产生参与劳动与技术活动的心理需求。
2.指导调查,收集资料。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后,就迫不及待地尝试,教师掌握好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指导学生到课外调查收集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收集信息的途径,并对学生进行调查方法的指导等。
3.引导反馈,发现问题。当学生在课外对生活中的技术作品、劳动技术方法等作了调查,或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信息后,回到课内,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对调查、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反馈,从而使学生在纷杂众多的信息中进行筛选并发现问题。
4.启发分析,初步设计。要解决技术问题,进行制作或劳动实践,首先要启发学生分析解决技术问题所需要的材料、工具等物质手段;启发学生要将自己解决技术问题的想法表达出来,以便增强交流方案的合理性。
5.组织反馈,技术论证。学生在独立思考设计的过程中,往往考虑的方法、过程或技术要求不够全面。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设计的方案进行小组或集体交流研讨,在交流中论证设计方案相互的合理性、科学性等,达到学生间不同方案补充、优化的目的,同时在技术研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6.分层指导,实践操作。当学生经过多次研讨和修改方案,认为方案确实可以物化后,教师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具体运用工具加工制作时,不同学生间的动手操作能力存在着差异,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在独立完成作品或实践活动时争取同学间的互助。教师同时加强巡视指导,发现学生操作中的困难和闪光点,及时加以帮助和发扬。
7.提供机会,展示作品。当大多数学生完成作品制作或完成劳动过程后,教师鼓励学生展示作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满足感。在展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照设计方案或活动计划的要求进行评价,使学生将设计、计划和操作实践联系起来,懂得操作是设计方案的物化过程。
8.总结拓展,评价创新。劳动与技术最鲜明的特点是永不满足,不断改进。当学生在完成作品或劳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局限性和劳动过程进行评价,进一步提出需求,对作品或者劳动环节产生新的改进设想,从而培养学生技术改进、技术综合等创新意识。
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让师生活动有所依托,开展起来难度降低,结构性、计划性、系统性增强,内容全面,涉及面广。其缺点是要求千篇一律,过于统一,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
三、整合教学模式
所谓整合教学模式,就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将传统的班团队活动、晨会、科技文体活动、体育锻炼、校传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六大类活动同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与要求相结合,重点突出活动目标的综合化,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性、活动的开放性,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等,将原先的班团队活动、传统节日活动加以改造整合,将其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之中,进行取舍,恰到好处地变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教师操作起来驾轻就熟,难度降低,有利于保持和发扬学校的特色。缺点是由于受惯性影响,实施过程容易步入旧的窠臼,走老路,活动的综合性不够,探究性不够,有的甚至成为一种特长训练等。
四、学科延伸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就是把学科课程的某个知识点拓展延伸到生活实践之中。比如在学习数学“比例尺”“测量”等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在学校旁边的一条小溪中拦河筑坝,建设一个小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选择合适的河段,学会了测量,学会了使用比例尺等,并且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都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凸显出来。
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拓展延伸和学科课程内的实践活动混同起来,尽管二者有一定的类似,但其本质是不同的。学科内的实践活动一般是通过一定的实践,让学生巩固课本中的某个知识点,其终极目标是掌握知识;拓展延伸后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前者注重学习的结果,后者关注活动的过程。
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有利于加强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加大整个课程体系综合的力度,加深研究性学习的深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等。特别是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当所学习知识的分化程度不断提高,学科的知识体系越来越严密、知识难度越来越大的时候,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就越来越侧重于某个学科,学科延伸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就越来越多地被使用。
五、自主课题式
所谓自主课题式就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题,然后几个学生形成一个课题组,围绕课题展开研究,请相关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最后,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成果的汇报交流,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这一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的权利;研究相对比较深入,对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规范和研究方法有利。缺点在于,在操作过程中,有一些学校片面追求研究过程的规范,使得学生研究课题的程序过于繁琐,学生的很多时间都耗费在写课题的研究报告与填写各种表格上了。另外,它专业性太强,使一些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研究的周期一般也比较长,一个学期只能研究1~2个课题;对学生的研究能力要求较高。
(作者单位:山东省乳山市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