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职业教育特色拓宽高职办学前景

2009-12-29

中国市场 2009年1期

  [摘 要]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国家资金支持有限的情况下,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发展前景良好。但同时,高职教育的发展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来自于体制和机制,有些来自于认识和观念,有的是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外部环境的制约。对此,本文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探索高职教学的发展方向,转变教育思想,更新办学观念,以期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关键词]高职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校企合作;品牌意识
  [中图分类号]E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148-02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和整个高等教育一样发展很快,有些地方招生规模扩张较大,但对这类教育的规律研究不够,教学基础相对较差及其他诸多客观原因使其存在着不少问题,致使社会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远远不够。
  
  1 教学资源的现实状况
  
  20世纪90年代,是高职教育规模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在高等教育总规模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大幅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定,并将招生计划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发展高职教育。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高职教育,有条件的市(地)可以举办综合性、社区性的职业技术学院”。1998—2005年,全国高职教育招生数从43万人增长到268.1万人,在校学生总数从117万人增长到713万人。2006年,全国高职高专招生数达到270万人,2007年超过28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1.1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误区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大幅度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现的。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高职教育又面临诸多的发展困难和挑战。一方面,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发展缺乏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许多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简陋,生源不足,高水平的师资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普通本科录取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是地位明显低于本科教育的“低层次”的高等教育,甚至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嘴上说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并重,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也表现出对高职教育的相对轻视。在许多人的观念中,高职教育还是“二三流”高等教育,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再加上在高职办学、收费、招生、升学、就业等政策上还存在许多歧视性的不公平现象,也增强了社会对高职学校观念上的误区。
  1.2 专业设置与师资配备不协调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计划中要求培养应用型、技术型的高素质人才。基于这一职业教育的特点,从办学效益和吸引生源两个因素出发,招收高职学生的院校热衷于开办所谓“报考热门”的专业。譬如:注册会计师专业、电子商务专业、软件设计专业等热门专业,从社会需求上来看,的确是紧缺人才的好专业。但是,专业的开设应与师资配备相协调。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是有差别的,要求教师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而目前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尤为缺乏,生源进入学校,师资却没有跟上,这就明显阻碍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缺乏专业技能特征,自然会在与普通本科生的就业竞争中面临极为不利的局面。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总体上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质量不高,多数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下,社会认同度也不高,反过来又极大地妨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1.3 高职教学模式单一,校企合作意识缺乏
  自我国高职教育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以来,从理论到实践,从中央到地方,普遍重视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和创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也表达了要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强力推进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实现更加融合的急迫意志。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中从实践观念到实践行动都存在着重大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3.1 缺乏统一的思想观念
  高职教育发展的二十多年来,无论从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学校本身,对“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观念,都还处于“叶公好龙”阶段。关键的问题是双方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的思想。从企业的角度说,他们只是使用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从学校的角度说,学校主要是培养人才,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虑,在出现企业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本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矛盾冲突时,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
  1.3.2 政府制定政策问题
  虽然我国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试验,但国家由于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政策,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而且国家也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同时,从校企合作的形式上来看,主要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的合作动力不足,活力不够,合作所需政策法规也不到位。
  
  2 改革教育思想观念,积极发展高职教育
  
  要发展高职教育,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思想观念,提高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笔者认为,改革教育思想观念,拓宽办学方向,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2.1 树立高等职业教育新理念
  2.1.1 发展创新意识
  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办学,是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特点、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及时掌握本学科教改情况和前沿的最新科研动态,总结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并对培养对象的未来走势进行预测,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前瞻性和发展的预见性。同时培养创新精神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创新不仅是时代的要求、现代化的要求,更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改革中要做到四个创新:体制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手段创新。
  2.1.2 市场竞争意识
  随着教育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教育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牢固地树立起市场竞争的观念。竞争有两个层面,一是教育市场竞争。要求职业院校加强软硬件建设和学校形象建设,打造名牌学校、名牌专业和名牌“产品”,全力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学校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开展全员聘任制,打破职称职务终身制;切实把工作数量、质量与效益挂钩,设立各种有利于调动全员积极性的单项奖励制度;设立科学的教工工作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提高教工的综合素质;深化后勤社会化、产业化改革,直接引入市场竞争。
  2.1.3 品牌战略意识
  品牌战略就是要使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社会来确定自己的整体优势和特色,通过优秀人才、特色学科及知名教师等因素不断开拓市场,讲究教育效益、经济效益,使学校的特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品牌战略引入高职院校不是对企业品牌战略的简单移植。企业引入品牌战略的着眼点在于产品的经济效益。高校自身非营利性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更看重社会效益。要实现品牌效应,必须通过优秀人才、特色学科、科研成果及知名教师等因素,以优势专业、精品课程、科研成果来做出品牌,以培养有敬业精神和诚信意识、动手能力强、开拓创新的优秀毕业生来体现品牌特色。
  2.2 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不少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各种途径和本科学校联办一些本科专业,专升本教育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推广。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对技术人才的要求层次也有所提高,在这样的态势面前,很多学校逐步地把眼光往上看,只顾升本科,却忽视了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色,在毕业生就业市场方面,就业难的问题则显得相当突出。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订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它虽属高等教育序列,但有着自己的独特“身份”,它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它的根本任务可以具体化为:培养高素质的有相应专业、有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3 要体现“大职业教育”的视野
  要使高职教育抓住历史机遇,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彰显高职教育的价值,未来的高职教育政策在思想观念上,要体现“大职业教育”的视野。即在纵向上,构建高职教育完整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层次;在横向上,设计与高职教育系统沟通的渠道,搭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由此,在社会心理上有利于克服高职教育就是低学历教育的偏见,在办学上有利于拓展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激发高职教育的活力。
  2.4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为高职办学的宗旨。高职教育要充分发挥优势,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经济建设、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要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和技能创新的中心。教学模式应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石哉. 以创新思路架构高职高专发展战略[J].中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