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党的较快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

2009-12-29李德栓

中国市场 2009年1期

  [摘 要]我党的较快发展经济的思想集中解答了什么是较快发展经济、为什么要较快发展经济和怎样较快发展经济这三个密切相关的问题。较快发展经济是指经济发展既不能长期停滞或徘徊,又不能过速,而应当使经济发展有较快的速度。较快发展经济其意义在于它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要较快发展经济必须把握机遇,依靠科学技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
  [关键词]较快发展经济的含义;较快发展经济的意义;较快发展经济的途径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158-03
  
  1 序 言
  
  中共十五大以来,我国学术界对经济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这对于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学者们对较快发展经济的思想关注不够。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践看,如果没有较快发展经济的思想作指导,那么我国不可能顺利实现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另外,研究较快发展经济的思想对于我们从理论上理解十七大报告所提及的“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这一论断有价值和意义。
  所谓较快发展经济就是经济发展不能长期停滞或徘徊,也不能过速,而应当使经济发展有较快的速度。具体来说,在经济调整时期,经济发展不可能很快,但在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就应有较快速度。较快发展经济这一概念的把握不是短时间作出的,而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总结和反思之后才作出的。
  众所周知,在“左”倾思想统治时期,我国搬用苏联模式,经济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这就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针对这一点,我党明确指出: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这就是说,国家经济发展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长期停滞或徘徊,应当有较快的发展速度。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们缺乏经济发展经验,一段时间摊子铺的太大,经济发展过热,速度过快,结果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党提出了经济调整的主张,同时要求经济发展应保持适当的速度,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不要超阶段、不切实际的过速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经济调整任务,国际形势也有利于我国发展经济,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遇,实现经济较快发展,就完不成第二步战略目标,就有可能使自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强调要较快发展经济。在确立了较快发展经济的概念之后,还探讨了较快发展经济的意义和途径问题,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较快发展经济的思想。
  
  2 为什么要较快发展经济
  
  1975年我国对长期停滞的经济进行治理整顿时,“四人帮”进行了百般阻挠。我国经济长期停滞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使我国结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但由于当时推行“两个凡是”,在经济上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提出了许多脱离中国实际的奋斗目标,比如说中国将在1980年实现现代化。针对这种“左”的做法,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主张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经济工作中要求党从实际出发来制定奋斗目标。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温饱到小康这一段的前十年不能追求不切实际的经济发展速度,而是在经济调整中保持适当的经济发展速度,重点发展能源、交通运输和科学教育,为以后奠定发展的条件和基础,而后十年则进入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展速度会快。这即是说,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应根据经济发展条件来确定经济发展速度,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2.1 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讲道:“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无产阶级在取得执政地位之后应当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尽快发展生产力,即较快发展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经济技术基础,也即只有较快发展经济,才能把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由此可知,较快发展经济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2.2 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
  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关键在于经济的较快发展。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往往从上层建筑角度去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陷入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泥潭,把社会主义搞成停滞的、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所以,要使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出来,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使经济发展得比较快,人民生活逐渐好起来,国家也就相应地更加强盛一些。
  2.3 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党提出了三大任务,即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在国际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三大任务中,核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即经济建设。只有按照较快发展经济的要求把我国经济搞上去,经济发展了,我们实现统一的力量就不同了。同样,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大。现在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并不小,但是,如果我们的物质基础、物质力量强大起来,起的作用就会更大。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中国会不会乱?中国向何处去?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我党正确地分析了国际形势,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冷静观察、稳住阵脚,做好自己的事情。指出:在这些国家动乱的时候,中国要真正按计划实现第二个翻番,这也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成功。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稳定的发展环境,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不论国际大气候怎样变化,只要我们争得了这一条,就稳如泰山。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3 如何较快发展经济
  
  在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要较快发展经济,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抓住机遇
  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不是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而是热衷于大搞阶级斗争,结果丧失了较快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时至20世纪90年代初,一股“左”的思潮又一次要阻碍我国的经济建设。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我党要求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机遇,放弃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加快经济发展,否则我们就会失去经济发展的极好机遇。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失误,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2 依靠科学技术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经济发展历史表明,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既从理论上解决了生产力发展的内部动力问题,也从实践上找到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较快发展经济的根本途径。
  我们都知道,生产力是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的,而历史和现实中的生产力从来不是和科学技术相脱离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生产力就发展到什么程度。离开科学技术谈生产力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科学技术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什么关系呢?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到生产力的诸要素中去,就能发挥现实生产力的作用,这一点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变为现实,即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各种因素所占比重看,科学技术因素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发展是取得了一定成绩的,这主要表现在我们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然而受苏联模式影响,再加上极“左”路线的干扰,我们闭关锁国搞建设,致使国民经济发展长期停滞,在“文化大革命”中情况就更糟。所以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为了促使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科学技术的结合,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并要求对外开放,在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交往中,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我国经济的较快发展。
  3.3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1957—1978年间,我们搬用苏联模式搞经济建设,经济虽有发展,但速度很不理想,绝大多数人仍然处于贫困状态。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把整个社会和人民的手脚都捆起来了。也即经济发展全是由国家指令性计划来运作,企业和各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在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大力倡导经济体制改革,制定了改革政策,在全社会掀起了改革浪潮,使我国经济获得了明显发展。
  改革先从农村开始,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打破了僵化封闭状态,不仅实现了农业生产收入的增长,而且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农村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了。在农村改革获得很大成就后,我党总结农村改革经验,在城市开始改革。当然城市改革相对于农村改革来说,它涉及的面较大,改革是艰巨的,有难度的,但要求全党同志坚定改革信念,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改革。围绕如何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允许企业间的竞争,使企业向公司制方向发展。当然,在城市改革中我们先后也出过问题,但改革始终是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前进的。我们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果企业及其职工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均发挥了出来,企业经过改革、改造和创新,经济效益明显增强,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这足以说明,只有改革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使中国经济较快发展。
  3.4 实行对外开放
  一部资本主义发展史已经表明,在世界历史和经济日益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较快发展自己就必须对外开放,闭关锁国是不行的。近代中国之所以陷入丧权辱国的境地,是因为有很长时间的闭关自守。要较快把我国经济发展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在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会完全拥有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就是西方国家也是这样,它们在资本和技术上是互相融合的、交流的。因此,世界各国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要使自己的经济较快发展起来,都要搞开放。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还面临困难和问题,不搞开放,发展不起来,更不用说有较快发展了。中国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目前在经济发展方面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要缩小这个差距,是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但也要通过开放,充分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经验,这样会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新时期以来,由于我们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这充分证明对外开放是加快发展我国经济的成功之路。
  为了尽快发展我国经济,人们必须解放思想,实行对外开放,而且结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经验,在我国搞了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地带,推动了沿海和内地的对外开放,使中国的市场和生产要素日益参与全球化进程,这将为中国的快速发展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