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国民素质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2009-12-29衣春玲
中国市场 2009年27期
摘要 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形态,然而,就目前情况看,国民素质现代化和人类社会现代化并非和谐同步,有的国家或地区甚至出现了背离现象。本文力求从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入手。探讨二者和谐同步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国民素质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谐同步
中图分类号 C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432(2009)27-0096-01
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国内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由较高国民素质形成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上的良性竞争。换言之,没有国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在这一点上,人类社会已形成了高度共识。一般说来,现代化进程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现代化,即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教育和生活等方式的现代化;二是人的现代化,即国民素质现代化。二者犹如车之有两轮,鸟之有双翅,互为关系、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 国民素质现代化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并贯穿终生
1,1从启蒙教育入手夯实基础工程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在启蒙教育过程中,家长应从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增进健康入手,寓教于乐,情景交融,使孩子原本纯洁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得到进一步净化。
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后,教师作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自然就成了教书育人的第一责任人。在这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是一个人品格素质形成的关键期。诚然,这期间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来并非难事,而要普遍提高数以亿计的学子们的整体素质,谈何容易!
尽管如此,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国家在教育夯实基础工程方面还是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教育具有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能力。学校和其他人才培养机构依法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机制。多样化筹措经费,社会力量办学蓬勃发展,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
1,2让终身教育使人类受益终生
众所周知,教育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从我国人口众多、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基本国情出发,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确立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先地位。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形成。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与沟通。调动、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和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为人民群众创造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2 国民素质现代化应与社会现代化和谐同步
人是实现现代化的主体,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先导作用,应比社会现代化超前一步;也就是说,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前提,也是现代化的保证和重要内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国民素质犹如现代化的基石,要尽快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提高国民素质。
2,1社会进步需要国民素质支撑
国民素质研究专家解思忠曾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了著名的“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的观点。他认为,在国力的三种形态(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源较自然资源更为重要;而在人力资源中,国民素质又起着主要作用,国民素质不仅决定着人力资源的水平,还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水平。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民素质是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以“第一国力”相称当之无愧。其对社会进步的支撑力之强从中可见一斑。
2,2经济发展对国民素质的反哺作用不可小视
随着国民素质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源源不断地为人类社会创造着无尽的财富,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速发展,并为国民素质的再提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其反哺作用同样不可小