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与伦理意义
2009-12-29赵元明
中国市场 2009年1期
[摘 要]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我国现阶段倡导的道德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升华、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和社会价值导向的标尺。是道德的现实针对性与道德体系完整性、坚守道德底线与追求道德理想、继承性与鲜明时代特色、普遍准则与社会主义特性之间的统一。
[关键词]荣辱观;精神实质;伦理意义
[中图分类号]G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124-02
继胡锦涛同志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重大命题以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使之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对荣辱观如此重视,这不得不使我们深思。对于一个社会来讲,思想道德方面提倡、允许、禁止、反对的东西是稳定的,虽然它需要与时俱进,但这只是内容的丰富和发展问题。道德是价值的基础。现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到一定高度,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更是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保证。因此,领会其精神实质,探讨其伦理意义,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然和迫切要求。
1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
“荣”和“辱”首先是一对道德范畴体系内的基本概念,本质包含社会和个体对特定事件与人物的价值判断,反映人的道德价值、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
1.1 “八荣八耻”是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升华
荣辱观与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也是中华传统伦理学中最基本、最一般的道德范畴。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家就提出了以“仁”、“义”为标准的荣辱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更每每为后世道及。我国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认为,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此后,古人又提出了不少有关荣辱的格言,如“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立大志者,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等。同时,在我国传统道德中,知耻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儒家认为“知耻近乎勇”,把知耻作为走向理想人格重要的一环。这充分说明古代的哲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同样重要的地位。这种折射着中华民族精神的荣辱观,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史,就是民族精神不断传承、不断发展、不断弘扬的历史。
1.2 “八荣八耻”是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
中国革命精神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井冈山时说:“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后来革命精神的发展则是“流”,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比如,此后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春节期间考察延安时曾动情地说,在延安这块土地上孕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我国人民用智慧和生命谱写了一幅幅壮丽的中华民族与时代精神的新画卷,包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近年来我们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体现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各个环节。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我们积极探索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使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1.3 “八荣八耻”是社会价值导向的标尺
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社会风气直接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社会关系最外在的表现形式。古人云:“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对社会而言,风气是许多人通过思维及行为所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结果,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好的社会风气可以陶冶、滋养人们的道德情操,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为良好社会风气的树立和形成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进而把社会风气提升到更高层次。而不良的观念和行为一旦形成风气,就会腐蚀社会的健康机体。胡锦涛总书记说,在我们的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八荣八耻”着眼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总之,荣辱观为人们划出了一个评判是非的标准,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为塑造具有崇高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公民和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2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伦理意义
道德是现实的需要和反映,它不是一种异己的力量,而是一种理想的体现,寄托了人类和社会的价值追求。
2.1 道德现实针对性与道德体系完整性的统一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高度概括。它既有内在的自我约束要求,又有外在的制度规范;既有道德底线的坚守,又有超越自我的追求;既有道德共识的肯定,又有社会主义道德特性的阐发。具体地说,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是“立身之本”,是每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大我”,也是人们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依托;崇尚科学、辛勤劳动是“成人之路”,劳动创造了人,科学成就了人,人之所以能够自我创造、自我生成,靠的就是劳动和科学;团结互助、诚实守信是“做人之道”,人是社会的人,做人之道在于诚信、助人和团结;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是“律己之规”,是人们自强不息和自我完善的不竭动力,是他律内化为自律的根本途径,也是检验每个人道德自律状况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2.2 坚守道德底线与追求道德理想的统一
道德理想是引导人们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动力,是道德本质的集中体现;道德底线则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是没有泯灭的良知。过去,人们往往夸大了二者的界限,因而在实践中容易走极端:或者以为只要高举道德理想旗帜,不必注重道德底线的构建,就能实现道德教化的功能;或者以为只要讲道德底线,即使丢弃了道德理想,也能提高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殊不知,丢弃道德理想也就丧失了道德底线,拆除道德底线也就架空了道德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揭示了道德建设的规律,这就是道德理想的塑造和道德底线的构建必须统一。而“八荣八耻”中的每一条,都体现了做人的道德底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如果“八荣八耻”真正成为个人自觉的道德实践,那么,也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道德理想境界。道德底线是道德实践的基点和起点,道德理想则是道德实践的方向,这是一个统一的实践过程。
2.3 道德继承性与鲜明时代特色的统一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优秀道德传统和鲜明时代特色的有机统一。它的道德继承性,不仅表现在努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在当代的集中体现,而且充分吸纳了人类的道德文明传统,体现了人类道德文明的共同追求。如热爱祖国、团结互助、辛勤劳动、诚实守信、艰苦奋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是所有民族共有的优秀道德传统。然而,“八荣八耻”又不仅仅是传统道德文明的集合,还集中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的道德追求,在传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八荣八耻”把个人对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和自我完善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塑造出当代中国的道德精神。因此,“八荣八耻”蕴涵着新的时代内容。而服务人民、崇尚科学、遵纪守法,则更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时俱进的特点。
2.4 道德普遍准则与社会主义特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又体现了人类道德的普遍准则。因此,我们在把握“八荣八耻”时,必须透过其道德普遍准则领悟其道德的社会主义特性。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热爱祖国”,当然包括热爱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但更直接的是热爱社会主义中国;强调“服务人民”,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道德追求,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共产主义者最崇高的道德境界,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强调“艰苦奋斗”,并不是主张个人的苦修苦练,更不是提倡纯粹的个人奋斗,而是高扬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只有透过“八荣八耻”的道德普遍准则领悟其道德的社会主义特性,才能真正把握“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内涵。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意义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精神实质蕴涵和制约着伦理意义的内容和阐释方向,是伦理意义的基础。另一方面,伦理意义进一步说明了精神实质的性质和基本要求。二者分别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参考文献:
孟兆怀,徐晓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收稿日期]2008-11-23
[作者简介]赵元明(1963—),女,河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