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消费主义思潮、经济增长方式与国民幸福

2009-12-29黄谦明

中国市场 2009年1期

  [摘 要]本文分析了消费主义思潮虽然在短期内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却是经济危机产生的诱因之一。指出以过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是以资源过度耗费、牺牲下一代人的幸福为代价的。消费主义思潮及其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反而在更深层次上引发了人类精神危机。最后指出要实现国民幸福,必须倡导可持续的文明消费方式,引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国民消费、经济增长、国民幸福和谐统一。
  [关键词]消费主义思潮;经济增长方式;国民幸福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118-02
  
  1 消费主义思潮与经济增长方式
  
  对于消费主义的概念,各国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与理解。英国学者Celia Lury认为消费主义是消费文化于20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欧美社会的物质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美国学者Deniel Bell提出:将大量消费、高水准的生活视为经济制度的合法目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个人生活的根本追求为消费主义的主要表现。本文将消费主义定义为通过渲染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途径,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以达到刺激人们消费,让人们以超出、透支自己的经济能力来达到满足欲求的消费主张。
  消费主义思潮,源于西方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二战”结束后为了摆脱经济发展的困境,制定了一系列刺激国民消费的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为消费而生产成为经济学家、工商业经理、政治家们的经济策略,由此消费成了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1953年,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主席宣布了新经济政策:美国经济的首要目标是生产更多的消费品。在这些经济政策的引导下,商家也不遗余力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销售分析家维克特•勒博称:“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生活方式,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并从中寻求精神和自我满足……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
  消费主义思潮极大地促进了消费需求,在短期内拉动了经济增长。但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恶果。
  美国投资银行家乔纳森指出:资本主义促进社会前进的核心手段就是消费、消费、再消费。人们在对物欲的疯狂追逐中助长了人性的贪婪。“消费—赚钱—更高的消费—赚更多的钱—更高更频的消费—快速赚更多的钱”,于是人们不再安心本分地赚钱,却想尽办法投机,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都是这样产生的,这是一条不归之路。即使不发生金融危机,照这样消费下去,用不了300年,地球的资源就会被耗尽。已经有经济学家提出,赢利和过度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末路。以过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确实值得反思。
  消费主义刺激经济增长,不仅造成资源的迅速耗竭,而且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在消费主义的引导下,西方发达国家不足30%的人口,却消耗了世界超过80%的物质资料与能源,其人均消耗是发展中国家的几十倍。如果每个国家都像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这样消费的话,所有的不可再生资源将在40年左右全部消耗完毕。这就是说这些国家是通过牺牲本应属于下一代的资源或者说属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为代价,来获取本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此外,消费主义促进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明显,消费主义通过支持“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以消费主义的大量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主张,是建立在地球自然资源无限的假设之上,但是这种经济主张所激起的人类欲望是地球自然资源所不能负荷的,大量的废弃物也大大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转化限度。
  
  2 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
  
  经济增长与国民收入增加和人们所拥有的幸福感之间是否成正比?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收入增加会扩张生产可能性和预算线的边界,使国民到达更高的效用无差异曲线,从而获得更高的幸福度。但是最近的一些研究结论却告诉人们:问题没有那么简单,收入与幸福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1974 年南加州大学Easterlin R. A.最早发布关于“收入与幸福”的经济学研究。其数据主要采自美国,结论是经济增长并不会提高福利与幸福,个人应思考与他人收入比较中的效用。换言之,幸福可能只是相对的。国外数十年的研究表明,经济的发展,GDP的增长确实能够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带来较多的国民幸福;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GDP达到3000美元时,经济增长带来的国民幸福就呈现递减的趋势。由此可见,国民幸福是不完全能够用GDP来衡量的。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访问教授、芝加哥商学院教授奚恺元发布的《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报告》提出,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经济无直接关系的因素,“生活当中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高收入的人的确比低收入的人要幸福,但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两者之间的关系则渐渐减弱。而相对收入(个人与同龄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生活幸福度之间仍存在着显著的关系,比绝对收入更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此外,由于经济增长、收入提高,人们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且比经济增长、收入提高可能还要更快,当期望高于现实客观条件时,人们往往不是感觉幸福,而是痛苦。
  
  3 消费主义思潮与国民幸福
  
  消费主义是一种以推销商品为动力,进而无形中使现代社会的普通大众被挟裹进去的消费至上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它是现实生活层面的大众消费,常常是由商家以文化、艺术的方式通过广告向普通大众推销,并将个人幸福、社会地位和国家发展道路都奠定在高消费上,从而使消费成为正当的、道德的和合法的或者是自然的和普遍的。
  消费主义认为,消费是自我精神满足的根本途径,是人生的根本目的,人生的意义就体现为消费的质和量:物欲的满足、感官的享受是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换言之,消费即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消费得越多,人们获得的幸福也就越多。其鲜明的物质主义特征表现为享乐主义,通过对物的占有与消费实现肉体与精神的满足。此外,消费主义的符号意义日益明显,将不同层次的消费视为体现个人社会地位及身份的反映,即将物质消费看做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做是高生活品质和幸福生活的标志。
  消费是为了满足人们需求、期望,当其得到满足后,人们就能获得幸福感,相反人们就会失落、不快乐。但是,消费主义所倡导的消费需求是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的。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蒂博尔•斯克托夫斯基证明:“消费是上瘾的,每一件奢侈品很快变成必需品,并且又要发现一个新奢侈品。”因此,对物质消费的追求,在诱使人们过度消费的同时,还造成人们需求、欲望的永无止境,使得人们无论消费多少都得不到满足,即人们无法从消费主义倡导的消费中获得幸福。此外,消费主义还造成了人类的精神危机,使人类的价值取向单一化,即以物质消费的多寡作为衡量人的唯一价值标准,完全否定了人类的其他维度的价值取向。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也就丧失了精神上的追求,因此在消费浮华的表面,普遍感到空虚无聊,没有人生意义,更加不用奢谈幸福感了。
  
  4 国民消费、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消费主义思潮以国民的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刺激经济增长,虽然它在短期内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却给世界经济危机、金融海啸埋下了祸根。同时,过度纵欲的消费主义思潮还造成了人类的精神危机。
  联合国1992年通过的《里约宣言》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各国应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倡导适应的人口政策。”这里十分明确地把消费同生产、人口一起列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在全社会倡导可持续的文明消费方式,必须实现国民消费、经济增长、国民幸福的和谐统一。
  经济发展是国民幸福的基础,没有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就不会有国民幸福水平的提高。但是,经济发展必须最终服务于国民幸福。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就应该在国民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将经济发展的成果与国民共享,切实提升国民幸福。此外,国民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也有益于提高国民消费信心,促进国民消费,最终形成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良性循环。
  深度挖掘国民消费需求,改善国民消费结构,保证国民消费的可持续性,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经济增长必须通过深度挖掘国民消费需求,通过国民消费需求的有效满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增加消费品种,优化消费结构,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消费质量和效益,从而引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加快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增强国民的消费能力和信心,以消费拉动内需,实现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的和谐统一。
  应在全社会倡导文明的消费价值观念,提倡文明的消费方式。要打破过分追求物欲的消费主义思潮,鼓励国民多样化物质文化需求,提高国民的消费结构与层次,尤其需要鼓励国民在教育、健康、信息、旅游、休闲等方面的精神消费。消费应遵循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的原则,特别需要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对可再生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从而实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使国民真正受益于经济增长,通过文明消费提高国民幸福感,而不是让过分的物欲满足成为人们沉重的精神枷锁。
  
  参考文献:
  [1]秦朔.从国内生产总值到国民幸福总值[J].南风窗,2004(5):41-42.
  [2]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0-11.
  
  [收稿日期]2008-12-11
  [作者简介]黄谦明(1972—),男,广东大埔县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营销战略与企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