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互动反馈技术,有效开展教学反思

2009-12-29申建梅

中国教师 2009年14期

  教师在教学关键环节上,通过问题设计,利用互动反馈系统进行评测反馈,以及互动引导,可以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及时收集全体学生的反馈信息并统计,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调控,可以大大提高课堂讲授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利用反馈数据进行教学反思,则可使我们的教学反思更有方向,更有依据,更有实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展教学反思。
  
  一、反思按点设计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富有创造性的学科。在按点设计的反思中,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努力提高按点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创新思维。
  案例一 《富饶的西沙群岛》中“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说的是()
  A.真的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鱼。2%(1人)
  B.形容海底的鱼很多。97%(41人)
  这道题教师设计的按点是对句子作判断。这个句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西沙群岛海里的鱼很多。通过选择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除一名学生外,其他学生都选择了第二个选项。学生认识的高度统一,说明在这句话的理解上学生认识很准确,也就说明这个按点的设计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由此提醒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定要了解,对学生已具备的能力要有所把握。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意思的句子,教师就不要化简为难,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和学生的时间。
  案例二 《买小狗的小孩》中小男孩用100元买一只小瘸狗,你认为值还是不值()
  A.值得67%
  B.不值得32%
  案例三 你认为蜀僧凭借“一瓶一钵”去南海“足矣”吗()
  A.不足 30%
  B.足 70%
  这两个案例所提的问题都是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由于认识上的个性差异和阅读经验的不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也往往有较大差异。这两个按点的设计很有开放性,是尊重学生、以生为本的表现。设计意图是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正确感悟文本,使学生的认识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抓住课文中能产生认识分歧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进行讨论,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学生独思考,主动创新,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并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也就能够真正地确立起来。
  
  二、反思把握教材的能力
  
  案例四 《麻雀》一文中“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说明什么()
  A.老麻雀身体重。 3%
  B.老麻雀飞行速度快。 28%
  C.老麻雀焦急、果断。 69%
  这道题老师给的正确答案是3。仔细想想,其实不然,第二个选项也对。老麻雀在危急关头内心肯定是焦急的,为救小麻雀奋不顾身,作出的判断必须是果断的,而外显行为就是飞行速度快。可见,从这句话中只体会到老麻雀的焦急和果断显然是不够的。显然,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有失偏颇,这样又怎能准确地教给学生呢?由此提醒我们,每个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过教材关,才能基本胜任教师这一职业。
  案例五 《蜀僧》中“蜀之鄙有二僧”的“之”的意思是()
  A.它,它的。
  B.的
  C.去,往
  “吾欲之南海”的“之”的意思是()
  A.它,它的。
  B.的
  C.去,往
  这两个按点的设计意图是比较“之”在不同句子中的字义区别,利用反馈技术的测查功能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检测。这样的设计很巧妙,达到了两个目的。首先,使学生掌握了“之”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其次,对两个“之”作比较,让学生思考:同样是一个“之”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意思?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在古文中,同样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也可能不一样。这一设计,既强调了理解重点字的方法,又为学生今后古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可见,教师既能关注局部,又能站在整篇的角度,从知识体系上宏观把握教材。
  
  三、反思教学效果
  
  案例六 《客人到家我说请》中下列两组词哪组词是正确的:()
  A.晴天、清水、青草57%
  B.眼睛、青蜓、心情42%
  此按点设计意图是针对重点字词进行课堂互动练习,强化学生记忆的同时进行阅读后的成效测查。这是一道课后反馈题,结果发现学生“青”和“蜻”不分。
  教师教学这组字时,是用“基本字带字”的识字方法,由基本字“青”,带出“清、蜻、情、晴、请、睛”等字。教师能够利用形声字部首表意、声旁表音这一特点,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首先让学生复习基本字“青”的读音,告诉孩子们“氵”旁表示与水有关,“忄”旁表示与心情有关,“虫”字旁表示与昆虫有关,“目”字旁表示与眼睛有关……教师的教学方法很好,但从数据上看问题又很大,一方面说明教学不扎实,另一方面说明教师没有准确估计学生的识字能力。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这些字的特点和区别,多通过组词的实践提高认识。在判断前多想一想这些字的特点,这样选择起来问题可能会少些。
  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识字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给孩子识字记字的方法,能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识字的能力。但在识字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还要考虑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巩固和高效。
  
  四、反思课堂应变的能力
  
  以案例四为例,当时教师给的答案是第三个选项,学生有28%的人选择第二个选项,教师的认知有问题,怎么办?学生已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为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如果教师脑中想的仅是如何把学生的思维引到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中来,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迅速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那就违背了新课程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失去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这个良好机会。因此,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决定着课改的成败。这时如果教师让学生展开课堂辩论,学生的认识就会向纵深发展,既使老麻雀这个形象丰满了,又能准确地解读文本。课堂生成是瞬息万变、不易把握的,不经意间碰撞出的思维火花也许更有价值,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机会,处理掉学生学习中的隐患。
  
  五、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
  
  案例七 《义犬复仇》中的“义”字有以下三种解释,你选( )
  A.公正合宜的道理,正义。
  B.情谊。
  C.正义,情谊。
  《义犬复仇》讲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故事。现在很多学生家里养有宠物狗,狗对主人依恋忠诚,甚至能用生命捍卫主人、保护主人,学生能感受到。但文内为何称之为“义犬”?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义”字是贯穿全文的核心,也是学生在读文章时重点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教师在课前作了第一次选择,利用选择数据可以摸清学生的理解情况;课中再次设问,学生依据文本中的相关文字去诠释对“义”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反馈数据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这道题的设计意图是与初读课文的反馈情况进行比较,通过两次反馈的差异来评价本堂课学生学习成效;从学生的表达可以看出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案例八 《真正的施主》一文中谁是真正的施主()
  A.我
  B.老人家
  “谁是真正的施主?”这是课文的教学重点。课前设问,学生选择“老人家”的占绝大多数,但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和逐渐深入,又有了第二次、第三次选择,几次选择的数据在不断变化,这一变化就是学生的思维在发展,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提高了认识,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以上两个案例都存在多次选择,通过“前思”指导“后学”。第一次反馈,引导学生学文互动,第二次反馈,检查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无论是“前思”还是“后学”,都是为了调查学情,引导学习,学好课文。
  互动反馈系统让教师能够当堂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学习效果。在这一技术的支持下,课堂会更精彩。面对新技术,反思之后再反思,教师应该特别注意钻研教材要深入、关注数据反馈结果、做好课堂现设的工作、提高反思技能、养成自我反思习惯等方面的问题。要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教师就必须先从反思教学开始,培养反思能力,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从而始终保持一种敬业、开放、发展的心态。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