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视野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培养研究
2009-12-29周廷操
中国市场 2009年1期
[摘 要]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指导,将党外知识分子视为高校重要的人力资源,从培养党外知识分子的重要性入手,在分析影响党外知识分子成长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条高校培养党外知识分子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112-02
从管理发展的历史看,自1924年乔治•埃尔顿•梅约(George Elton Mayo)开创人际关系运动起,就开始重视对人的研究,推动了人事管理的发展。但是传统的人事管理只是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发挥着执行者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源认识的加深,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提出用人力资源管理取代传统的人事管理。两者相比,人力资源管理更强调人力是组织的第一生产要素和资源,主张对人的管理不能局限于是管理的一种职能,而应该是对资源的优化整合,这个过程涉及许多职能。用人力资源管理取代人事管理,将对人的管理提升到战略层次,从而体现了管理的本质和核心。具体而言,其主要思想是:以人为本,重在开发;人为组织创造财富的同时发展个人;重视软性的、个性化的管理;软报酬与业绩、能力相关度大,软报酬主要包含发展空间、自我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主张全方位和多元化的职业发展;培训是对员工的关心,是员工的福利,是为了增加员工的人力资本等。由于高校师资队伍的水平和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对所培养人才的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指导下进行。
1 党外知识分子培养的重要性
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占高校分子总数的55%~60%。他们有显著的特点:学历层次较高,其中不乏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者;对社会发展形势有着积极评价和较高心理认同,对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因素有深刻的判断,具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感;积极进取,有较强的成就需要和事业心;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和自身人力资源价值的提升。因此,他们是高校重要的人力资源,对这部分资源的科学培育与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必需,而且对党的统战工作意义重大:其一,党外知识分子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仅数量多,而且素质好,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是教学、学术骨干,甚至是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其二,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是粉碎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重要力量。长久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弃对我国实现“和平演变”,党外知识分子始终是他们争取的对象,而党外代表人物多数来自高校。其三,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是制造政治舆论的重要思想源。他们的政治敏锐性、洞察力以及同共产党合作共事的意识、参政议政能力不仅都会对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产生直接影响,而且是广大青年学生政治思想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下,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重点应是开发利用,而开发利用的前提是培养。因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它强调个人为组织创造财富的同时要促成个人的发展。培训不仅是提高绩效的需要,更是组织对员工的关心,是为了增加员工的人力资本。如果各高校能视党外知识分子为稀缺的资源,以“大人才观”对其进行有效的培养、合理使用,不仅可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执政能力。
2 影响党外知识分子成长的主要因素
2.1 党外知识分子成长的主观因素
内因是根据,成才动机、正确的成长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是个人成长的内在决定性因素。对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普遍都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和成才愿望,都愿意以己之长服务社会。但他们最终能否成长,能成长到什么水平,还有赖于学校为他们提供良好环境。
2.2 党外知识分子成长的客观环境
(1)党的关怀和学校的信任。如今,党外知识分子政策虽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赞许,党中央对不同政治信仰人士的尊重、重视和支持,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营造了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和和谐、包容的氛围。但在执行过程中,党外知识分子,尤其是无党派人士还是缺乏广泛参与学校事务和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的平台。这就需要学校为他们创造参政议政的条件:一方面,确定他们在学校应有的地位,使他们受到普遍的尊重;另一方面,充分的信任和大胆使用,使他们当中的优秀人物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学校的有效培训。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离不开学校连续不断的培养。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其作用突出地表现为:培训是调整人与事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事和谐的重要手段;培训是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重要途径;培训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培训是建设优秀组织文化的有力杠杆;培训是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因此,为促使高校知识分子快速成长,就必须加大培训力度。
(3)学校有力的个人职业发展支持。职业发展观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思想之一,其主要内容是:组织要为其成员构建职业发展通道,使之与组织的需求相匹配、相协调、相融合,以达到满足组织及其成员各自需要,同时实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的目的。学校对党外知识分子职业发展的支持,不仅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增强他们的满意感、归宿感及忠诚度,而且还有利于吸引校外优秀人才。
(4)学校良好的党外人才任用机制。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成长需要政策导向与制度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党外人才任用机制。为此,学校首先要建立有效的培养、选拔和任用机制,使党外知识分子中的优秀者能脱颖而出,有发挥自己才干的舞台,而不能以“党派结构不合理”等为借口拒绝使用。其次要建立科学、公平的激励竞争机制,让真正有才干、有贡献的人得到应有的报酬和奖赏,从而营造有利于培养、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的环境。
3 党外知识分子培养措施
3.1 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
虽然大多数党外知识分子政治方向明确,民主意识强烈,爱国热情高涨。但是也有一些人在政治上还不成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了解不深,考虑问题难免有些偏激。还有些人对一些重大的政治、社会观点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等。因此,需要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引导。首先,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他们的头脑。其次,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宣传与教育。再次,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最后,对其进行形势政策和科学发展观教育。
3.2 营造党外知识分子良好的成长环境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不仅是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人力资源,而且也是党的重要统战对象。因此,高校决策层要站在政治的高度,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营造有利于党外知识分子成长的环境,以促进其快速成长。为此必须做到:第一,要切实依法治校,为党外知识分子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第二,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党外知识分子立志成才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第三,完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制度,形成党外人才不断成熟发展的良性循环。
3.3 加强党外青年知识分子代表人士的培养工作
要贯彻落实“注重培养、促进选拔、备用结合、形成规范”的中央对党外知识分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原则,加强党外青年知识分子代表人士的培养工作。为此要求做到:强化政治责任意识,为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奠定思想基础;抓源头、抓基础、抓规划,储备一批层次高、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后备干部队伍;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形式多样、协调配合,切实做好党外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
3.4 加大对党外知识分子职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在充分了解知识分子一般特点和校内党外人士个性的基础上,将他们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以便充分发挥其潜力和创造性。同时,要尽一切可能大力支持党外知识分子的职业发展。就高校而言,个人职业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学历、职称的提升,逐步成长为学术、学科带头人,知名学者和教学名师。二是行政职务的提升,逐步成长为其能力所及的各级管理干部。三是“双轨”发展,即学术水平和管理职位同时提升,逐步成长为专家型的管理者。
3.5 全面促进党外知识分子快速成长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自我发展与组织培养相结合的过程。对于学校来说,应在统筹安排下,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此要做到:第一,在招聘时重视应聘者的职业兴趣并提供较为现实的发展计划;第二,提供阶段性的工作轮换,以拓展视野,培养多方面的技能;第三,加大投入力度,组织多样化、多层次的培训,组织人力资源专家为党外知识分子提供个人发展咨询;第四,赋予管理人员和统战干部培养和帮助党外知识分子的责任,建立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干部考核机制;第五,建立合理的晋升与调动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党外知识分子得到公平的竞争机会等。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